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介紹——中西區
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于香港島西北部,為香港開埠之后最早發展的地區。中西區可以細分為中區、西區和半山區三個部份,中區包括金鐘、中環和上環等地,西區包括西環(即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和摩星嶺,而半山區則包括太平山和薄扶林北部一帶(主要是香港大學一帶)。中西區東接灣仔區、南接南區。北部水域與葵青區和油尖旺區連接。西部水域則與離島區連接。
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中環是香港重要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總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香港第二高建筑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以及太平山也位于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于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中環也是香港最多商業活動的地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中西區亦居住了不少福建人(閩南人)以及潮州人。福建人在開埠以來大量遷入中上環以及中上環半山一帶,文咸東、西街、永樂東、西街的轉口貿易,藥材,船務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經營,而潮州人則較后遷入西環以及西環半山一帶。中環亦是早期的香港政治經濟中心,也有全國各地的族群聚居。
太平山(山頂)歷史悠久,擁有多個名稱,而不同的名稱所指的范圍亦有所不同。在地理上和歷史上,太平山覆蓋龍虎山以東、薄扶林以北、馬己仙峽以西的一大片山丘地帶。這可以從上環太平山街和山頂各建筑的歷史文獻中得到印證。后來,太平山的山腳部分被劃分為中環和上環,被發展成為中心商業區;山腰部分則被稱為半山區,為一高尚住宅區;山頂則成為富有的人士和一些外國領使的居所,并于近代則被發展成旅游景點。因此太平山和山頂已差不多成了同義詞。
半山區是香港的一個高尚住宅區,位于太平山山頂及中環之間。家居于此是中產富有的地位象征,也由于鄰近中環銀行辦公室商業中心區,交通方便。在過去,主要都是外國移民住在半山區,本地人則為少數。這是因為香港開埠初期,西方人主要聚居于中環及半山一帶,而華人則居住于上環以西,即西環一帶。不過,隨著華人在香港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在半山區居住的華人也變得愈來愈多。
除了歷史因素而產生的地位,半山區尚有不少獨特之處。半山區的位置,能飽覽維多利亞港的景色。而它也鄰近上環、中環及金鐘這些商業區,方便香港的商人來往這些地區。
另一方面,半山區受大自然環繞,有大量的樹木和其它植物,提供新鮮空氣,為香港市區較難找到的。半山區擁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例如該區有不少具歷史特色的校舍,例如香港大學。此外,半山區也有一些以香港總督命名的街道,例如般咸道及堅尼地道。
交通接駁
交通方面,中西區物業受惠于港鐵上環至堅尼地城段通車,同時有多條開往九龍新界及機場等地的巴士、小巴線。
更有電車來往筲箕灣至堅尼地城,交通配套成熟,不論子女上學,或是家長上班皆十分便利。另外,港島還提供山頂纜車來往香港島中環花園道和太平山爐峰峽。
機場快線是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商業中心區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亦是全球其中一條最優質的機場鐵路。機場快線全長35.3公里,旅客由機場前往中環市中心約需24分鐘。
另外區內的中環碼頭設有前往九龍及離島的航線,是市民來往市區及離島的主要交通工具。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是往來香港中環至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由港英政府興建,原意是為方便半山區居民往來中環商業區,并舒緩半山區狹窄道路的繁忙情況。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扶梯系統全長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由20條可轉換上下行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組成,連接有蓋行人道和行人天橋。此系統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完成整個旅程需時20分鐘。
規劃發展
建設中的紅磡至金鐘段(第二期,項目代號「南北走廊」):由現東鐵線向南伸延,經第四條過海鐵路到達香港島的灣仔會展一帶,最后以金鐘為終點站。目前該線路正在建設中,未有具體通車時間。相信該線路的落成一定有助推動香港的整體發展。屆時,中西區往來香港各地可換乘不同鐵路,大大縮短通勤時間。
學校介紹
中學中西區及小學11校網橫跨中上環、西營盤及堅尼地城等地,坐擁大量傳統名校,區內更有香港大學,書卷味濃厚。而且網內住宅類型繁多,配套完善,社區發展成熟,因此成為家長的心水擇居地之一。小學11校網內有不少傳統名校,包括嘉諾撒圣心學校、圣保羅書院小學、圣安多尼學校、圣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而「一條龍」之選則有新會商會學校等。此外,區內不乏Band 1中學,當中較著名的有圣士提反女子中學、英皇書院、圣約瑟英文書院及與嘉諾撒圣心書院等。
圣保羅書院
