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盤點中國100座古橋(下)

        上一期,我們盤點了中國的一部分古橋,本期繼續盤點。

        上期: 盤點中國100座古橋(上)

        五十一、連城云龍橋

        位于福建連城羅坊鄉下羅村口,建于明崇禎7年(1634年),乾隆37年(1771)重修,距今已經有382年歷史。橋長81米,寬5米,高30米。雄奇秀麗,造型優美,魁梧雄偉,宛如臥龍蟄伏在青巖河上,常有云霧繚繞,故名“云龍橋”。

        五十二、滿城方順橋 (國7-0753-3-051)

        位于河北保定市滿城區西南方順橋村,橫跨于龍泉河上,因在方順店附近而得名。古時候驛路從方順橋上通過,是京師經保定府去南方諸省及山西的南北交通必由之路,歷代的重要關卡。據民國滿城縣志》載,方順橋始建于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隋開皇、金明昌年間繼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橋毀,僧德印募修。現存建筑為明重修。

        五十三、滄州登瀛橋 (國7-0754-3-052)

        坐落于河北滄州西15公里杜林鎮,是橫跨于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該橋始建于公元1594年。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暇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動物,精雕細鏤。

        五十四、襄垣永惠橋 (國7-0790-3-088)

        于山西長治襄垣縣北,俗稱北關橋。據清乾隆縣志載:永惠橋始建于金天會九年(1131年)。歷經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維修。現存永惠橋及附屬文物五龍廟山門、正殿、樂樓。拱券兩側正中龍門石上采用深、淺浮雕手法各雕“四爪升龍”三條。橋面兩側有望柱、欄桿、石欄板裝飾。欄板雕刻春秋花卉、人物故事等,背面刻花紋。

        五十五、同里思本橋 (7-0949-3-247)

        位于蘇州吳江區同里鎮遼浜村,跨市河,俗呼思汾橋。東西走向,單孔拱型結構,除石階改為花崗石外,其余均為武康石,拱券以分節并列法砌筑,頂寬1.85米,堍寬1.90米,長22.50米,矢高4.50米,跨涇9米。其矢跨比率恰為1:2,拱圈呈半圓形,與水中倒影虛實相接,合成整圓。

        波光粼粼,秀麗異常,全橋除欄板已失,石階經后人整修時部分更換之外,仍為宋代原構。

        五十六、七都東廟橋 (國7-0950-3-248)

        位于吳江市七都鎮東廟橋村橫沽塘。建于南宋紹定年間。梁式三跨,東西走向,全長21.5米,堍寬2.75米;中孔跨度4.6米,高4.31米。全橋除民國年間維修時增置的花崗石欄板、望柱,更換的花崗石橋面石,以及古代修繕時金剛墻雜入得青石外,梁柱、底盤、石級等均為宋代武康石原物。

        橋的底盤石和排柱渾厚穩重,排柱與橫系石、梁石之間平接嚴密,受力勻稱。三跨橋面兩邊共架設6根梁石,梁石之間橫鋪石板(橋面石)。中跨梁石側面刻有“紹定”兩字,次跨梁石外側下端分別鐫刻不同的流云紋飾。梁石之下的橫系石上有4個直徑18厘米的半月形凹槽,為當初建橋時安置托木而鑿。

        五十七、蒼南護法寺橋(國7-0994-3-292)

        位于浙江溫州蒼南縣望里鎮護法寺村內河之上,建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為三孔梁式石橋。橋呈東西走向,長10.3米,寬2.3米,通高3.9米;其中中孔凈跨3.75米,左右兩孔凈跨2.25米。橋面以石板鋪成,中孔北側石板上刻有“時元祐三年歲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初二日建”題記。

        五十八、瑞安八卦橋河西橋(國7-0999-3-297)

        位于瑞安市陶山鎮陶峰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二墩三孔梁式石橋,南北走向,跨陶溪。全長25.4米,闊2.35米,中孔凈跨6.42米,左、右孔凈跨5.2米。橋墩每墩設方柱5根,橋面鋪橋板石五條。中孔主墩兩側有副墩,每排五根石柱,上架搭石梁一根,分流并增加橋的穩定性。傳說為廣東提刑張聲道捐資建造。

