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一個墓碑,黨徽倒懸
四川政法聲音
聚焦政法熱點,發布權威信息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25048名紅軍烈士長眠于坐落于此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其中無名烈士17225位。
這里也是全國 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紅軍烈士集墓前,矗立著一塊墓碑,墓碑上刻有一枚倒懸的黨徽,寓意為 “黨徽低垂,全黨同悲。”
紅軍墓碑上黨徽倒懸有特殊含義
這塊墓碑是1934年7月,由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并題寫碑文。
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碑
青綿石打造的墓碑,由碑帽,碑身,碑座組合而成。紅色的碑身正中豎刻著“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刻有聯句,上聯是“為工農而犧牲”,下聯為“是革命的先驅”,橫批是“萬世光榮”。張琴秋的筆觸,字字蒼勁,卻又帶著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碑身兩側,鐫刻著手槍,步槍,麥穗,向日葵等實物圖樣。
“打造墓碑時,張琴秋取下自己的配槍,貼在了墓碑的一側,讓工匠直接摹刻在了上面,她想用這種方式陪伴她的戰友。”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勛說。
墓碑的兩側,各有一門用石頭雕鑿的迫擊炮,象征著烈士們永遠進擊,永不休止的鋼鐵意志。
站在墓碑前,薛元勛緩緩講述,指著那方倒懸的黨徽說: “它有特殊的含義,黨徽低垂,全黨同悲。”
《源泉》雕塑
1935年2月底,紅四方面軍奉命策應中央紅軍,撤離川陜革命根據地,西渡嘉陵江,開始戰略大轉移。
1935年4月底,當地地主王篤之隨國民黨清鄉委員會卷土重來,帶人推翻王坪烈士墓碑,掘墓毀棺,并焚燒了烈士的遺骨。他們離去后,當地老百姓就又將烈士們的遺骨收斂重新安葬。
王篤之還想毀壞墓碑,在他計劃得逞之前,他家的長工聯合其他當地群眾10余人,冒著生命的危險,連夜將墓碑深埋在村內的一處冬水田內。
盡管“還鄉團”對村民嚴刑拷打,但他們始終沒有說出墓碑的下落。
這塊英雄的墓碑深埋地下長達16年。
1951年,一位老紅軍到王坪吊唁戰友,提及這里曾經有一塊烈士墓碑。在當地村民指引下,凝結著數以萬計將士鮮血的紅軍烈士紀念碑,重新落座原位。
紅軍戰士親手
為犧牲戰友修建的陵園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位于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一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2萬余名將士長眠于此。
透過黎明前的薄霧,似乎仍能聽到80多年前,紅軍在此發出“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吶喊。
當年,將士們掩埋完犧牲的戰友,踏上長征之路。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陜西邊界地區后,建立了以通江縣為核心的川陜革命根據地。這里,當時曾是全國第二大蘇區。
1932年12月21日,根據形勢發展和戰爭需要,組建了紅四方面軍總醫院。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勛說,紅軍進入川陜后,幾乎每天都在打仗。“先后經歷了上百場戰斗,巴中當時總人口約120萬,參加紅軍和脫產地方武裝的就達12萬人。到新中國成立,參軍的巴中兒女僅幸存萬余人。”
1932年12月,四川軍閥“六路圍攻”川陜蘇區,王坪村因地勢險要,樹木叢生,易于掩護,紅四方面軍在1934年1月,將總醫院遷駐于此。
薛元勛說,隨著戰事的加劇,傷員日漸增多,戰斗最激烈的時候,一天就有五千多名傷員被送進總醫院。
當時,總醫院內醫療物資極為缺乏。醫院的中醫部組織了十幾人的采藥隊,每天上山采藥,山中的藥草幾乎被采空,但仍有大量的紅軍重傷員因傷勢惡化而壯烈犧牲。
薛元勛說,最初在醫院內犧牲的紅軍烈士用四平頭棺材入葬,每座烈士墓前立一塊木牌,上書烈士姓名、籍貫、職務等。后來犧牲人數的增加,老百姓自發卸下自家的門板、樓板,制成木匣,一個匣子里裝兩名烈士的遺體安葬。后來,木料也不夠用了,便以竹席裹著四、五名烈士的遺體安葬。
