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有山有水有鄉愁!鄖西這里正在全力創建5A級景區!

        鄖山漢水之間,有一條美麗的河流。那里曾是南糧北運的三大要道之一,舟楫穿梭、商賈云集;那里曾經信使不絕,快馬揚鞭,把嶺南的新鮮荔枝運送到宮廷;那里曾刀光劍影,熱血男兒在素有“秦楚咽喉,天子渡口”之稱的上津古城一帶奮力抵抗外敵……這條河流叫金錢河,它孕育了古上津的歷史和文明,留下無數動人傳說。 

        金錢河風光。接秦之水,水澈見底。

        鄖西縣轄內的金錢河河床寬闊,水勢浩蕩,從隋唐時期開始,就是千帆競發、車馬輻輳之地。

        金錢河最為突出的位置當數 “天子渡口”與上津城。如今的上津古城是全國僅存的四座縣級古城之一。

        唐朝中葉,上津成為整個王朝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朝廷專設上津轉運使,上津一時成為漕輓中心,稱為“上津路”。

        歷史上,南糧北運有三條要道,東邊是沿海漕運,中有京杭大運河,西以漢口為集散地,穿漢江,翻秦嶺,達長安。在西線通道上,最為便捷的通道無疑是自漢江入金錢河至上津,再以騾馬馱運翻越秦嶺小道直至關中

        當時,金錢河河床很寬,往來船只百舸爭流,碼頭長千余尺,是馬隊與船隊交會的地方。繁華的盛況,使金錢河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上津古城,全國僅存的四座縣級古城之一。

        歷史上,南糧北運有三條要道,東邊是沿海漕運,中有京杭大運河,西以漢口為集散地,穿漢江,翻秦嶺,達長安。西線,最為便捷的通道無疑是自漢江入金錢河,至上津,再以騾馬馱運翻越秦嶺小道直至關中。

        金錢河畔,最突出的當數“天子渡口”與上津城。當時,金錢河河床很寬,兩岸山翠嶺綠,水勢浩蕩,往來船只百舸爭流,碼頭長千余尺,是馬隊與船隊交匯的地方。繁華的盛況,使上津金錢河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正因如此,上津曾有“控秦楚水上之交通,扼鄂陜陸路之咽喉”之說。據鄖西縣志記載:上津建縣始于三國曹魏,距今已有近1800年歷史,其間曾14次建縣,6次設郡,2次置州。如今的上津古城是全國僅存的四座縣級古城之一。

        六郎關水庫。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有金錢三大關,夾河六郎漫川關,穿陜進鄂繞群山,三百里蟄伏匯入漢。人們都說寬坪寬,你未必來過上津縣,若到上津看一看,道說寬坪不算寬。”上津鎮人李錫兵說,他記憶中(1966年以前)的上津渡口,每到晚上便有無數船舶以船頭對船頭的方式靠在岸邊,形成一條街道的形狀。

        “生生不息纖夫號,山間鈴響馬幫來。”李錫兵說,纖夫逆流而上將船拉到上津后,再往上的河道變得狹窄起來,河水湍急,商品貨物往往在這里通過騾馬轉運至陜西

        李錫兵介紹,1966年7月1日,鄖西縣城關至上津的70公里公路修通后,金錢河河運地位一落千丈,特別是沿線陡嶺子、孫家灘、玉皇灘等水電站相繼建成,讓金錢河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現在,上津鎮正在發展旅游產業,金錢河一定會重新煥發生機。”李錫兵充滿信心地說。

        每當夜幕降臨,上津古鎮四街燈光亮起,捏泥人、吹糖人、扎燈籠、刺繡、剪紙、雕刻、唱山二黃、演高臺故事、廣場舞等活動熱鬧非凡,當地群眾、游客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上津鎮黨委書記汪建成介紹,四街長約191米,現存古民居共計40個院落、96個單體建筑。2014年8月,該鎮委托河南古建筑研究院編制 《上津古城四街古民居群文物建筑修繕設計方案》,2017年8月修繕工作已基本完工,首批引進7家門店入駐,打造出一條集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特色商貿街區。

