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留住城市記憶 —以上海嘉定州橋老街為例
摘自
姚子剛,杜艷佩,龐艷.留住城市記憶——以上海嘉定州橋老街為例[J].城鄉建設,2018(17):64-67.
密碼:mvoa
一、州橋老街現狀研究
從全國來看,長三角地區集中了中國大量的古鎮型旅游區,究其因素大致有以下四點:旅游資源稟賦好、區位條件優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和交通可達性強。
上海也擁有一定數量的古鎮,有位于上海南部的松江古跡、七寶老街、楓涇古鎮;位于浦東的新場古鎮;位于上海北部的真如古鎮;位于上海西部的朱家角。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及其周邊的文化價值很高,研究卻很缺乏。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嘉定鎮是上海四大古鎮之一,嘉定鎮內,南北向的橫瀝河與東西向的練祁河交叉于鎮中心,與“環”形的護城河,形成江南古鎮中獨有的“十字加環”水系格局與城市肌理,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
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嘉定鎮內,在千步之內匯集了宋、元、明、清歷代古塔、舊廟、名園,國內罕見,可謂“嘉定之根”,這里也是人氣最旺盛的老街區。嘉定老街是鋪路工用碎石鋪成的,每一塊碎石都留有歲月的印痕。嘉定老城區的商圈內,有嘉定博物館、竹刻博物館及多所中學,周邊有中醫院、博樂廣場、大型超市等。
圖1 是嘉定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于2014 年2 月頒布的《上海市嘉定區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A4、A5 街坊局比調整圖》。其中大部分面積為商業金融用地、文化用地與公共綠地。其整體的功能定位為以公共開發主導,形成富有地方傳統文化內涵、富有當代活力的城市綜合公共服務中心。
無論是從上位規劃還是從人群的聚集作用來看,嘉定古鎮的開發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因為這里文化積淀深厚,對于景區的開發有著極大的優勢。然而,各類人群的聚集對于整個景區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稍有疏忽,就會形成低廉的小商品售賣集市,從而缺失其真正所存在的文化內涵。
本文所探討的是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中州橋老街的保護改造與開發。嘉定州橋老街位于嘉定老城區中心,以法華塔為中心,是宋代建鄴時縣治練祁市的中心之地,至今已有近800 年的歷史,州橋老街見證了宋元明清和民國五個朝代的興衰,經歷了無數的戰亂與災荒,始終保持了嘉定地區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州橋老街由一塔二河三街四橋組成。一塔即法華塔,歷經800 個春秋,古樸而雄偉。二河即練祁河和橫瀝河,是嘉定地區的水上通衙,小橋流水,楊柳低垂,一派水鄉風光。三街指城中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幽深狹窄的街巷,臨水而建的舊式民居,古色古香的長廊式店鋪,毗鄰而設的茶館酒樓,活脫脫一幅古鎮風韻的風景畫。老街地區有四座古橋,即州橋、濟川橋、寶慶橋和德富橋,其中,德富橋為嘉定古鎮的標志性建筑,旭日東升,塔橋輝映,為嘉定一大勝景。一條老街,把孔廟、匯龍潭、法華塔、秋霞圃、城煌廟等宋明時代的珍珠串聯成一道風景線,“老店舊宅相伴,小橋流水相依,古塔古橋相映,酒樓茶館相倚,吳歌絲竹相聞”“不是周莊,勝似周莊”。
二、問題分析
州橋老街雖然已經多次改造,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向西延伸的城中街,古玩玉器和餐飲混搭,油煙之中難覓賞玩的雅興;向北擴展的小商品市場及周邊,脫不去臟亂之感;橋南一段,留下印象的只有擴音喇叭不斷復讀的“清倉大甩賣”;唯余東端的茶文化和酒吧文化區稍顯主題。
