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重慶珍檔丨紅色星火在城口燎原

        城口蘇維埃政權紀念碑

        一位老人帶著孫子在城口縣的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參觀。

        城口縣城舊貌。

        核心提示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李先念,生前在回憶錄中寫道:“川陜革命根據地東起城口,西至嘉陵江……”

        位于重慶北角的城口,是一片光榮的革命熱土——

        她是萬源固軍壩起義后城萬紅軍活動的主要區域;

        她是重慶地區第一個迎來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的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許世友等曾在這里留下光輝足跡;

        她是重慶地區唯一成建制建立縣、區、鄉、村蘇維埃政權的縣,屬全國一類革命老區,至今這里仍傳頌著大量軍民魚水情深、共同捍衛紅色蘇維埃政權的故事。

        如今,城口在擺脫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基礎上,正發揚光榮革命傳統,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充分挖掘紅色文化,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篇章。

        重慶日報消息,仲春時節,山如翠屏,簇擁著大巴山腹地的城口縣城。

        縣城南門的碉堡梁,矗立著一座高大的漢白玉石碑,上書“川陜革命根據地城口蘇維埃政權紀念碑”。

        “城口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這里的河山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鮮血。”3月18日,曾任城口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的張合軒動情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城口用生命和鮮血傳播革命火種;城口人民也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紅色蘇維埃政權,讓革命之火在大巴山熊熊燃燒。

        星火撒進巴山

        在城口縣雙河柳河村龐家院子,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樹。陽光穿過黃綠色的新芽,星星點點地灑在樹下的“城萬紅軍指揮部”紀念碑上。

        “這是一棵‘有來頭’的樹。”雙河鄉人大主席唐紹強介紹,當年萬源固軍壩起義前后,起義領導人李家俊曾在龐家院子開會,第一次將革命的火種帶進大巴山腹地。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把革命的重心轉移到農村。在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下,李家俊、王維舟等策劃在川東組織農民武裝起義。

        當時,李家俊派人扮成“春倌兒”,在城口、萬源、宣漢交界的大山中,走村串戶連賣帶送“春牛圖”。圖上寫著反抗封建剝削的歌謠:“要想不出款,就要拿槍桿;要想肚子填得滿,就要團結起來干;要想衣服穿得暖,大家齊把豪紳鏟!”

        彼時,城口、萬源等地的老百姓備受地主豪紳和軍閥的欺壓,每年繳納的稅款多達30多種,甚至連挑糞也要繳稅。

        1929年初,一群青壯年農民在龐玉必的發動下,在龐家院子自發成立了“青龍會”,開展抗捐抗糧斗爭。

        當時國民黨軍隊身穿灰色制服,當地老百姓稱其為“灰兵”。1929年春,固軍壩起義前夕,李家俊來到雙河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在龐家院子作宣傳時,為防“灰兵”的擾襲,“青龍會”設了遠近三處警戒哨點。最近的一處哨點,就在這棵皂角樹的大杈丫上。

        1929年4月27日,固軍壩起義爆發。起義領導小組宣布城口和萬源的農民自衛軍、農民抗捐軍統一編為川東游擊軍第一路,開展武裝斗爭。同年6月,這支隊伍改編為城萬紅軍。

        城萬紅軍以固軍壩為中心,廣泛發動萬源、城口等地群眾建立游擊根據地,提出要“廢除租田制度、取消苛捐重稅、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工政權”。1930年春,川東游擊根據地發展到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萬以上,隊伍發展到3個支隊、2000余人。

        “李家俊一邊練兵,一邊組織地方成立農民協會(以下簡稱“農會”),而農會則是地方蘇維埃的前身。”唐紹強說,他的大伯唐興才、二伯唐興茂受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了李家俊的隊伍,常跟著農會雙河場分會主席白希仁,在場鎮召開群眾會議,深入村寨宣傳革命道理。

        與此同時,余坪、周溪、明通等地紛紛成立了農會。在農會的發動下,加入城萬紅軍的貧苦農民越來越多。1930年3月20日,城萬紅軍3000余人攻入城口縣城,成為當時川渝地區被地方紅軍占領的首個縣城,震驚全川。

        1930年7月,在軍閥與地方反動武裝的瘋狂“圍剿”下,固軍壩起義失敗。龐家院子的百年老樹也被反動武裝視為庇佑紅軍的“神樹”,縱火要將其燒毀。皂角樹被大火燒焦了一半,依然堅強地存活下來。