圣保羅書院(英語:St. Paul's College)是基督教香港圣公會創辦的學校,屬香港補助學校議會的成員學校,為香港二十二間傳統名校中的一員。該校中學部校舍位于中西區半山般咸道69號。該校于1851年正式成立。學校主要用英語進行現代通才教育,有著自己一套特別教育方針。學校的banding是1A級,名列前茅,在同區中學一直是頭四名。在2019年,考獲本地學士課程最低入學要求的比率接近 84.9%,本地學士課程取錄比率大約 67%。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英語: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于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傳統名校,位于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跡。 校舍建筑屬于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筑。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該校是戰后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于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英語: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后來于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英皇書院學生成績優異,在會考年代,拔尖人數一直在全港中學前列,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考獲全A佳績,人均優良率亦相當高。過去英皇書院指定最多考八至九科,學校亦無鼓勵學生報考十科,因此英皇書院歷史以來有不少學生考獲八優或九優佳績,遠比考獲十優的多。
圣若瑟書院
圣若瑟書院(英語:Saint Joseph's College)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于1875年,為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于香港成立的首間學校,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學校。在學術、體育、文化及課外活動均有卓越表現。校舍位于中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堅尼地道26號。建于1920年的校舍北座(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跡,而建于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筑。學校一直培養出香港及海外的社會領袖,包括國家元首、諾貝爾獎得主、音樂人及奧運選手。學校的部份學生有來自香港顯赫家庭,包括早期英殖的何東、李佩材家族,及后來的羅鷹石、李兆基家族。
周邊景點
大館
大館(Tai Kwun),即舊中區警署(前稱中央警署;Central Police Station,縮寫:CPS),位于香港中環荷李活道,曾經是香港警察總部及中區警署。原址連同前域多利監獄、前中央裁判司署的建筑群現在是香港法定古跡。在活化這個建筑的過程中保育者們在盡可能保留歷史建筑原貌的同時,也為這個歷史建筑群賦予了新生命,如今的大館,不僅能讓訪客透過各種形式「穿越」回過去,探索香港的歷史,體驗過去的法制、秩序和周邊社區所擔當的角色,還配合各式表演藝術,將香港的文化不斷延伸,使訪客的大館文化體驗之旅更加豐厚有趣。
石板街的正式名稱為「砵典乍街」,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于香港島中環。街道連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干諾道中,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一段由于頗為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并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因此人們習慣叫它做「石板街」。香港政府在1858年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石板街已被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筑。古舊的石板街上還保存了許多老店,為這條街道更加增添了幾分復古情調。有的店鋪還保留了從前鐵皮屋的特色,這些綠色的鐵皮小屋,有著十足的老香港風味。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這里流連忘返,古樸的街道,新奇的商品,吸引了不少人在此駐足。
皇后像廣場(Statue Square)是香港的一個廣場,位于香港島中環。1897年,為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60周年的慶典,香港政府鑄造了一座女皇的銅像,并安放于中央廣場,從此廣場改名為皇后像廣場。隨著香港回歸,廣場現時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的銅像。自2003年起,廣場在每年12月均會舉行香港繽紛冬日節,將其布置如北歐芬蘭的圣誕老人鎮,加上全港最高的戶外圣誕樹,成為每年的特色活動。
Hash:d3f08ee4de49ef050f5d8c9bfdcd8557c3faf38e
聲明:此文由 飛屋環游生活記錄本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