        八卦橋最獨特之處是在主墩的兩側設副墩,并鎖以石梁。這種橋墩的砌筑形式極為罕見,其作用旨在實現分流,避免洪水直接沖擊橋墩,增加橋的穩定性。據專家分析,八卦橋副墩上原可能有建筑,抑或為廟宇之類。

        五十九、建德西山橋 (國7-1001-3-299)

        位于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鎮梓洲村的西山橋,為南宋時期橋梁,距今已有743年。留有“咸淳歲在乙丑”的題記。西山橋是一座條石折邊單拱橋,全長18米,寬3.7米,高5.5米,拱跨度11米。橋面是用石板鋪接而成。拱是以石條用聯鎖式砌法,橋呈五邊形,第邊以6根豎向石條上頂2根橫向石條為一組,共五組,38根石條構成拱架,然后用青石鋪砌而成。

        六十、徽州北岸廊橋 (國7-1067-3-365)

        落座于徽州歙縣北岸棉溪河上,建于清代中葉時期。該廊橋系3孔石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廊為磚木結構,高約5米。

        六十一、福清龍江橋 (國7-1072-3-370)

        位于福建福清海口鎮,橫跨龍江下游,長480米,寬5米,花崗石梁式結構,堅固凝重。歷數百年風雨剝蝕,仍如長虹橫臥于煙波淼淼的龍江入海口。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后鄉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繼續募緣建造,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

        六十二、莆田寧海橋 (國7-1075-3-373)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黃石兩地交界處,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古為寧海渡,故名寧海橋。寧海橋初建于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處匯流,建橋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

        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勢如長虹、凌空飛架的大石橋。每年端午節,拂曉站在橋上觀日出,蔚為奇觀:旭日初升,極似一面大圓鏡,放射出萬道金光;橋下波光粼粼 ,猶如金龍逐波,十分壯觀,故有“寧海初日”之雅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六十三、宜豐逢渠橋 (國7-1104-3-402)

        位于江西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該橋建于宋召五年(1098),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念良價禪師于此悟道而建的。

        該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并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凈跨4.2米,拱矢高2.1米,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

        六十四、撫州萬年橋 (國7-1117-3-415)

        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城東北五里的武崗山下,橫跨盱江兩岸,全長411米,橋高10米,橋面寬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順治四年(1647年)。

        六十五、安遠永鎮橋 (國7-1124-3-422)

        位于江西省贛州安遠縣城西新龍鄉江頭村甲江河上,建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僧人歐陽融六慕化建造。永鎮橋是江西省現存罕見的石墩木梁懸臂式廊橋,它的這種介乎于梁橋與拱橋之間的結構形式,為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從石墩木梁橋向石墩石拱橋發展的過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石橋墩采用花崗巖條石、石灰砂漿砌筑,橋墩迎水面砌成往上翹起的金剛分水尖形式。墩臺上部以縱橫交錯、層層疊出的杉木懸臂梁承托橋面。橋面上建有木廊瓦橋,以八個抬梁式屋架承受屋面,分長廊為9間,中開間高出1米,前設天窗,后設神龕,兩側檐柱間用杉條板組成護欄,檐內柱之間安放杉條木坐凳,以矮柱小梁拉結。

        六十六、平陰永濟橋 (國7-1146-3-444)

        原名浪溪橋。為東西向,橋長55米,寬6.25米,因此古今馳名。根據《泰安府志》的記載,修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當時為三孔石橋,后來因為發大水被沖壞。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橋高稍減。

        現存永濟橋為單孔拱形青石橋,南面和北面分別雕有一大型龍頭。北面龍頭嘴巴已殘,南面龍頭則相對完整。龍頭栩栩如生,獠牙膛目地注視著河面。

        六十七、大汶口明石橋 (國7-1152-3-450)

        北起岱岳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現存石橋凈長221米,橋呈S型,橋寬2.5米,有65個橋孔,66個橋墩,橋孔長度不一,橋面由360余塊大型石條組成,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

        六十八、瀘縣江安橋

        位于四川瀘縣黃桷沖,建于清代,為七孔六墩石墩石梁平板橋。橋梁兩端第二橋墩上各雕有龍頭。兩龍頭造型奇特,突出的特點是:額頂中部呈脊狀高突和龍眉呈乙狀旋紋,這種造型在瀘縣龍橋中獨無僅有,兩龍頭形態不拘一格,雕刻大氣精美。彰顯龍的神、氣、靈。在瀘縣,許多石板梁橋上都有龍等雕刻,這樣的龍橋在瀘縣有170多座。

