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呼倫貝爾市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生態文明建設

        綠色是呼倫貝爾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呼倫貝爾的責任和潛力。多年來,呼倫貝爾市廣大干部群眾一路逐綠前行,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綠色基因已經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

        近年來,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改革報》《內蒙古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呼倫貝爾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做法進行采訪和大篇幅報道、轉載。其中,《中國改革報》自8月10日起,連續推出7篇《呼倫貝爾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列報道》,展示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守住綠水青山,優化革新產業,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備受矚目的中國共產黨呼倫貝爾市第五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本報節選《呼倫貝爾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列報道》重點內容,連續推出兩期生態版聚焦呼倫貝爾市全面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努力描繪綠色與發展和諧統一的美麗畫卷。

        守護“東北亞水塔”讓綠色發展走深走實

        呼倫貝爾是我國原生態保存完好的地區之一,綠野廣闊、林海莽莽、河湖潤澤、黑土肥沃,構成了中國北方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

        截至2021年上半年,呼倫貝爾市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0%以上,呼倫湖水域面積恢復至2144.9平方公里,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

        32萬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起于呼倫貝爾市,終于赤峰克什克騰旗,長1400公里,有24萬平方公里在內蒙古境內,其中16.3萬平方公里在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水系共有3000余條水流,均起自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坡形成的海拉爾河、伊敏河根河等匯聚至額爾古納河,其中海拉爾河上游主要支流庫都爾河是黑龍江的源頭(南源);東坡雅魯河、諾敏河、霍林河等自西北向東南注入嫩江,是嫩江的正源。故,大興安嶺承擔著東北亞地區的水源涵養功能,被稱為“東北亞水塔”,生態功能不言而喻。

        打開呼倫貝爾地圖,呼倫貝爾大興安嶺林海、呼倫貝爾大草原和眾多的濕地湖泊唇齒相依,共同構成了祖國北疆非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十三五”以來,呼倫貝爾市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決將呼倫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作為頭號生態工程,全面完成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和流域再生水回用項目,持之以恒改善水質、穩定水量,呼倫湖再現“天鵝飛來不想回”的醉人美景

        大力實施天保工程,深入落實20萬畝已墾林地退耕還林還草試點任務,鞏固拓展商業性停伐成果,公益林保護面積增至1972.1萬畝,累計清收已墾林地109.5萬畝,森林蓄積量保持在12.7億立方米以上。全面落實草畜平衡、生態補獎等政策,退牧還草447.8萬畝。2019年,呼倫貝爾市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70%以上,這是十年來的最高水平,且該數值還在逐年增加。

        增進人民福祉,高質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實踐。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工作,為進一步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決定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工作。2020年12月31日,《呼倫貝爾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實施方案》(呼生態創建發[2020]1號)正式印發后,各成員單位堅持目標導向,嚴格按照有關工作要求,分類施策、掛圖作戰,及時迅速有力地開展大量工作,工作成效十分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精準施策,呼倫貝爾市著力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并持續鞏固拓展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成果。2020年1—12月,呼倫貝爾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100%,居全區首位。

        為進一步強化呼倫貝爾市河湖長制,全面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市委書記、市總河湖長于立新,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副總河湖長高潤喜,共同簽發我市2021年總河湖長1號令,要求全市河湖長制工作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推動呼倫貝爾市河湖面貌根本好轉,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屏障,助力打好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攻堅戰。

        呼倫貝爾市持續深入開展碧水保衛戰。截至2020年底,呼倫貝爾市列入“水十條”考核的17個斷面優良水體比例70.6%,高于考核目標17.7個百分點,圓滿完成“十三五”考核目標任務,9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完成保護區劃定,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局制定公布2021年呼倫貝爾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印發《關于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管理的通知》《關于調整2021年呼倫貝爾市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的通知》等文件,并積極督導重點監管單位按照要求落實隱患排查、自行監測、信息公開、備案管理等法定義務。呼倫貝爾市農牧局成立專項調研組先后深入全市10個縣級高標準基地及長期監測點,實地查看基地建設情況和各地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內業檔案建設情況。截至5月20日,呼倫貝爾市已完成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面積601萬畝。

        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提升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在蒙草生態修復研究院的環保課堂上,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局扎賚諾爾區分局工作人員為參加親子活動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們講授一堂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利用的科普課;在污水處理廠公眾開放日活動中,扎蘭屯市市民走進污水處理廠,了解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零距離感受了生活污水由濁變清的全過程;額爾古納市騎行愛好者聚在一起,開展了低碳生活綠色出行騎行活動……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呼倫貝爾市各地緊密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宣傳主題,廣泛組織開展宣傳活動,制作推廣宣傳產品,引導和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為建設美麗富饒和諧安寧呼倫貝爾,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凝聚力量。

