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門票 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好玩嗎
元旦到了大家有沒有想到哪里玩呢,武漢室內的各大景區可能早就玩夠了,好消息啦武漢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在1月一日即將開幕了,屆時可以帶著幾家小朋友過去餐館,目前剛開始門票免費哦,一起看看吧。
1、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新館試開放
將于2019年1月1日開始試運行
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跡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城址年代距今3500年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發現了宮城城垣、城壕、宮殿基址、貴族墓地、鑄銅作坊、灰坑、窯址等重要遺跡出土文物達3000余件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次開放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新博物館是從2016年8月26日動工開建的館內固定陳列展覽“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將首次與觀眾見面力圖真實還原展覽中的鎮館之寶綠松石鑲金飾件在展覽中亮相。
2、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有門票嗎(沒有)
采取團體預約參觀方式:
1. 團隊人數原則上不少于5人,不超過40人。
2. 參觀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園(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3. 參觀暫不收取門票,團隊參觀需收取講解費。
4. 預約方式: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官方網站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官方微信號上預約。所有預約均需提前3—5天。
5. 地址: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盤龍大道一號(地鐵2號線盤龍城站D出口出站后,往前直行450米即到)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在哪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開了嗎 城村漢城遺址公園
我國有很多的考古國家遺址公園,目前很多的公園都還在近一步的修建和完善當中。河南的平山中山國家遺址公園自修建以來,就非常的受市民們的關注,很想進去一睹芳容。最近平山中山國家遺址公園開放了,那么平山中山國家遺址公園怎么去呢?
平山中山國家遺址公園在哪中山古城遺址位于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中山古城是我國北方民族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中山國古都城靈壽城遺址所在地。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區域總面積為3339公頃,展示區總面積1130公頃,規劃為“一心、一環、兩軸、兩翼、多片”的結構形態,具體包括戰國中山王墓展示區、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含考古工作站)、桓公墓遺址展示區、戰國中山古城址展示區、戰國中山國東堡城遺址展示區(靈壽境內)等14個子項目。
公園總體建設將分為三期進行,約3到4年完成,將逐步形成集遺產保護、科學展示、考古研究、生態低碳為一體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被稱贊為國內文博界、考古界的最高榮譽。
開放范圍陳列館、王厝墓、公園園區、中山國文化體驗館、中山國考古探索中心。
中山古城遺址位于平山縣三汲鄉一帶。近年來,圍繞中央“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等關于加大文物保護的指示精神,平山縣加大中山古城遺址文物保護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機構,設立中山古城遺址管理處,安裝安防裝置,提高執法督察能力和安全監管水平。出臺專門保護管控政策,凡是在保護區內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先后啟動了中山古城遺址王厝墓環境整治、王厝墓保護展示、中山國古城遺址桓公墓、中山王陵文物陳列館建設等文物保護工程。
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該縣按照中山古城遺址公園建設規劃,加大古城遺址建設力度,推進王厝墓片區建設發展,遺址區內配套設施、交通環境等得到有效改善。建設中山文創館、中山國文化室外體驗館等中山文創區,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實現文化資源向旅游產業轉變。
交通指南自駕:高德地圖、百度地圖自駕設置目的地“戰國中山國王陵遺址”
關于漢長安城遺址發展規劃,官方回應:申建國家文化公園! 城村漢城遺址公園
在今天的西安主城區版圖的西北部有一塊土地顯得很突兀,里面是大面積的農田和原始村莊,沒有高樓大廈,夜晚也沒有璀璨的燈光,和周圍的現代化城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塊區域占到了西安主城區的近四分之一,這片區域就是 漢長安城都城遺址。
由于這片區域位于西安主城區內,60年代就被作為遺址特區保護起來,西安市所有的土地使用及道路、地鐵規劃到必須考慮遺址保護這個問題。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 所有的主干道和地鐵規劃在這里都要繞道而行,沒有規劃任何商業用地和民用住宅。目前在遺址區內還有十余萬人的自然村莊和數以百計的工廠作坊。
作為西安這樣歷史遺存比較豐富的城市來說,如何平衡歷史保護與現代發展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民生問題,資金問題、保護方式問題等等,許多問題已經超出西安力所能及的范圍;遺址區內的數十萬人民無法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福祉,生活在一個真空地帶。進入21世紀之后這種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愈發明顯,如何走出這個困局已迫在眉睫。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市政協主席、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岳華峰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建議:鑒于西安大遺址保護在宏觀統籌、土地平衡、資金等方面還存在困難,特別是以漢長安城這種超大型、城市區域的大遺址最為顯著……建議支持西安設立“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示范區”,并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列入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支持西安在創新大遺址保護利用上先行先試,多探索模式、多貢獻經驗。