        六十九、梅州砥柱橋

        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桃堯鎮深山老林里,160年的古石橋仍架在松源河上,俗稱馬鞍橋,大小橋孔四個,整條橋呈弧狀,橋長200米,寬僅3米,兩邊拾階而上,只有橋中央是平坦的。

        七十、信陽永濟橋 (國7-1189-3-487)

        又名萬金橋。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城南,呈南北向橫跨于潑陂河上,連南北兩街。始建于明代,為典型的聯拱石橋,全部由雕鑿過的花崗石條構成,其建筑風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點。

        七十一、道通文星橋 (國7-1262-3-560)

        文星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占地面積一百五十平米,無墩,無拱,不跨溪澗,立于平地的亭閣式木結構。橋東頭為雙肩廡殿頂扇形門坊作入口,橋西頭為單檐廡殿頂八字門坊作出口。出口處沿青石臺階,上登至南岳廟。

        橋中部建重檐歇山頂樓閣,小青瓦覆蓋。橋廊臨村一側用打制成規格的青石板砌成石墻,擋風遮雨。清光緒二十七年(1897)復修,現有石碑銘文為鑒。

        七十二、永州廣利橋 (國7-1263-3-561)

        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紫溪鎮(塘夫鄉)花橋村的印水河之上,是一座歷經200多年風雨的清代古橋,以其獨特的“金腳、腰” 風雨橋造型,充分發揮了實用和審美多重功能,展示了中國傳統筑橋技術的高超和神奇。

        七十三、東安斬龍橋

        湖南省東安縣蘆洪市老街,宋代斬龍橋,梁拱如虹,倒影如月,古藤纏繞,美景如畫,令人嘆服。長56米,寬2.2米,高4米,因橋上刻有手握利劍的斬龍王而得名。

        2005年湖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呂芳文、郭輝東發現橋上碑刻女書5行、4列,20余字和字痕,已能辨認出“東”“分(婚)”“大”“笑”等4字。

        七十四、灞陵橋 (國六-V-199)

        位于甘肅渭源縣,伸臂式木拱廊橋,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既濟行人,復通車馬”。

        七十五、富川風雨橋群 (國7-1286-3-584)

        瑤族元明時期從湖南遷入廣西賀州,明代已成為瑤族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現主要分布在都安金秀巴馬恭城、富川等瑤族自治縣。

        瑤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地區多為山區丘陵地帶,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瑤族聚居地的村寨周圍,樹木蔥郁,風景秀麗,民居多以干欄式建筑為主,風雨橋是瑤族地區有特色的公共建筑。

        迥瀾橋

        位于廣西富川油沐鄉中崗村與油草村之間,建于明萬歷年間,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重修。由三孔石橋、橋廊、橋亭、閣樓組成,長37.54米、寬4.6米、高4米。

        七十六、龍南太平橋 (國7-1122-3-420)

        位于江西龍南縣,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該橋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于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長50米,寬4米,通高17.2米。造型奇特,四拱重疊組合,上有四通涼亭。

        七十七、合浦惠愛橋 (國7-1289-3-587)

        惠愛橋原名金肅門橋,俗稱舊橋,位于廣西合浦縣廉州鎮惠愛路的西門江上。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惠愛橋的橋梁結構和設計獨具匠心,在廣西屬首創,在全國也屬罕。

        惠愛橋為東西走向,為三鉸拱人字架結構,拱腳支撐在兩岸石砌的欖核形橋墩幄上,橋墩旁還設有磚砌弧拱式泄水孔,橋全部為木質結構。

        七十八、黔東南金勾風雨橋 (國7-1367-3-665)

        位于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往洞鄉增盈村金勾寨腳,始建于清代光緒十年(1884),1992年重建,重建后的風雨橋面十闊,間長33.60米,寬4.75米。橋屋中部抬升為五層密檐鼓樓樓冠,北端從第二間起南端從第一間起抬升為歇山式五層密檐屋頂,其于部分屋頂為單檐。長廊外側半裝木板,兩端橋墩用片石和鵝卵石壘砌。中部橋墩為毛石凝土結構,墩上用原木作加長伸臂梁,一層比一層長用以此支撐橋屋。

