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這一戰爭遺址,每年近萬人參觀,但這里還缺少…
1935年,會師后的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廖漢生等領導下,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長征,鞏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于1935年6月9日,發起忠堡戰役。忠堡大捷,是紅二、六軍團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列,已被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黃連蓬,則是這場戰役的臨時指揮部。
80余年過去了,這里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戰火硝煙,數百革命先烈的光榮犧牲,換來的是如今的和平與寧靜,老百姓安居樂業。
1萬余人戰勝敵軍11萬人
忠堡大捷遺址位于咸豐縣忠堡鎮集鎮東頭,距縣城17公里,四周崇山峻嶺,中間為一寬平長形槽地,是通往來鳳縣、宣恩縣的交通要道。
1935年,會師后的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廖漢生等領導下,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長征,鞏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于1935年6月9日,發起忠堡戰役,以1萬余人大戰蔣介石的11萬人,殲敵4000余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敵中將師長張振漢負傷被活捉。紅六師政委余導群及數百戰士光榮犧牲。
忠堡大捷是紅二、六軍團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列,已被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紅二、六軍團轉戰湘鄂川黔,牽制10倍于己之敵,策應中央紅軍勝利北上,為革命成功和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勛。
為緬懷先烈偉績,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1986年,咸豐縣在忠堡大捷遺址修建了紀念碑,全國人大原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寫碑名。2004年,當地縣委、縣政府對該紀念碑進行了修繕,并建起了烈士陵園,占地近50000平方米,位于忠堡集鎮東邊的一座蒼翠松環抱的小山包上。遠遠地看,高大的紀念碑矗立山頂,“忠堡大捷紀念碑”7個大字在陽光下更加金光閃閃。整個陵園莊重典雅,氣勢恢宏,環形路、廣場、停車場、階梯、綠化帶自成一體。沿著石梯拾級而上,兩側的植物郁郁蔥蔥。
忠堡大捷紀念碑。
走近紀念碑,碑的正面記載著此次戰役的戰果和意義。碑的右側,是賀龍、任弼時的浮雕,賀龍胸挎望遠鏡,任弼時戴著眼鏡,栩栩如生,仿佛他們正在指揮作戰;碑的后面,雕刻著曾在咸豐戰斗過的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名錄,有100多人,這些人少數還健在。
指揮部中間的堂屋,整齊地懸掛著169名元帥、將軍們的大幅照片。在木房的左廂房里,賀龍、任弼時睡過的木床、枕頭,用過的桐油燈、辦公桌等均按原樣保存。右廂房是警衛人員的住房。
這里原本是當地村民朱子勝的住宅。被定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后,宅子進行了整理。2011年被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來的人多,每個月我基本要打掃5次。每兩年撿一次瓦。”該村村民朱凡成“掌管”著該指揮所的鑰匙,有人前來參觀時,他負責平日里開關門和日常維護。指揮所的一半,是他原來的家。
如今,紀念碑和指揮所都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湘、鄂、渝等地近萬名學生及外地游客前來瞻仰,還有很多當年在此戰斗過的英雄的后人也會不遠千里前來,看看父輩或者祖輩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
每年清明節前后,每個月月初,是這兩處最繁忙的時候。那幾天,朱凡成幾乎全天都得待在這里,迎接一波接著一波的瞻仰者。
忠堡大捷遺址的開發和保護都做得比較好,但也存在一個小問題:當地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為該遺址的臨時講解員,由于工作繁忙,平日里普通人來此參觀,只能“自己看看”。
從咸豐縣城出發,一路沿著S248前往忠堡集鎮,約30分鐘車程。到達集鎮后,沿著忠堡大道一路直行,距離該鎮政府約計2分鐘車程即可到達烈士陵園。黃連蓬則在忠堡大道一處小地名叫“高筍塘”的地方左轉,然后往黃連蓬方向前行即可。
全媒體記者楊亞玲
編輯 | 劉 怡
編審 | 張寶訓
投稿郵箱:1434056268@qq.com
Hash:5176485d772f4ba66c3caeb14c7e6fca526539f9
聲明:此文由 恩施新聞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