        為進一步提高公眾自然濕地保護意識,呼倫貝爾市林草局聯合免渡河中學舉辦了以保護濕地為主題的“濕地保護校園行——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教育宣傳活動。活動使全校師生對濕地保護的意義、必要性以及對亂占濕地和破壞濕地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廣大師生保護濕地及生態環境的意識。

        為不斷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呼倫貝爾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充分利用多種平臺、載體,廣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生態環境部門積極組織開展了環保法律知識講座、“倡導低碳生活綠色出行”主題騎行、拍攝“打贏污染防治主題宣傳片”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生態環保宣傳活動。

        當下,呼倫貝爾市正在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工作,以綠色指數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未來,呼倫貝爾市將更加積極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轉化為可見的生態美景和可感的清新空氣,讓世人贊為“北國碧玉”的呼倫貝爾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更宜居,讓在這里生活著的人民有越來越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呼倫湖流域環境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夏日的呼倫湖,碧波千里,湖畔郁郁蔥蔥的蘆葦叢和柳灌叢隨風搖曳。微風蕩漾的湖面上,從四面八方遷徙而來的各類候鳥,聚集在一起捕食、嬉戲、追逐。

        曾經一度“萎縮”的呼倫湖,如今百鳥翔集,“草原明珠”煥發出更加耀眼的生機與活力。這一切,得益于呼倫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各類項目的扎實推進。

        刻不容緩 打響環境生態治理攻堅戰

        千百年來,宛如碧玉一般鑲嵌在青翠草原的呼倫湖,用這一池碧水滋潤著茫茫草原,孕育著這里的萬物生靈。

        2002年之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呼倫湖面積持續縮小,周邊濕地萎縮,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減少,生態問題凸顯。

        一場呼倫湖流域環境生態治理攻堅戰隨之打響。

        呼倫貝爾市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呼倫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實施引河濟湖和河湖連通工程進行水資源調配,取締關停旅游企業、拆除違規建筑,實施生態移民、草原獎補、部分休漁、環湖沙化土地治理……一系列硬核措施讓“草原之腎”重現生機。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呼倫湖!這是呼倫貝爾市的誓言和承諾,也是他們執著堅守的底線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快馬加鞭 保護和修復流域生態系統

        “十三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呼倫貝爾市嚴格遵循自治區確定的“穩定水量、改善水質、提高環境質量”核心治理目標,緊緊圍繞“最大程度削減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不利影響”治理方向,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治理項目為抓手,堅持“點上治理與全流域治理并重、河湖治理與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并重、工程治理與科學管護并重”,深入落實多項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呼倫貝爾市開展環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入湖河流沿線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工程項目,流域草原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環呼倫湖植被恢復明顯,植被覆蓋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2016年至今,累計治理呼倫湖流域沙化土地83.8萬畝。結合國家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呼倫貝爾市在呼倫湖周邊草原實施禁牧1268萬畝、草畜平衡4365萬畝,將呼倫湖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57萬畝草場自2020年起全部實施禁牧,在保護環湖周邊草原生態系統的同時,有效減少了面源污染對于河湖水質的影響。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呼倫湖水域面積達到2144.9平方公里,較2011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濕地生態逐步恢復,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進一步筑牢了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務實篤行 讓“草原之腎”迎來重生

        “要遵循自然規律,突出問題導向,堅決杜絕人為污染破壞,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和影響。”“要科學分析研判,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全流域治理,做到精準施策、對癥下藥、久久為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多次對呼倫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為有效治理呼倫湖,呼倫貝爾市多次專題研究推進治理保護工作,積極謀劃保護和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移民、水資源科學調配、部分休漁……一項項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讓“草原之腎”呼倫湖迎來重生。

        按照自治區工作部署,2014年,呼倫貝爾市啟動了限產休漁,每年限捕1000噸。目前,休漁限產已順利結束,結合增殖放流、土著魚種繁育研究,有效促進了呼倫湖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

        在順利開展休漁限產的基礎上,呼倫貝爾市自2020年起全面禁止呼倫湖水域的商業捕撈。同時,積極引導呼倫湖漁業公司退捕轉產,調整企業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為建立符合呼倫湖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特定功能性企業奠定了基礎。