        七十九、沘江古橋梁群 (國7-1382-3-680)

        大理云龍縣的沘江上,有100多座古橋梁,千姿百態。他們的主要橋梁包括:彩鳳橋通京橋、永濟橋、煉場坪橋、關帝圣君橋、雙龍橋、中州橋……

        彩鳳橋

        橫跨在沘江上,位于云龍縣城北74公里的白石鎮順當村,橋長39米,跨徑27米,寬4.7米,高11.3米,是明朝崇禎年間修建的。

        清朝的時候,還頒布了人馬幫過橋的規則,這座橋很特別,有頂棚,上面用瓦片覆蓋房頂,橋身是伸臂式的木梁橋,采用木方交錯架疊,從兩岸橋墩層層向河中心跳出,橋兩側用木板遮擋,橋內置兩排木凳供行人歇息,這座經過歷代維修,現在保護完好。

        通京橋

        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龍縣,始建于1771年,又稱“大波羅橋”,伸臂式單孔覆瓦木梁橋,沒用一顆釘,木桁扣榫而成,廊房內寬2.5米。橋長40米,寬4米,跨徑29米。橋采用木方交錯架疊,從兩岸層層向河心挑出,中間用長12米的五根橫梁銜接,上鋪木板組成橋面。橋上瓦頂橋屋,橋兩端建有牌樓式橋亭,亭高5米,通面闊6米,內連一條長5.5米的石梯甬道。

        八十、祿豐星宿橋 (國7-1389-3-687)

        星宿跨于祿豐縣西門外的祿衣河(又稱星宿江)上,俗稱"西門大橋"。康熙《云南府志》云:因河水"淵深莫測,眾石壘落,狀如列墾,故稱星宿橋"。

        "壩橋星影"曾是昔日祿豐八景之一。橋西有大型石坊1座,上雕瓦檐斗拱,沖間嵌有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修建星宿橋碑記》石刻,共9通。碑文詳細敘述建橋始末和名人題聯。

        八十一、祿豐豐裕橋 (國7-1389-3-687)

        又叫做飛虹橋、利濟橋,為五拱石拱橋,1958年開辟為公路橋,據說1985年曾經進行過測試,可以承載十噸汽車,50噸掛車,現在看來沒有限重,大小車輛魚貫穿梭。

        豐裕橋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康熙年間重建,后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再建,次年建成至今。古橋長116米、寬度為8點6米、單孔跨度為12米。兩端各有石獅一對,但現已殘破。

        八十二、赤水橋上橋 (國7-1442-3-740)

        又名赤水橋,位于陜西渭南華縣赤水鎮西的赤水河上,是渭南市和華縣的分界橋。下橋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洪沙擁塞橋孔,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橋上疊建一橋。橋為東西走向,橋面寬5米,長70米。橋身全部以花崗石條砌筑,下橋為7孔拱形石橋,上橋為九孔拱形石橋,在第2孔至第8孔橋拱上方正中,各有一個石雕龍頭,橋北有石雕龍尾。

        八十三、韓城毓秀橋 (國7-1444-3-742)

        橋南北走向,橋體全部用花崗石條砌筑,共有10個拱形橋孔,長180米,寬4.5米。墩呈梭形,橋面呈弓狀,石縫間嵌鐵錠加固,兩旁為石欄,望柱東有101個,西有99個,柱頭雕飾瓜果,欄兩端各設置象征守護衛的頭戴風雪帽的石人坐像。

        每孔橋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龍頭,雕刻工藝精美生動。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劉蔭樞(曾任云貴兩省巡撫)捐資修建,歷時五年而竣工。

        八十四、沙溪玉津橋

        位于云南大理劍川縣沙溪,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幾百年來幾經坍塌和戰火破壞,1931年民眾募資再建古橋,白族著名學者趙藩為玉津橋的重修專門撰寫了《修橋募引》。橋長35.4米,寬5米,高6米,石柱石板護欄,拱頂上有石雕鱉頭,護欄盡頭有四只“娃娃魚”石雕。

        八十五、橫塘彩云橋

        位于蘇州市郊橫塘鎮,跨越京杭大運河,始建無考。橋身東西走向,東端引橋折北,與長堤相接,由此經驛亭去胥門;西端引橋南北落坡,向南步人市鎮。三孔石拱橋全長38米,中寬3.7米,中孔凈跨8.5米,矢高5.6米。東次孔設有纖道。因大運河拓寬,1992年遷建此橋于胥江上。