(一)濱水區域的感知意象低
靠近河流區域,基本設置都為飯店,而位于橫瀝河北段邊的小飯店也侵占了濱水的公共空間。不僅使得整條街區的景觀形成了斷點,還影響游客的通行。此外,飯菜油煙味也影響了游客觀感。藍帶綠帶景觀網絡,雖然是臨水,而真正的臨水機會卻很少,使人不覺得其是水鄉,對于街區河流的印象不深。
(二)缺乏交流閑坐空間
由于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老街街區主要是考慮商業元素,力求使得人流快速流動,所以整個街區內設置的座椅非常少。人們若需要閑坐,要么移步至邊上的博樂廣場,要么就選擇商家進入就餐。正是因為缺少交流閑坐的空間,使人們難以細致欣賞老街的魅力。此外,快速的游覽速度,減少了人們對于整個街區的記憶時長,難以深刻感受到場所精神與文化,難以獲取共鳴與歸屬感。
(三)景觀的無序性與意向的混亂
由于沒有對整個風貌區進行景觀意向的規劃,導致出現宣傳牌各異,雖然建筑仍然保留了原來古樸的樣式,然而各式各樣的廣告牌與裸露的空調外機等使得整個區域視覺觀感混亂。克里斯丁·波耶在《集體記憶的城市》中這樣描述當代城市所面對的“物質世界的狂亂”:“一種具有太多圖像,太變幻不定,太商品化的記憶危機,以至于抑制了保存在思想中圖像的回復和回憶。”正是因為各類景觀要素的過于混亂,使景觀陷入一種視覺的無序性與意向的混亂,從而容易致使游客形成街區環境臟亂的錯覺,難以形成認同感。
(四)立足居民服務的商業為主
現狀的商鋪分類主要是相對獲利較少的日常生活類商品和為居民服務的店鋪,以飯店、小吃店、服裝店、布料店、小商品店鋪為主,服務對象為周邊居民。這是老街不同于其它古鎮的優勢,保留了老街為居民服務的特點,容易使得人們獲得歸屬感。
(五)文化類商鋪缺失
在嘉定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州橋老街是極具文化與歷史意義的街區,邊鄰孔廟、名園,曾有著古玩玉器的二手交易市場,還曾有一些二手書店。然而經過多次的改造,這類具有文化氣質的商鋪被改造搬遷,導致整個街區的商鋪形式過于一致化,缺少記憶點,顯得過于市井,缺少文化內涵。
(六)游客主體是本地年輕居民
通過對其在工作日、節假日不同時間段的多次調研,筆者發現這里的游客多為居住在周圍的居民,且重游率高。只有到節假日,比如五一、十一小長假等才有一定量的專程過來玩耍的游客。此外游客以青少年人與中青年為主,少量老年人和兒童。總體來說是本地年輕居民構成了游客的主體。
三、以城市記憶為主導的策略
(一)城市記憶及其價值
城市記憶系統要素包括城市記憶客體,即為時空上的各類事件;城市記憶載體,包括語言、文字、物質文化、活動、虛擬化人工媒介等;城市記憶主體,指的是游客與市民以及城市記憶載體的表現者與使用者。
城市記憶客體的有效傳遞要求城市記憶主體能主動感知、體驗城市記憶載體的物理性質、并最終解讀詮釋其意義,達成認同。因此,城市記憶載體既要在表層形態上富有特征,便于城市記憶載體使用者認知識記,同時也要在深層意義上符合使用者真實的日常經驗,在喚起聯想與情感的同時產生理解與認同。城市記憶的價值有延續城市歷史、保護城市特色、加強城市居民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城市的場所精神與文化。而一個古鎮的長足健康發展,必須要有歷史文化內涵并且能得到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城市意象,對于州橋老街區域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濱水區域的規劃。位于近河流區域,將飯店違規向外擴散的區域回歸公共使用,可設置座椅,形成觀水的景觀。同時原來的鄰水飯店立面回歸曾經的水鄉色調。使整個濱水景觀恢復江南水鄉的意味腔調。
簡化感知模式。將街景的細節統一與歸類,減少立面上充斥的大型廣告標識、路燈、電線桿、護欄等公共設施避所形成的太多信息數量,從而減輕視覺混亂,避免使人緊張不安。對街區進行色彩與區域的感知圖示設計,諸如天空房屋地面水四層街景示意,景觀要有內在規律性,從而使人能夠迅速感知此塊的城市意象,避免使人感覺到臟亂。進行簡化的同時要注意“把舊質改造為新質,新質包含著舊質的一切合理成分”。