        進而有為 湖區變身候鳥家園

        豐盈的河湖、鮮美的水草、開闊的沼澤濕地和草原……每到魚群繁殖和候鳥遷徙的季節,呼倫湖總會成為鳥鳴魚躍的幸福天堂。尤其是呼倫湖西南的蘆葦沼澤和烏爾遜河流域的蘆葦沼澤、河道柳灌叢、河漫灘草甸濕地,成為鳥類棲息繁衍的重要區域。

        守住生態之基,呵護一湖碧水。只有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整體施策、多策并舉,統籌考慮,才能達到系統治理最佳效果,推動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為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和影響,更好營造野生動物生存、繁殖的安全環境,在穩步推進治理項目建設的同時,呼倫貝爾市持續提升科研監測和管護執法能力。覆蓋呼倫湖保護區全境的視頻監控系統與數字化平臺、先進的移動執法設備,猶如“千里眼”“飛毛腿”,為科研和管護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這不但對各類違法行為形成極大震懾,還為觀測記錄和救助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多便利。

        烏蘭諾爾濕地因有豐富的餌料、安全的棲息環境,早已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重要的驛站。近幾年,在呼倫湖自然保護區又多監測記錄到鳥類12種,2020年春季和夏季的鳥類種群監測數量較2012年分別增加了14000余只和60000余只。

        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呼倫湖自然保護區內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及個體數量均呈連年增加態勢:鳥類由333種增加至345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和Ⅱ級保護動物鷹鸮、鳳頭蜂鷹;呼倫湖水系魚類種數由32種增加至35種;哺乳動物種類已由35種增加至38種。2020年,在烏蘭諾爾還出現了8匹狼成隊而行的景象,呼倫溝地區的野生黃羊種群也由最初的8只繁衍到60余只。

        為更好保護呼倫湖、保護呼倫湖水域漁業資源與環境、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提升對呼倫湖的科研監測能力和管護執法能力,呼倫貝爾市在呼倫湖綜合治理一期項目中實施了保護區監控系統及數字化平臺建設項目,構建“互聯網+視頻監控、生態科學監測、大數據云計算處理”的現代信息化平臺。

        在呼倫湖7400平方公里的重點保護區域內,圍繞著8個管護站和5個核心區,共建設了29個監控視頻的塔臺,有468公里的環形數據網絡,在重點監測區建設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3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對呼倫湖保護區內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

        藍天碧水,遠古的絢麗與天成的雄渾在這里交相輝映;沙鷗翔集,魚戲淺底,人們或岸邊信步,或湖中泛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人們的全力修復 、精心呵護下,那個“海一樣的湖”終于歸來: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原始而粗獷,秀麗且潔凈,靜若處子微波蕩漾,動如蛟龍驚濤拍岸……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遵循這一指引,5年來,呼倫貝爾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創新思路,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個曾經的“矛盾體”逐漸變為“融合體”,以延伸“冷資源”產業鏈為核心,做好“白雪換白銀”文章,有效拉動了冰雪關聯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激發了冰雪產業新動能,以蓬勃發展之勢推動“冷資源”變為“熱產業”。

        如今,呼倫貝爾市不僅成立了內蒙古寒地冰雪氣候研究中心,還依托呼倫貝爾(牙克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極冷環境下汽車等工業品耐冷性檢測檢驗及大數據產業;同時還建設了陳巴爾虎旗冬季汽車試驗試駕產業園,推進依托臨空產業園發展寒冷地區飛行訓練,謀劃發展大型客機耐冷性測試,探索發展新材料、電池等工業產品耐冷性測試產業。

        冰雪氣候研究篇

        “中國冰雪之都”:開發氣象智慧 服務經濟發展

        2019年11月30日,內蒙古寒地冰雪氣候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內蒙古寒地冰雪氣候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各級政府與氣象部門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加快寒地冰雪經濟發展”等重要指示精神、推動新時代呼倫貝爾寒地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也是牙克石擦亮“中國冰雪之都”品牌、推進冰雪氣候研究與寒地冰雪產業融合發展的積極舉措。

        該中心將以應用為導向,在氣象資源開發利用、服務冰雪運動、工業品耐冷測試、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農牧業等方面,加大精準研究和成果轉化力度,努力打造自治區重點工程實驗室和科研創新平臺,局地共建中國寒地冰雪氣候的研究高地、氣候服務經濟發展的實踐平臺。

        內蒙古寒地冰雪氣候研究中心將積極發揮氣象智慧,助力新一輪東北振興和寒地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寒地冰雪氣候研究先行區。