        火種逐漸燎原

        廟壩鎮位于城口南部西部交通要道交匯點。離鎮政府不遠處的青山下,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磚木小樓:歇山式屋頂、青色條石和青磚砌墻、拱券造型的門窗,二樓臨街有一條長廊。

        “這是解放前當地唯一的一座洋房,由大地主王丕基所建。”廟壩鎮干部馮喬明說,小樓記錄著一段光輝的歷史:1934年2月和同年7月,李先念的紅三十軍與王維舟的紅三十三軍先后在此駐扎。如今,這里已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建立起川陜革命根據地。1933年10月,紅四方面軍在宣達戰役取得勝利后,乘勝揮戈城口,解放了城口西南部地區。中共川陜省委決定成立中共城口縣委和城口縣蘇維埃政府。

        就在這年冬天,國民黨川軍接連向川陜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六路圍攻”,城口是東線的重要戰場。

        1934年2月,紅三十軍負責東線突圍。時任紅三十軍政委的李先念,率領部隊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八臺山進入城口。

        張合軒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李先念在城口戰斗的時間不長,但城口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紀五十年代,李先念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時,聽說財政部的曾國堅是城口人。他熱情地握著曾國堅的手笑嘆道:“城口的山好大啊!我在八臺山上打過仗,那時正下大雨,山陡路滑,打了一天把敵人趕跑了,晚上就在山上的廟里宿了一夜。”

        在城口時,紅軍不僅行軍作戰特別艱苦,生活也十分困難。部隊將領跟普通戰士和百姓一樣,只能靠玉米糊、野菜填肚。

        即便條件艱苦,紅軍依然保持旺盛的戰斗力。1934年6月15日,王維舟率領紅三十三軍攻破城口縣城,城口縣城再度被紅軍解放。隨后,紅軍擺出“打下夔巫”的架勢。正在對以通江為中心的川陜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的四川軍閥劉湘又驚又懼,從“圍剿”的部隊中抽調出超過紅軍4倍的兵力進攻城口、萬源,以防紅軍威脅下川東地區(現萬州巫山一帶)、與在彭水活動的賀龍部會合。

        這一兵力調動打亂了劉湘原定的“圍剿”部署,也正中紅四方面軍調敵于預定戰場殲滅的計劃。在城口,紅四方面軍的第四軍、第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各一部和第三十三軍5支隊伍,與川軍和地方土匪武裝進行了大小百余次戰斗,殲敵2000余人。

        “城口所在的東線戰場的勝利,為紅四方面軍最后粉碎川軍‘六路圍攻’、鞏固川陜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張合軒說,而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鞏固,不僅策應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也為紅一方面軍長征北上大幅減輕了壓力,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此同時,紅軍在城口一邊殲敵剿匪,一邊開展根據地建設,發展黨組織、建立蘇維埃政權、訓練地方武裝。這期間,全縣建立了5個區委、9個鄉黨支部和6個區蘇維埃政府、24個鄉蘇維埃政府、80多個村蘇維埃組織,形成了完整的縣、區、鄉、村蘇維埃政權組織體系。在紅軍戰斗版圖不斷擴張、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的同時,川陜革命根據地也成為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我家族有七八個人參加了紅軍,包括我的祖父馮賢忠。”馮喬明自豪地說,當時僅廟壩參加紅軍的青壯年就超過300人。

        據統計,當時城口全縣僅有5.7萬人,其中就有近4000人參加革命,600多人參加紅軍。紅軍傳播的革命火種,在城口已呈燎原之勢。

        革命熱情燃燒

        在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件國家三級文物:象牙桿銅戥子。

        這件文物以純手工磨制的象牙為秤桿,以黃銅為秤盤。經過歲月的磨礪,白色的秤桿露出淺紅,黃銅色的秤盤慢慢變黑。

        “這是當年坪壩‘紅軍藥房’草藥醫生周俊侯用來抓藥稱重的工具。它見證的是一段軍民魚水深情。”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館長孫才興說。

        1934年4月,王維舟率紅三十三軍進入城口,常在廟壩、坪壩、縣城一帶活動。在指揮戰斗之余,他常深入到農戶家中了解情況,發現坪壩場鎮及周邊有3家藥鋪,老百姓卻常因“雞窩寒”等疫病失去性命。原來,這些藥鋪均為大地主蔡益所開,收費昂貴,窮苦人看不起。

