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針織機械:從一個配件廠到產業集群
8月19日
人民網-福建頻道
?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集群發展,因鏈而強。
從一家配件廠發展到產業集群,再到初具規模的產業園區,近年來,福建漳州市華安縣突出工業、突破工業,開展親情招商、以商引商,全程提供“媽媽式”服務,成功招引一批針織機械龍頭企業入駐,不斷強鏈補鏈延鏈,集聚壯大優勢產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致力打造有模有樣的針織機械產業園。
“6毫米零件我來造”
漳州市永良針織機械有限公司于2011年入駐華安經濟開發區,是一家專注生產針織大圓機核心部件的企業。
“小到6毫米的零件,大到200多公斤的‘大家伙’,我們樣樣能造。”該公司總經理李阿扁是華安縣本地人,從事針織機械行業二十幾載。他表示,市面上的織物布料流行新品,針織機型更新換代,他們企業生產的產品就會緊隨其變。
作為行業新品研發與銷售的領跑者,該公司追求技術創新,先后突破高精密免拆變換防晃三角、防震動針織機中心組、熱處理工藝等關鍵技術的研究,上榜福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榮譽稱號。據悉,2017-2019年,該公司的三角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全國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如今,該公司能根據客戶獨特的需求做設計,年產值達3億元,有先進生產設備300多臺、自主研發團隊20多人,已躋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成為行業標桿,在“智能制造”上獨樹一幟。
此外,得益于龍頭企業的“吸引效應”,該公司吸引了福建泳力泰、永宏、興紡等“兄弟”企業相繼入駐華安經濟開發區。
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
同樣位于華安經濟開發區的福建興紡機械是一家專業設計開發和生產制造針織大圓機的企業,可為客戶量身定制各種針織機。
該企業生產的產品90%出口,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歐班列上也運載著該企業生產的產品。
福建興紡機械總經理趙京陽是山西人,曾和李阿扁在同一家臺資針織機械廠當技術工人。正是在李阿扁的不斷鼓舞下,趙京陽去年也來到華安經濟開發區創業。去年9月落戶,10月投產,5個月成“規模以上企業”,今年上半年產值4500萬元……
“得益于華安縣良好的營商環境,在這里,我只管專心生產,其他事宜都有政府安排專人幫我。”趙京陽說,作為一名外來的創業者,企業如今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當地政府“媽媽式”服務分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也讓他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和信心。
服務求發展,創新促轉型。今年來,華安縣加快園區標準化建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高端項目入駐,力促企業轉型升級,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為項目建設“開綠燈”“加滿油”。
“產業園區”粗具規模
針織機械作為機電一體化產品,產業集聚有利于企業的協作與發展。目前,落戶華安經濟開發區的有興紡、兆鴻、泳力泰、永宏等7家針織機械企業,已形成大圓針織機從整機到60%的配件供應鏈,年總產值達15億元以上,初步形成針織機械產業園規模。
“初步形成的產業鏈條會吸引更多的同行入駐。”華安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城市的擴張和產業的升級,廈漳泉地區許多針織機械企業需外遷,華安經濟開發區正是承接這些企業轉移落戶的首選之地。
近年來,華安經濟開發區大力實施“飛地工業”政策,“一區六園”蓬勃發展。區內現有產業特色明顯,在正興鋁車輪、日上鍛造、永良針織機械、立興食品、綠盛園食品等具有經濟實力和科技含量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下,產業的聚集效應已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智能家具家居、新能源電子科技四大產業集群。
此外,華安經濟開發區圍繞現有產業鏈條,以技術改造推動“強鏈”,以項目建設推動“補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聚力以產業集群內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的層次和水平,大幅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黃建和 唐小玲
編排:陳秀妹 校對:蘇 敏
責編:林麗碧 主編:宋清忠
監制:蔣欣福
Hash:b4b8ef8398240dcf5afe56b99f97dad32d224688
聲明:此文由 嘮嘮小璇的生活觀察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