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石家莊贊皇縣:不負綠水青山 方得金山銀山

        深秋時節,在太行山深處的贊皇縣許亭鄉嶺根底村,空氣中飄蕩著蘋果的清香。熟透的果實上還掛著清晨的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誘人。

        “以前守著山,日子過得苦,可現在守著山,就有了致富的門路。”捧起樹上紅彤彤的蘋果,嶺根底村黨支部書記武銀小滿臉笑容,“靠著這一山蘋果樹,村子實現了脫貧致富。”

        山還是那一片山,百姓還是那一方百姓。但思路一變天地寬,綠水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

        贊皇縣地處太行山中段東麓,地貌格局大體是“七山二灘一分田”。近年來,為推動全縣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雙贏,贊皇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出一條符合縣情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修復生態

        重繪綠水青山美畫卷

        位于贊皇縣千根村的“十里荷塘現代農業園內,工人們正在荷塘里熟練地采摘著蓮藕。園區辦公室的窗口前,身著淡藍色襯衫的園區負責人郝曉飛,津津有味地看著眼前的場景,“端起生態碗、吃上農業飯,日子比以前過得舒心啊。”

        原來,眼前這位園區負責人,幾年之前還是個地道的“煤老板”,而腳下的這片土地正是他的煤場。

        “當時,在贊皇縣通向山西的公路沿線上,大小煤場數不勝數,運煤車輛目不暇接。”郝曉飛回憶說,那時候做煤炭生意特別掙錢,一天掙一萬來塊錢不成問題。

        優越的地理環境,給曾經的贊皇縣帶來發展煤炭儲運業的空間。早在上世紀80年代,贊皇就有“以白換黑”(用小麥面粉換煤炭)的做法。后來,由于交通運輸的發展、煤炭價格的持續上漲等原因,煤炭儲運業迎來極大的商機,贊皇縣群眾自發經營煤炭儲運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煤炭生意讓群眾的收入翻了幾番,但同時也讓“臟、亂、差”成為縣城生態環境的代名詞。“山上一點兒綠都看不見”“清水河成了黑水河”“路上走幾趟人要黑一圈”……面對已經亮起的生態“紅燈”,贊皇縣委、縣政府果斷作出選擇: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發展方式,絕不可取!

        2014年,贊皇縣2200多名干部輪番上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不惜損失近億元財政收入,1個月內關停治理全部煤場,清運煤炭160萬噸。之后,又依法關停取締采砂、采石場和礦山企業184家,投入10億元全面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

        從此,山巒披綠裝,河水現清流,綠水青山重回贊皇。

        “當年我積極響應號召,成了全縣第一家關停的煤場。那時候我給煤場的投入不少,可心疼壞我了。”嘴上喊著心疼,郝曉飛的臉上卻是笑意滿滿,“想想也對,要不是關停了煤場,我現在可不敢穿著淡藍色的襯衫上班。”

        生態扶貧

        讓荒山增綠群眾增收

        “門路在山多栽樹,板栗為主快致富。家里千棵板栗樹,小康路上邁大步。”在嶂石巖鄉三六溝村,這一段朗朗上口順口溜,完全可以展現出如今這里村民生活的狀態。

        三六溝村地處太行山深處,以前村民們過日子靠的是賣木材、種糧食,18000多畝山場雜草叢生,山上僅有的幾棵板栗樹,結出的果子少得可憐。住破房,穿舊衣,甚至連肚子都填不飽,村民們時常在想:“這樣的苦日子什么時候才能到頭?”

        正當三六溝村苦苦尋找致富之法時,贊皇縣委、縣政府把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堅持生態興縣的發展理念,給村子帶來發展機遇。發展思路一變,村民們心思都活絡了起來。在他們眼中,昔日村里的荒山就要變成致富金山。

        “贊皇縣優勢在山、出路在林、致富在果。依托山地資源優勢,發展林果業準沒錯。”該村黨支部書記時占朝告訴記者。

        這么大的山場面積,種點啥合適?得出的答案是繼續種板栗,“種板栗也得講究個種法,要想收成高,品種、技術是關鍵。”

        在縣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三六溝村擴大板栗種植規模,同時選派代表到唐山邢臺北京等地外出學習考察,引進了板栗新品種。為了學習最新的技術,村子還把各地專家請到山上,進行現場培訓。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多年的發展,一個窮山溝硬是成了“太行板栗第一村”。

        目前,三六溝村共種植1萬多畝板栗樹,年產鮮板栗1500余噸。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6000多元。2018年,曾經深度貧困的三六溝村順利脫貧出列。

        三六溝村的致富之法正是贊皇縣立足資源稟賦,促使生態扶貧產業落地生根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有效挖掘出自身生態的發展潛力,激發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增強了持續穩定脫貧的自主能力。

        如今的贊皇縣“山山都是花果山,樹樹都是搖錢樹”。據統計,該縣林地面積達110萬畝,特色林果總產值達28億元,帶動農戶年人均增收超過2400元,成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主渠道。

        生態興業

        美麗風景變“美麗經濟”

        河北棗能元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順著參觀通道一路走來,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看到,經過嚴格檢驗的大棗被送入生產車間,經過蒸煮、去皮、去核后進入密閉罐中,最終大棗被制作成了一罐罐飲料。

        為什么選擇辦起一家生產大棗飲料企業?公司負責人肖建軍回答得很干脆:“贊皇縣大棗種植面積達45萬畝。有如此巨大林果資源優勢,自然要利用起來。”

        近年來,贊皇縣不斷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林果產業結構。在實現林果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化的同時,贊皇縣還引導企業發展林果產品深加工,進一步提升林果產品的附加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淘汰落后產能尋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贊皇縣找準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培育壯大了一批以生態為發展基礎的產業集群,以此助推該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林果資源,贊皇縣山水資源同樣豐富。因此,該縣在大力發展林果業的同時,也不忘擦亮生態旅游這塊“金字招牌”。

        記者來到黃北坪鄉槐疙瘩村邊的山吧休閑園,休閑園依山而建,風景如畫。園內的廚房里,老板池二敖正和員工們準備午飯食材,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村這兒有山有水、風景優美,而且交通也十分便利。我覺得要是搞個農家樂肯定受歡迎。”趁著忙里偷閑的功夫,池二敖告訴了記者當初建造山吧休閑園時的想法。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他正是靠這“美麗風景”賺得盆滿缽滿。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贊皇縣持續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從山水之間開拓出一條致富之路,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嘗到了生態紅利。據統計,2019年,該縣接待游客11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9.5億元,帶動農產品增值3.6億元。

        憑借著山水資源優勢,今年贊皇縣更是以承辦第七屆市旅發大會為契機,打造了以槐河景觀帶為中心,嶂石巖景區、大棗園區為紐帶,119個特色區域為支撐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全域旅游新格局不僅帶動著全縣240多個美麗鄉村、特色園區等蓬勃發展,還通過產業帶動惠及群眾1.2萬余人。”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Hash:b85de002458b1fa99a0f417bf54397a8ec7e3705

        聲明:此文由 新華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