“最后,竹席也不夠用了,犧牲的紅軍只好采取軟埋,有7823名紅軍烈士被安葬一個墓穴之中。”薛元勛說。
1934年7月,為紀念犧牲的英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修建烈士墓,這就是“紅軍烈士集墓”。
這里便成為全國唯一由紅軍親手為犧牲戰友修建的陵園。
11428方無名烈士墓碑
在紅軍烈士集墓的背后,是一片的無名烈士墓。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無名烈士墓
1951年,通江縣人民政府恢復了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198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將“王坪紅軍烈士墓”改名為“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2002年民政部批準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2011年7月—2012年4月,陵園進行了進一步地修繕,在修繕的同時,通江縣將散葬在全縣23個鄉鎮的50處散葬烈士墓17225名紅軍烈士遷葬于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至此該陵園便有了如今的規模,共安埋紅軍烈士25048名。
薛元勛說,雖然這里有17225位烈士的遺骸,但墓碑只有11428塊。“我們在遷葬的時候發現有的一方墓穴里掩埋著兩具,甚至三具烈士的遺骸。遷葬過來,我們也保持了原貌,將他們合葬一起。”
這些烈士都沒有留下姓名,所以他們的墓碑上只有一顆紅色的五角星。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無名烈士墓
這里位于半山腰處,抬頭仰望,一塊塊、一排排、一列列墓碑,一直排列到山頂,這是他們最后的軍姿。
記者采訪得知,無名烈士墓碑的造型源于紅軍當年的設計。
薛元勛說,在修繕陵園時,他們在附近的大城寨烈士墓遺址內發現一塊墓碑,碑身無字,上面只有一顆五角星。
紅軍打造的墓碑
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塊墓碑。五角星位于碑頂,浮雕式,古樸、莊嚴。仔細去看,墓碑上的部分區域已經打磨平整,仍有大部分碑身尚未打磨。
“我們推測,這塊應該是尚未制作完成,當時戰事緊急,軍隊需要立即轉移,這塊墓碑就被掩埋在墓前的土地里,它應該也見證了紅軍在通江最后的時刻。”薛元勛說,“因此我們以它為原型,設計了無名烈士墓碑,這是我們對先烈的致敬”。
薛元勛說,遷葬時,沒想到最大的“阻力”來自當地的老百姓,“當時通江總人口不到23萬,就有5萬人參加革命,幾乎是戶戶有紅軍,家家有烈士。”薛元勛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位老大爺拽著他的袖口問:“把這些墓移走了,我們要到哪里去祭拜自己的先人呢?”
為此,陵園做了兩個安排,在原墓葬位置樹立紀念碑,供當地群眾憑吊追思;在陵園內,同樣立碑,上面刻著原墓區的位置、烈士人數、所屬部隊,以及參戰情況。
2012年5月,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完成改建和擴建,原來的35畝陵園核心區擴展到350畝,分布著英烈紀念墻、英勇烈士墓、無名烈士紀念園、紅軍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等紀念地。如今,這里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永世長存 永遠緬懷
來源:四川日報
END
投稿郵箱: sccawbjb@163.com
◇ 各省均有政法干警主動交代問題!教育整頓震懾警示作用初步顯現
◇ “警察姐姐,我不能如期報到了,我已經寫好遺書......”
◇ 中紀委清明“打虎”!【新聞速覽】
更多四川政法系統訊息
掃碼訪問 ?
官方微信
官
方網站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Hash:91e677d33322b93dc42d5f80d3931e928eb3df60
聲明:此文由 這里是四川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