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右玉到左云:這里有歷史、有美酒、有精神
文|醉美團隊
右玉,位于晉西北邊陲,隸屬山西省朔州市。北面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的涼城、和林格爾毗鄰,東面連接大同市的左云縣,南面則與山陰縣接壤。
歷史里的右玉
70年持續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從0.3%到56%,這里是山西右玉。
右玉最開始的名字叫“善無”。今天的右玉最早被作為地方行政建置,就是趙武靈王所置雁門郡治善無縣。
西漢時期,這里是北據匈奴的前沿陣地,也是穩定中原的重要軍鎮,善無作為雁門郡治所在,更是重中之重。
今天的右玉作為歷史上的軍事重鎮,是在明朝時開始彰顯其獨特的地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為確保重鎮大同的安全,明軍將領馮勝、傅友德和常升又在大同西部設置了鎮朔衛(今左云)、定邊衛(今右玉北)、高山衛(今左云東)、云川衛(今內蒙和林格爾)、玉林衛(今內蒙和林格爾)等衛所。
洪熙元年(1425)冬,移防的高山衛調往至陽和衛(今陽高縣)、鎮虜衛調往天成衛(今天鎮縣),分別由兩衛共駐一城。云川衛與大同左衛則共同駐扎在原鎮朔衛一帶(今左云縣),玉林衛與大同右衛共同駐扎在原定邊衛城一帶(今右玉縣)。
今右玉縣所在地區的長城即屬于大同鎮邊從鴉角山迤邐而北,向東轉分中、北二路的一段。伴隨著邊墻的修筑,明朝沿長城邊修建了大量的衛所城池,遷徙軍民屯守戍邊。
今天的右玉地區之所以保有大量的衛、所城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從右玉到左云
歷史上,同處于雁北的云(大同)朔(朔州)二州經常連指,實際上這個看似整體的地區,卻包含著兩個自然地貌差別頗大的區域:
一個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由大大小小的沖、洪積平原組成的云(大同)、朔(朔州)盆地;另一個是處于呂梁山北部下伏地帶、晉北波狀黃土高原的平魯、左云和右玉。
右玉和左云之間,便以“殺虎口”相連。
▲殺虎口
殺虎口路驛站是為清朝從北京西行,經大同、左云、右玉出殺虎口西去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的驛路所設。
殺虎口與張家口的地理位置一西一東,故殺虎口稱作西口,張家口稱作東口,出西口之路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分途。殺虎口作為清廷與綏遠城將軍聯系的通道,在清統治內外蒙古和西北地區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內蒙古多倫山西會館
興旺的蒙地貿易,推動了雁北地區的商業發展。“塞上商賈,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之人”,首屈一指的旅蒙商大盛魁,其前身“吉盛堂”,就是在殺虎口創辦的。通過走西口來到內蒙的晉商,也把汾酒帶到當地,并使汾酒在當地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資料顯示,內蒙古包頭市的地產白酒,最早就是由山西喬家經營的老字號“復盛西”開設酒坊發展而成,所采用工藝便是汾酒的清香古法。汾酒釀造技藝在內蒙古廣為流傳和贊頌,甚至一直傳到俄羅斯,衍生出了今天的伏特加酒。
右玉精神
2018年8月,右玉摘掉了國家貧困縣的帽子。
一個綠茵遍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不斷改善的新右玉,呈現在世人面前。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右玉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種樹。”
從這以后,張榮懷帶著全縣干部群眾,在蒼頭河邊,揮鍬挖坑種下了第一棵小老楊。此后近70年里,右玉縣每一任的縣委書記都會帶著大家堅持不懈地“種樹”。
▲上圖為治理前的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的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現在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一帶的景象。(新華社記者 詹彥 2017年7月22日攝)
70年里,右玉的林木綠化率從不足0.3%提高到54%,不僅創造了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更鑄就了以“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右玉精神”。
▲右玉南山綠化豐碑 新華網發 (付宇鵬 攝)
右玉精神背后的責任與使命,體現的都是山西人民的擔當和奉獻。
亦如2017年,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簽下山西國企改革首份目標考核“軍令狀”一樣。此后的三年,汾酒試點探索實行組閣聘任制,出臺考核、激勵一系列辦法,不僅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為山西乃至全國的國企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
“唯有實干擔當才對得起榮譽和責任”,在李秋喜看來,“千擔當、萬擔當,不推進改革就是沒有擔當。”
在過去的2019年,汾酒三年改革的最后一年中,汾酒給山西省委省政府、省國資委以及1.2萬余名汾酒員工交上了一份亮麗的答卷——汾酒銷售收入超過百億,達118億元,利潤增長30%;職工平均年收入達9.62萬元;2020年職工平均年收入將突破10萬元大關。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都是靠“三年改革”打下的牢固基礎。
精神不滅,改革不止。
Hash:da8df26af5bf60a940108cd8f359b2daed2661ba
聲明:此文由 醉美杏花村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