        2018年,上津鎮啟動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包括明清老街修復、金錢河攔水壩工程、多孔橋建設項目、金錢河河道綠化工程、集鎮地下綜合管網工程、棚戶區安置點建設工程、房屋改造工程、古井疏浚工程、國保單位消防工程及四街運營10個建設項目。

        上津古鎮夜景。一頁歷史,一頁風雨,千年的風雨在每一條巷道的每一塊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墻上,都刻下了深深印痕。

        為確保上津古鎮優質資源得到高質量、高層次的保護開發,鄖西縣先后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 《上津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發展規劃》、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 《上津古鎮保護發展規劃》,并推進《上津鎮區地下管線專項規劃》《上津古鎮文物消防專項規劃》和《上津古鎮綠化專項規劃》等編制工作。

        汪建成介紹,未來幾年,上津鎮將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片區開發、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全力創建“天子渡口·古塞上津”5A級景區。深度挖掘紅色旅游、綠色旅游資源,拓展上津古鎮文化旅游產業板塊,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構建特色空間體系,重現上津古鎮盛景,展現天子渡口風采,真正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

        六郎關位于上津古城下游,因處于金錢河陜西境內的漫川關與鄖西縣入漢江口夾河關之間,又名中關。

        如今的六郎關已改名為六郎鄉,那里曾是除金錢河之外的又一處重要渡口。相傳楊六郎曾率大軍從漫川關順水而下至夾河關,途中將帥營駐扎于中關,一時間商賈匯集,物流繁盛,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為紀念楊六郎,便將中關改名為六郎關,沿用至今。

        鄖西縣民史專家趙天祿對六郎鄉的地名來源作過深入考證。據其介紹:《鄖陽府志》記載,“宋代,上津屬商州、陜西永興軍路管轄。上津后省入均州。”《十堰歷史建置考》記載,“陜西路永興軍路,北宋熙寧五年(1072)分陜西路東部置、治所右京兆府(今西安市),永興軍路轄州十五,十堰地域內有商州(今商洛市)所轄的上津縣。”清《讀史方輿記要》記載,“鶻嶺關,鄖陽府,上津縣——鶻嶺關,在縣西北。又有草馱坪,宋南渡后與金人分界處也。”

        上津古鎮新貌。修舊如故,為古鎮留下清晰的歷史文脈。行走其間,仿佛重回舊時光。

        “從相關史料可知,鶻嶺關是金與宋的分界線,作為宋代大將的楊六郎,理所當然要在此地把守邊關。”趙天祿說。

        被省民協專家認定為漢民族史詩的《創世歌》里唱道:六郎把守三關上,下退西夏鎮遼邦……“《創世歌》是在上津、六郎一帶被發現并整理出版的漢民族長篇史歌,它所傳唱的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故事,這足以證明楊家將的故事在當地人心中打上了深深烙印。”趙天祿說,在歲月輪回更替中,六郎關老街沉入庫底,為六郎鄉的名字是否和楊六郎有關憑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今天的金錢河作為黃金水道的地位早已喪失。雖然往日“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貨往還,昧旦永日”的盛景一去不復返,但周長1236米、高近7米的古城墻卻依舊屹立,那灰黑色的城墻就像一部厚重的大書。一頁歷史,一頁風雨,千年的風雨在每條巷道的每塊石板、每片青瓦、每垛灰墻上,都刻下了深深印痕。在8萬余平方米的古城內,你盡可尋覓那些歷史的碎片,釋放懷古尋幽的情懷。

        如今,鄖西縣將圍繞“一軸兩帶七片區”規劃,將上津古城打造成“出秦入楚的休閑古驛站”、具有歷史底蘊的“小長安”。

        “我們將立足漢江、天河、金錢河,圍繞脫貧攻堅、生態建設、基礎設施、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重點,統籌謀劃和推動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創建上津鎮5A級景區并非最終目的,而是要保護上津鎮歷史文化遺產、城鎮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確保上津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建設事業協調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讓金錢河真正成為一條流金淌銀的河流。”鄖西縣委書記張濤說。

        鄖西官方微信

        作者:楊洪霞 余發明 張楊

        編輯:張亞男

        來源:十堰日報

        Hash:447c92252c61dfd7c313fd2101e7ae9ec987479f

        聲明:此文由 游鄖西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