        1934年6月,王維舟召開坪壩區鄉蘇維埃干部會,并以蘇維埃政府名義當眾沒收了這幾家藥鋪;又在坪壩關廟巷子內開設藥房,親自為藥房題寫“坪壩工農紅軍藥房”的店名,聘請周俊侯為百姓治病,貧困人家看病免費。

        就診的人多了,“雞窩寒”對百姓生命的威脅也小了,紅軍被稱為“救命活菩薩”。

        “通過一件件事,老百姓感受到紅軍是真心為窮人謀福利的,都真心擁護紅軍、擁護蘇維埃。”今年76歲的坪壩鎮議學村村民周英珍說。周英珍曾聽婆母龔玉珍說起當年的事:紅軍駐扎時,老人在井邊洗衣服,紅軍會幫忙提水;龔玉珍和周邊的婦女,用苧麻做成相對舒適耐穿的“麻窩子”鞋送給紅軍。

        在武裝斗爭方面,城口蘇區人民和地方赤衛隊,積極地配合紅軍的多次軍事行動。左嵐鄉的陳良魁是當地游擊大隊長和村蘇維埃主席。1934年紅軍在城口戰斗期間,他發現地主袁華中幫敵人打探紅軍行跡,立即報告上級。紅軍將計就計,通過伏擊全殲敵軍一個連。當時,全縣成立的7支赤衛軍、16支游擊大隊、30多支游擊小隊、6個童子團,為維護社會治安、鞏固紅色政權和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保證紅軍后勤供應方面,城口人民更是傾盡所有。紅軍在城口戰斗期間,正好遇上旱災、蟲災,糧食歉收。《城口縣蘇維埃創建史》一書記錄了對曾任紅三十三軍295團司號班班長劉武彩的采訪。劉武彩淚流滿面地說:“在城口戰斗期間,是城口人民養活了我們。只要是能吃的東西,他們就送給我們吃,有的人家把看家狗都殺了送給紅軍吃。”

        據不完全統計,紅四方面軍在城口戰斗期間,城口通過各級蘇維埃政權捐糧10多萬公斤,打草鞋5000余雙、編斗笠2000多頂,并捐獻了大量的蔬菜和肉類。

        愛民、民擁軍。軍民以蘇維埃政權為紐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城口人民革命的熱情熊熊燃燒。

        弘揚紅色文化

        高燕鎮紅軍村的村道,如銀白的飄帶,纏繞在青山中。它曾是運輸錳礦礦石的道路,現在經改造連接起了大山深處的紅色歷史陳列室、紅軍哨臺、紅軍醫務所舊址、村蘇維埃舊址等紅色景點

        “紅軍村有相當長一段時期吃的是‘資源飯’,污染大。還有不少群眾在錳礦開采中得了矽肺病,因病致貧。”高燕鎮黨委書記高軍說。

        近年來,紅軍村作為全市唯一以“紅軍”命名的行政村,通過挖掘和發展紅軍文化走出一條“紅綠結合”的路子:重新標注紅軍歷史遺址遺跡11處,收集紅軍故事形成5萬字的資料,建設紅軍村紀念廣場、紅軍步道等紅軍紀念設施,開展“走一段紅軍路、種一棵紅軍樹、吃一頓紅軍飯”等“八個一”活動;在扶貧幫扶集團的支持下,種植辣椒蘿卜等高山反季蔬菜,發展起150畝的綠色優質稻、70畝的荷塘,并大力開展鄉村旅游

        “紅軍村是我們設計的縣內紅色旅游線路中重要的體驗點,預計今年七一前后就可推出這條紅色旅游線路。”城口縣文旅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線路以蘇維埃政權紀念公園為中心,輻射雙河、廟壩、坪壩等鄉鎮。其中雙河將重點介紹李家俊領導的城萬紅軍歷史,廟壩著重介紹李先念所在的紅三十軍足跡,坪壩側重介紹王維舟率領的紅三十三軍戰斗史。目前,這些遺址已基本完成修繕和部分布展陳列工作,正在結合挖掘到的紅色故事開展主題教育設計,便于引導游客追憶光輝的蘇區歷史、感受城口獨特的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原標題:紅軍是蘇維埃政權的支柱 蘇維埃是人民的政權 紅色星火在城口燎原

        【免責聲明】上游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游新聞聯系。

        舉報

        Hash:fd14a981620efa817bf76f2919de700426ece8c3

        聲明:此文由 上游新聞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