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充分考慮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的特殊性,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用地指標實行計劃單列,解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用地瓶頸問題。同時,建議中央財政加大對大遺址保護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大遺址保護國家補償機制”,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予以重點資金支持,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近日,有市民網友就 “漢長安城遺址的未來”,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隨后,漢長安城特區管委會作出了官方回應:西安市明確將 申報創建漢長安城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漢長安城下一步發展的目標,目前省市區已成立相關工作機構, 力爭將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國家文化公園體系,現階段正在積極推進漢長安城國家文化公園整體策劃及實施方案編制等工作。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根據建筑史學家楊鴻勛先生的《陜西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前殿復原設想鳥瞰圖》制作的漢未央宮模擬圖。
漢長安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由漢朝第一任丞相蕭何領導,少府陽成延負責具體設計、施工。第一時期:漢高祖五年至九年(公元前202~前198年),由蕭何主持在原秦咸陽城渭南地區秦興樂宮基礎上修建了長樂宮, 并營建了未央宮、武庫和太倉等。第二時期:在長樂宮以西,建設全新的未央宮和北宮。漢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分段修筑了漢長安城城墻。至此,長安城內,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武庫、太倉、東市、西市等重要建筑全部建成,長安城初具規模。第三時期:漢武帝時期,又修建了建章宮、桂宮、明光宮,增修了北宮,并廣開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等。西漢末年,王莽修建了辟雍,重修了社稷壇,擴建了太學。
作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長安城先后有西漢、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至隋文帝開皇二年)等10個王朝在此建都,實際使用近800年。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里,與古羅馬城東西相對,遙相輝映,并稱為 “東長安、西羅馬”。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
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漢長安城遺址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1年9月3日,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政府在西安召開專題會議, 決定設立全國第一個文物保護特區——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并成立了以局省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特區建設領導小組。
2012年8月,西安市委、市政府通過《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特區建設實施方案》,決定由未央區按照“政區合一型”模式組建特區管委會,具體負責特區建設組織實施。對漢長安城切塊規劃, 劃定75.02平方公里總體控制區,36平方公里核心區的“特區”,相當于目前西安已建成區八分之一大小,這一規模就是一座城市級別。隨后,完成未央宮前殿、西安門、西城墻等162處文物本體展示工程,新增綠地1.2萬畝,將未央宮遺址建成世界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4年6月,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一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隨著,2010年大明宮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并成為了世界大遺址保護的典范工程。在這一思路的借鑒下,2014年漢長安城遺址在國家文物局、聯合國大遺址保護組織、陜西省政府、各民間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曾規劃,未來漢長安城遺址公園為國家背景、城市行動的重大文化工程,將建成集文化旅游、民俗體驗、生態休閑、文化創意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文化板塊,并融合全省漢文化資源,打造漢文化旅游專區。
| 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滄池遺址效果圖 |
2017年,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正式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面積6.11平方公里,相當于6個故宮,(這也僅占漢長安城遺址核心區面積的六分之一)。同年,一期保護展示服務提升項目開工,原計劃在2020年“五一”開放。( 詳見: 面積等于6個故宮!西安未央宮遺址公園明年開放! )
漢長安城遺址之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對于西安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重要標識地和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更是意義非凡。 我們共同期待漢長安城國家文化公園早日建成!
漢之西都,在于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涌其酉。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則天下之隩區焉。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班固《西都賦》
(轉載自長安范兒微公號)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