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文化旅游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
導讀:為什么文化旅游有利于保護傳統文化 如何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
旅游屬于第三產業,也是所謂的陽光產業,投入低、產值高且無污染,它在拉動旅游當地經濟的同時,又宣傳了當地的文化特色,且提升當地的知名度,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角度來看,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保護傳統文化除了需要人力物力之外,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經濟投入,你想旅游打著文化的旗號,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如何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
在剛剛結束的“五一”小長假的旅游旺季里,筆者觀察到許多人作別“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膚淺、疲勞之旅,尋求既輕松又有深度的文化之旅。一些景點也應時應景,紛紛發出了“提升文化味”的呼聲,并出臺措施強化治理。比如,日前南京夫子廟景區就開展了以“增加文氣,減少商氣”為主旨的“百日行動”。應當說,景區這種自我反思精神是可貴的。但筆者認為,僅僅通過“此消彼長”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味的相對提升還是欠力度的,因為這類“剝離式”處理方式似乎假設了一個這樣的前提,即景區的文化味原本是濃郁的,只不過被墻外汽車排放的煙油味、行商走販高聲叫賣的煩躁味、鋪天蓋地立體轟炸的廣告所制造的商業味所攪和,所稀釋了。
筆者認為,只有關注景區文化內涵的原生、實質性增長,才能更好地彰顯景區的特色,才能讓廣大游客在文化氛圍的熏陶下提高游覽品質。目前,提到景區發展,動輒圈地多少畝、投資多少億元再造個什么館,似乎只有大手筆才能讓游客不虛此行。實際上,景區的文化氛圍是一種比較高尚的軟環境,是一種訴諸游人心靈深處的精神力量。而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通常情況下,人們更容易接受“感動”而非高高在上的“說教”,這也就是某些“眾聲喧嘩”的景區最集中、最具文化色彩的某某館能夠“鬧中取靜”的原因,因此要特別注意從細小方面的巧妙處理上來提升文化味。
比如景點往往被一層一層的商圈所包圍,有的從停車場到景區大門的距離竟有幾里地,如果只是販賣著任意一家小商品批發市場都能提供貨源的紀念品,而在這里忽視對景區特色和內涵的介紹和渲染,無異于放棄了對游客文化感受的“預熱”。同樣,當游客離開時,又少了對文化感受的強化。從空間上來講,要注重創造多重文化體驗空間。如果面對景物、文物或歷史遺存等,只是采用“目之所及”的方式去感受,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原本氣韻流暢的文化欣賞很容易被打斷,從而影響效果。如能通過視聽設備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里感知景區的文化底蘊,必然會使文化深度增加。同時,創設文化體驗、參與項目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另外,要善于挖掘文化底蘊,注重對虛擬空間的開拓。旅游不是考古,也不是對地質地貌的研究,也就是說,一凳一亭一碑可以超越它的實物意義,而成為承載文化意味的傳說和歷史故事。當然,這些需要實實在在的文化研究作支撐,庸俗的牽強附會只能起到反作用。
(秦毅)
Hash:546b2b8a33c42efd0f9648b7affd68742d145b5e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