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出爐 筑牢城市和鄉村飲用水安全屏障
臨沂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出爐 筑牢城市和鄉村飲用水安全屏障
2021-12-09 11:13·
在臨沂客戶端12月8日訊 《臨沂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出爐”,從總體布局與目標、規劃任務、重點河湖保護要點、重點項目及投資估算等方面進行安排和部署,以水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努力營造“河暢水清、岸綠湖美”的美麗水生態環境。
《規劃》中明確,本規劃范圍包括蘭山區、河東區、羅莊區、郯城縣、蘭陵縣、莒南縣、沂水縣、沂南縣、平邑縣、費縣、蒙陰縣、臨沭縣12個區(縣),包含國家級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3個功能區,總面積17191.2平方千米。臨沂市共設置1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11個省控斷面。
《規劃》目標為“十四五”時期,鞏固提升全市主要河湖水環境質量,保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水資源節約和再生水循環利用水平明顯改善,河湖生態用水有所提升,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努力為全市人民營造“河暢水清、岸綠湖美”的美麗水生態環境。
其中,水環境目標是1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8.8%,飲用水源地保障水平持續提高,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穩定在100%;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達到長治久清,逐步消除縣級及以上建成區黑臭水體。
水資源目標是沂河和沭河2條河流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顯著提升。
水生態目標是全市河湖生態緩沖帶等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初見成效,重要河湖濕地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水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云蒙湖穩定保持在中營養狀態,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長度85.7千米,濕地恢復(建設)面積0.75平方千米。
本《規劃》的重大工程項目涵蓋飲用水水源保護、污染減排、生態流量保障、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風險防控5個類別,涉及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水生態保護修復、風險預防6個大類,共計123個項目,總投資103.49億元。
“十四五”期間總體布局“敲定”
“一湖、兩河、三區、多點”
在總體布局上,《規劃》中明確,統籌考慮臨沂市自然稟賦、需要重點保護的水體使用功能、目標,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十四五”期間構建“一湖、兩河、三區、多點”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布局。
“一湖”即云蒙湖,加強云蒙湖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管理和水質保障水平。
“兩河”即沂河和沭河,重點提升沂、沭河生態流量保障程度,推進沂、沭河控制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三區”即水源涵養區、城市核心區、中運河區。水源涵養區涉及蒙陰縣、平邑縣、費縣和沂水縣、沂南縣,重點開展水生態修復,加強沭河源頭、祊河源頭等重點區域水源涵養功能;城市核心區主要包括蘭山區、河東區、羅莊區,重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量,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需求;中運河區主要包括蘭陵縣、郯城縣,重點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提升中運河水系水質,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水質安全。
“多點”涉及莒南縣和臨沭縣,圍繞濱海河流多點發力,統籌推進城鎮及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養殖業、種植業等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改善區域內跨省河流水質。
《規劃》明確了哪些任務?
《規劃》從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持續深化污染減排、有效保障河湖生態用水、系統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水環境風險防控5個方面進行了任務安排和部署,最大程度保障水環境安全。
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深入開展保護區水源整治,對云蒙湖環湖生態帶和入湖河流實施生態修復。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維持在100%,云蒙湖水質穩定達到或優于Ⅱ類標準。
實施黃仁水庫、朱家坡水庫、沙溝水庫、會寶嶺水庫等“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定、標志標識、隔離網設置、界址勘測等規范化建設。推進農村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清除飲用水安全風險,對影響飲用水水源安全的工業企業、生活污水、垃圾傾倒、畜禽養殖、糞污堆放等環境風險源進行排查整治,依法清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規模化畜禽養殖和涉水工業企業。按國家和山東省要求,到2025年,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成劃定與勘界立標。
持續深化治污減排
加強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鞏固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提升城鎮生活污染防治、加強農業農村防治……《規劃》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安排和部署。“十四五”時期,臨沂將全面啟動入河湖排污(水)口溯源整治與規范化管理專項行動。2021年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確定需要樹立標志牌的入河排污口清單,建立健全管理臺賬。按照“封堵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要求,制定《臨沂市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結合河湖岸線及排污類型特征,“一口一策、一口一檔、一口一標識”分類提出整治措施。
2021年底率先完成所有工業生產廢水排污口、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整治任務;2025年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同步完成入河排污口規范化統計、標準化建設、系統化管理,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監管長效機制。
在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上,因地制宜實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和水體凈化等工程,2023年底前,基本消除已排查發現的農村黑臭水體。針對黑臭水體季節性、反復性強的特點,加強黑臭水體治理的動態監管。對新發現的農村黑臭水體進行動態更新,納入清單管理,分期分批實施整治。
有效保障河湖生態用水
實施用水總量強度雙控,到2022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7.35億立方米,建立市、縣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推進各領域節水技術改造,到2022年,建成一批節水標桿企業和園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48。
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在重點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處等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等工程設施,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尾水和微污染河水水質,用于區域內生態補水、工業生產和市政雜用。
保障沂、沭河生態水量,將沂、沭河生態水量保障納入水量統一調度。明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責任,在制定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和月水量調度方案時,充分考慮保障臨沂、蘇魯省界(港上)、沭河大官莊、蘇魯省界(紅花埠)控制斷面生態水量目標的需要,實施干支流水庫、閘壩等重要控制性水利工程聯合調度,合理安排水庫泄流指標,加強取用水管理,保障沂河、沭河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水量。
系統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
加強已建成濕地的保護投入,使濕地運營維護長效機制得到有效保障。到2025年,全市新增人工濕地7處,建設面積1122畝。依據河湖兩岸物理特性、水環境狀況、周邊土地利用情況,推進生態緩沖帶劃定,開展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與建設。在云蒙湖入湖支流東汶河、野豬河、黃泥溝河、宋公河等重要河流周邊構建河湖生態緩沖帶,加強攔截面源污染、凈化水體功能。到2025年,全市完成生態緩沖帶修復長度85.7千米。
加強水環境風險防控
嚴格落實各類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加強工業企業在水環境風險物質生產、運輸、儲存等過程中的防控措施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減少水環境風險物質事故泄露的風險。以石油、化工、涉重金屬等企業為重點,合理布設企業生產設施,強化工業企業應急導流槽、事故調蓄池、應急閘壩等事故排水收集截留設施等建設,最大程度保障水環境安全。
臨報融媒記者 吳慧
Hash:19871665eb6f3b9c7386ffac397c9cd57fd34ac1
聲明:此文由 城市記憶筆記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