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探訪“浙江紅旗第一飄”所在地:紅色傳承、講述與發展

        浙江三門縣亭旁鎮“浙江紅旗第一飄”主題廣場 范宇斌 攝

        中新網臺州5月4日電(記者 范宇斌)“五一”假期,中國各地紅色旅游再掀熱潮。被譽為“浙江紅旗第一飄”的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亭旁鎮人氣十足,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前來探尋紅色印記,解碼“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紅色根脈”一直是浙江鮮明的底色之一,中新網記者近日踏訪革命老區——三門亭旁。1928年,這里爆發了震驚浙江的亭旁起義,打響了浙東革命第一槍,建立起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革命的火種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繼續傳承,1949年2月17日,三門成為浙江最早解放的一個縣。

        “紅色是亭旁發展的底色,讓革命老區在傳承中發展,是亭旁一貫到底的定位。”三門縣亭旁鎮黨委書記奚捷向中新網記者介紹,以綠水青山為底色、紅色文化為特色,亭旁正加快走出一條人文為魂、生態塑韻、“紅、綠、藍、古”四色輝映的發展之路。

        亭旁起義紀念碑 范宇斌 攝

        飲水思源 傳承紅色文化

        漫步于亭旁1928紅色街區,一棵數人合抱的千年重陽木枝繁葉茂,它曾懸掛過烈士的頭顱,如今靜靜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人,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變。

        從浙東古鎮到紅色小鎮,傳承紅色基因是亭旁的使命,然而蝶變從未停止:昔日“臟亂差”的老街化身1928紅色街區;一所破落的四合院修繕后展示烈士包定從孝子、才子到赤子的短暫而光榮的一生;亭旁起義紀念碑周圍環繞著10座烈士像,供人瞻仰;亭旁起義成立大會舊址——城隍殿保存完好……

        在1928紅色街區里,村民梅金香在自家的小店里手工編織的席草扇子,成了不少游客帶走的紀念品。75歲的村民屈再金如今特意做了一塊寫有“紅色革命景區”字樣的招牌賣著草糊凍、石蓮凍等特色飲品。游客多了,她們的生意更好了。

        亭旁鎮1928紅色街區 范宇斌 攝

        從街區走向包定故居,穿過一條蜿蜒的巷弄,亭旁鎮黨史宣講員王瑩介紹道,包定是亭旁起義總指揮,這條小路他當年從家往返亭山小學的必經之路,如今被打造成為“紅色之路”。“這讓我們時刻銘記來時的路。”王瑩說。

        隨著紅色旅游的興起,紅色遺跡遍布的亭旁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尋找初心。

        在“浙江紅旗第一飄”主題廣場,臺州市路橋區工商聯黨支部和義烏市路橋商會黨支部30多名黨員們走進亭旁,重溫黨史。“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懷著感激之情來到亭旁,沿著紅色足跡學黨史,激勵我們接續奮斗。”臺州市路橋區工商聯黨支部書記房子健說。

        1928紅色街區上一棵千年重陽木見證亭旁歷史 范宇斌 攝

        多元呈現 講述亭旁往事

        “包定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者,也是‘亭旁才子’,著有詩集《鵝湖遺矩》。他筆下的‘生而為人者終當鳴’,非常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作為一名“90后”,初到亭旁工作半年多的王瑩不斷學習和挖掘亭旁歷史,并努力嘗試用直播、短視頻、新媒體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亭旁往事。

        眼下在亭旁,“人人學黨史、人人講黨史”的氛圍日漸濃厚。在王瑩看來,傳承是最好緬懷,發展是最好的告慰,“我將努力挖掘并傳承好歷史文化,助推紅色經濟與鄉村振興”。

        亭旁起義總指揮包定 范宇斌 攝

        從傳承紅色基因到講述紅色故事,記者注意到,亭旁每個紅色旅游點都貼上了二維碼,游客只需掃一掃,便可掌握語音講解、參觀指南、史料視頻等內容。

        在紅色文化效應催化下,當地紅色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亭旁鎮年接待團隊游客量約105萬人次。“紅色文化研學村”岙樓、“紅色火種傳承地”芹溪、“紅色起義體驗地”山根邵、“起義第一槍打響地”任家……一村一品,也將擴大亭旁的“紅色發展圈”。

        不久前,亭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還與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寧波四明山、臺州大陳島等紅色地標一同被列入“長三角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為慶祝建黨百年,一部取材于亭旁起義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碧血黎明》正在浙江橫店拍攝。導演生凱說,電影將還原亭旁起義這一歷史事件,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從而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奮發前行。

        錨定發展 奏響革命老區振興曲

        亭旁起義蘊含著“赤膽忠誠、一心為民”的精神,紅色基因一脈相承,亦隨時代發展被賦予新的內涵,指引后人闊步向前。

        20世紀70年代,3000多位亭旁農民趕赴蛇蟠,開啟了一部長達20余年的圍墾奮斗史。

        亭旁起義舊址(紀念館) 范宇斌 攝

        “一條扁擔兩頭彎,畚箕挑出金銀灘。”奚捷介紹,20余里“海上長城”擋風拒浪,傲然如脊;1.58萬畝肥田沃土,成為富民的藍色產業、強村的綠色銀行,每年可創產值近2億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000多萬元。

        與此同時,亭旁山水田園,綠意盎然,鮮甜的三門小海鮮令人回味。千年古鎮古韻歷久彌新,三門祭冬、楊家板龍、三門平調、上鮑布袋木偶戲等非遺薈萃……

        76歲的非遺傳承人鮑思當每天都在1928紅色街區里表演布袋木偶戲,竹木搭架、紅布圍臺,他在戲臺后面操縱表演,木偶隨著劇情手舞足蹈……“這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方寸舞臺之間看人生百態,每次鑼鼓聲響起,游客們便聚集在門前觀看,津津有味。”他說。

        “咚!咚!鏘!各位村民請注意,天氣干燥,防火防盜,煤氣閥門要關好……”入夜后的亭旁鎮楊家村,一支身著統一打更服的女子打更隊踩著鼓點行進,淳樸的鄉音伴著鑼鼓聲,聲聲入耳。

        “延續千年的打更習俗,在革命戰爭年代還起到傳遞信號的作用,如今我們默默堅守,開展消防、安全、衛生等方面宣傳,希望家園更美好。”亭旁楊家女子打更隊隊長楊蓮春說。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也是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見證,革命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有著更多期待。

        亭旁從傳承、講述、發展三個維度提速發展,成為中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之縮影。面向未來,包括亭旁在內的中國眾多革命老區都將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振興發展的新路。(完)

        Hash:421b16581086714aa2d1fc1c1feda4b4b36813d9

        聲明:此文由 中國新聞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