景觀節點重置。對于州橋老街的入口位置進行重新標識,使其具有界定性,且由于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要設計有美學價值;對于街區標志物法華塔進行重點標識,法華塔可以使人們確認自身以及身處的街區環境;對于街道要有圍合,尺度要符合水鄉近水的尺度,對于整個老街的層級結構進行劃分。使得整片老街區域形成一個水鄉的整體。成片的歷史街區或者古建筑群要比一幢孤立的古建筑或普通景觀都能更多地向人們提供歷史信息量。業態的重新規劃。對于老街上過于重復的商業分布進行刪減,諸如到處都可存在的服裝業,可以適當搬離,同時搬入一些體現其原來民俗特色的商鋪。
州橋老街可開放民俗體驗點和購買點,包括竹刻、草編等,游客可以近距離接觸民俗工藝家。積極地將過去融入現實,使歷史轉化為不斷發展的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語言也是一種歸屬認同感,將曾經的活動內容引入其中,如曾經的跳蚤市場、古玩市場等等,不僅可營造吳語的對話場景,而且可以讓人回憶往昔,建立城市記憶。
(三)針對各類游客的活動開發
對于州橋老街的保護與開放要重視的是情感內容,而不是一味地去吸引游客而建造旅游景點。可以通過增加文化活動來為州橋古鎮帶來文化活力,實現歷史象征與社會認同的目的,諸如組織展覽會、音樂會、歌舞會、民俗活動、節日活動等;此外還可通過廣播、電視、電影等活動來增添城市認同感。然而針對不同的游客可以進行多種活動的開發。游客與市民。
游客與市民兩類人的城市記憶會有所不同,游客只是偶爾地觀賞,其需要的是豐富的活動體驗與感受,如可以通過有溫度的紀念碑來紀念嘉定三屠,通過定時的展覽活動來感受老街的歷史回憶。然而,市民是日日居住于此,他們對此處無比熟知,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日常生活的服務設置,所以對于市民,這里可以舉行定期的儀式與節日活動,以此來回憶舊時的民俗意蘊。所以在規劃的同時要注意重現舉行儀式的建筑與空間。
年輕人與老年人。年輕人是“記”,老人是“憶”。針對不同的群體,在環境營造的時候要都兼顧,即在注重記憶重現環境營造的同時,也要注意展現新的活動空間,使得年輕人有來年“憶”的東西。
現在的老街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在記憶曾經的同時,我們也要為它的未來創造可能。
(四)人性關懷為主的管理機制
創建完全的步行道。在視覺之外,還要注重其它知覺的感受,因為它們通常是協同產生記憶的,所以要保持步行道,禁止機動車,控制非機動車,形成整體環境的慢節奏感知。此外,從安全性的角度出發,也應創建完全的步行道,因為當一個環境是安全的情況下,人們的心情是更放松的,從而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象。
舊名字的回歸。探索街道內老地方的名稱,對于部分景點進行以其舊名命名,因為有時候人們對于一個地區的名稱,有著更深的感知與記憶。
市民自主空間營造。對于整個街區的保護與開放,可開展諸如聽證會等形式,使得居民能夠自主地參與其中,畢竟這個街區是市民的街區。而且,因為是自主的,人們對于整個街區的印象也會與其它街區有著完全不同的印象。
穩定的老街形象。頻繁的更新換代,會有損城市記憶。即對于州橋老街的改造盡量做到一次大改完成,稍后的都是小范圍的修繕。使其長期保持一種穩定的老街形象,而不是不停地改造,導致人們對于老街形象的混亂。
州橋老街的現狀讓人不甚滿意,通過對其重新策劃,不僅能將其文化涵養保留傳承下去,也可吸引更多游客,提高其價值。保護的關鍵在于對于城市深層精神內涵的關注與發掘,尋求保留過去與發展未來的最佳平衡點。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家長可以讓孩子向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
Hash:a2e1812604b4116d94d10c78600422e1f180b8d3
聲明:此文由 上海城市研究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