        冰雪經濟實踐篇

        “汽車測試天堂”:積極轉變思路 變劣勢為優勢

        呼倫貝爾的冬季寒冷漫長,這一點曾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然而,降雪量充沛、積雪期長,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25℃左右,卻為這里發展機動車、航空器等工業品耐冷性測試創造了絕佳條件。

        牙克石市鳳凰山景區,5個湖面總面積達363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是開展汽車性能測試的天堂——封閉私密的環境、平整厚實的冰面,使坐落于此的牙克石亞洲太平洋地區冬季汽車測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國家級現代服務業汽車測試產業基地。2020年,該開發區與牙克石工業園區整合,更名為呼倫貝爾(牙克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呼倫貝爾(牙克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2009年設立,是國內首家以冬季汽車測試為主導產業的高新區,目前已建成4個大型測試場,已有德國博世集團、瑞典埃特姆公司以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測試場主要對高端車輛、乘用車、載重汽車、軍車進行整車測試,同時對汽車輪胎和其他主要零部件進行測試。國內外專家及前來參加賽事活動的車手普遍認定,牙克石市鳳凰山冬季汽車測試場是目前全球規模較大、冰面平整度較好和較穩定的冬季測試場。

        目前,呼倫貝爾市已初步形成以呼倫貝爾(牙克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陳巴爾虎旗和新巴爾虎左旗冬季汽車試驗試駕產業園為兩翼、扎蘭屯臨空產業園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極冷環境工業產品檢驗檢測產業初具規模。

        著眼長遠,呼倫貝爾市還將圍繞打造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加快新能源汽車高寒測試技術創新中心平臺、工業品耐冷測試科技產業園、國家航空器試驗試飛基地建設,提升國家高寒機動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內蒙古寒地冰雪氣候研究中心運行水平,不斷提高汽車測試占有率,拓展測試業務覆蓋面,構建“6+X”冰雪產業全鏈條發展體系,著力打好“冰雪牌”,把“冷資源”變成“熱產業”,為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強有力支撐。

        傳統產業破題篇

        陳巴爾虎旗冬夏互補:延伸產業鏈條 釋放冰雪動能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迅猛發展,每年都有大量新車面世,而大部分新車在投放市場前都需要經過高溫、高寒、高原“三高”試驗。2014年,陳巴爾虎旗順應汽車產業這一發展趨勢,依托便利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富足的冰雪資源,積極引進北京創德文化傳播集團,累計投資近8000萬元,建成了冰雪試驗試駕基地,通過提供冰面高寒極限測試、調試及配套設施等服務,成功引入奔馳、奧迪、寶馬、長安福特、廣汽菲亞特等10余家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冬季汽車試驗試駕這一新興產業,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在冰雪試驗試駕基地的基礎上,陳巴爾虎旗拓寬發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試驗試駕產業為主體的集群產業。經過前期有效運作,2019年11月1日,以PPP模式建設運營的陳巴爾虎旗汽車冬季試驗試駕產業園區及汽車運動小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項目正式開工,開啟了陳巴爾虎旗冬季試驗試駕產業發展新篇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未來,呼倫貝爾市將不斷促進冰雪產業優勢集聚,拉動冰雪關聯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激發冰雪產業釋放出新動能。

        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向世界遞出靚麗“名片

        近年來,呼倫貝爾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堅持“共抓生態大保護、共推全域大旅游”,突出“原生態、國際化、全域游”定位,實施“旅游+”戰略,全力建設國際化高端旅游目的地。

        讓全域旅游落地生根

        呼倫貝爾市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等生態優勢深耕全域旅游,將全域旅游作為旅游經濟新定位,高標準、高起點編制規劃,深入挖掘不同的旅游主題特點,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融合發展,形成區域連接、形式各異、特色鮮明的旅游經濟帶。目前,呼倫貝爾市已編制印發《呼倫貝爾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呼倫貝爾草原旅游發展規劃》《呼倫貝爾市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脫貧攻堅規劃》,全力推動全域旅游形成從點到線、由線及片的新格局。

        “點”是加大海拉爾、滿洲里額爾古納、根河、扎蘭屯等全域旅游中心城鎮建設力度,加強城市綠道、城市夜間景觀、旅游休閑街區、旅游集散體系、旅游咨詢體系、旅游觀光巴士、旅游景區直通車等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將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城鎮全域,打造呼倫貝爾全域旅游中心城鎮。

        “線”是按照國家“十三五”旅游規劃提出的25條風景道建設要求,重點建設阿爾山—海拉爾內蒙古東部風景道、海拉爾—漠河大興安嶺森林風景道、海拉爾—牙克石—扎蘭屯穿越大興安嶺旅游風景道,以及面向黑龍江市場的鄂倫春莫旗阿榮旗—扎蘭屯呼倫貝爾鄉村旅游風景道。全面提升旅游公路沿線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加強房車營地、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建設和運營,完善風景道沿線自駕游服務中心、加油站、維修站、停車場、旅游驛站、觀景平臺等服務體系。加快自駕車租賃體系建設,實現與機場、火車站無縫連接。

        “片”是打造全域旅游發展聚集片區。圍繞阿爾山、滿洲里、額爾古納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著力建設海拉爾—滿洲里—阿爾山、海拉爾—滿洲里—額爾古納—根河全域旅游發展核心片區。對核心區域內沿線景區、家庭旅游戶、騎馬場等標識、服務進行統一規范,打造與國內旅游發達地區接軌的全域旅游服務體系。同時,借助漠河、大興安嶺、五大連池齊齊哈爾碾子山區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著力推進嶺東全域鄉村特色旅游區建設,打造面向東北地區的“周末呼倫貝爾”品牌。

        截至目前,呼倫貝爾市有A級景區54家,星級鄉村旅游接待戶43家,星級飯店39家,旅行社380家,導游2400余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1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4個;滿洲里市被評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鄂倫春自治旗楊樹鎮多布庫爾獵民村、額爾古納市蒙兀室韋蘇木室韋村、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恩和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和白音哈達旅游度假區被評為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

        從一季游向四季游轉變

        走進呼倫貝爾,春賞雪中杜鵑,聆聽冰排炸裂;夏覓綠野山川,享受清涼幽靜;秋望層林盡染,探訪火山迷蹤;冬跨林海雪原,體驗冷極激情……四季皆美景,這是呼倫貝爾市破冰四季游的最大優勢。

        為做足四季游大文章,呼倫貝爾市抓好以生態旅游為主的夏季旅游,積極培育呼倫貝爾大草原—莫爾格勒河旅游景區、達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白樺林景區、額爾古納國家濕地公園、諾干湖旅游度假區等一批草原、森林、濕地、民俗核心旅游景區,推動夏季旅游提檔升級。以花期為機,逐花而動,制造旅游熱點,設計推出賞油菜花杜鵑花等花事旅游線路,培育花季旅游新業態。打造以冰雪那達慕、呼倫貝爾英雄會為引領的呼倫貝爾秋冬季旅游品牌,重點打造金龍山滑雪場鳳凰山滑雪場、蒼狼白鹿冰雪運動基地等一批冬季精品旅游景區,著力開發秋冬季旅游。

        擺脫“門票經濟”發力“旅游+”

        為切實轉變發展理念,擺脫傳統“門票經濟”模式束縛,樹立全域旅游思維,呼倫貝爾市加快旅游與農業、林業、教育、工業等深度融合,創新推進旅游新業態。

        “林業+旅游”模式:與內蒙古森工集團開展地企合作,充分利用境內12個國家森林公園開展森林康養旅游。

        “體育+旅游”模式:大力發展“十四冬”場館場地夏季體驗旅游項目,牙克石鳳凰滑雪場、扎蘭屯金龍山滑雪場地開發滑草、旱冰、自行車、健身等適合旅游的參與項目。

        “教育+旅游”模式:加大研學旅游力度,建立研學旅游教育基地6家,為寒暑假親子旅游搭建平臺。

        “工業+旅游”模式:利用牙克石博世冬季汽車測試場地、廣汽諾干湖汽車測試場地、陳巴爾虎旗呼和諾爾汽車測試場地,開發冰雪試駕體驗游、汽車年會等旅游活動。

        “農牧+旅游”模式:推進農牧產品旅游化、品牌化,提升產品旅游附加值,呼倫貝爾芥花油、牛羊肉牛肉干及各類奶制品等銷量逐年增加。

        此外,通過“烏阿海滿”一體化推進、加入東北文化旅游推廣聯盟,共建黑龍江·呼倫貝爾“4+1”城際旅游聯盟等區域合作,有力推動區域旅游發展。

        一業帶百業,百業促全局。呼倫貝爾市不斷滿足不同客源群體的旅游需求,著力提升旅游產品和服務層次,推進夏季旅游提質、秋冬季旅游做大、春季旅游實現突破,全力打造“美麗經濟”新引擎。

        Hash:acbf1055778763751c837428a27863caca769712

        聲明:此文由 呼倫貝爾新聞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