        八十六、龍津風雨橋

        位于湖南省芷江縣,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云帶頭捐建建成,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游客往來云集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長146.7米,寬12.2米。

        八十七、廣州云桂橋

        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曉港公園內,俗稱小港橋、尚書橋。明朝何維柏(1510~1587)建,上面刻有“云桂發祥”四個大字。清宣統三年(1911),河南士紳又集資重建。橋寬3.38米,長32.2米,共38級臺階。

        八十八、羅江太平廊橋

        位于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長150米,11孔。始建于1755年,1764年重建,1802年又重建。

        八十九、黎川橫港橋新豐橋

        位于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城日峰鎮,橫跨于社蘋河匯入黎河的入口處,與新豐橋幾乎形成直角,因而有“雙龍飲川”之說。

        始建于宋戚淳年間(1290),清乾隆二年(1737)改建。三孔石拱橋,長40.5米,寬4.8米,橋高7.9米,圓拱形石墩橋體,橋上建有磚瓦結構亭宇,石門石窗,橋亭兩端石門之上均有“橫港橋”石刻題字,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時由縣籍書法家陶思侃書寫。

        九十、佛山龍珠橋

        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三山禾仰村,俗稱三眼橋,兩墩三孔,由紅砂巖和少量花崗石壁拱砌成。長32.3米,寬3.4米,高5.5米,臺階東西走向,東砌階有17級,西砌階有18級,兩邊各有橋欄26個,雕飾圖案花紋護欄。清嘉慶建。

        九十一、陽朔遇龍橋

        桂林境內共有古石橋210座。

        位于廣西桂林陽朔縣城北遇龍河上游,建于明永樂十年(1412年),為虹式單拱石橋,條石錯縫起拱,干砌。橋長36米,寬4.2米,高9米,造型氣勢雄偉,古樸美觀,是廣西名橋。

        九十二、陽朔富里橋

        位于廣西桂林陽朔,距陽朔縣城12公里,遇龍河上游,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單拱料石結構,長30米,寬5米,高10米,距今600年歷史,造型美觀,水中倒影恰似一滿月。

        九十三、陽朔仙桂橋

        位于廣西桂林陽朔遇龍河上游舊縣城址南三百米處,當地人稱舊縣橋。宋宣和五年(1123年)建,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距今八百多年。橋拱內鐫刻銘文:歲次癸卯宣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丙子朔甲時建架新券石橋一座。

        九十四、黃姚帶龍橋

        位于廣西賀州昭平縣,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重修。黃姚古鎮,一本被遺忘的千年詩集,橋多牌坊多門樓多對聯多廟宇多。

        九十五、和順雙虹橋

        位于云南騰沖和順古鎮村頭,小河繞村而過,兩座石拱橋跨河而建,形似雙虹臥波,故名雙虹橋,建于清道光年間。兩橋造型精美,橋畔綠柳成蔭、紅蓮映日,村婦搗衣,群鴨戲水,恬美寧靜。

        九十六、昌平朝宗橋

        又名北河沙橋,位于北京昌平縣城南10公里。明朝遷都北京,在天壽山建陵墓,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橋建石橋,北曰“朝宗”,南曰“安濟”。朝宗橋為七孔石橋。全長130米,寬13.3米,中間高7.5米,七孔聯拱結構,橋兩旁有石欄柱53對。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

        九十七、瀘定橋 (國一-I-22)

        又名大渡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大渡河鐵索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斗而聞名中外。

        九十八、衡水安濟橋 (國7-0761-3-059)

        又名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勝利東路,東西橫跨滏陽河上。東西走向,于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公元1766年)建成。

        九十九、五家寨鐵路橋 (國六-V-180)

        亦稱次南溪河鐵路橋,又稱為弓弩手橋、人字橋,是滇越鐵路線一座肋式三鉸拱鋼梁橋,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鄉五家寨四岔河大峽谷,波度箐站與倮姑站之間,該橋是滇越鐵路的標志性工程,也是研究滇越鐵路及中國橋梁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被列入《世界名橋史》。

        五家寨鐵路橋始建于1907年3月10日,由法國巴底紐勒工程建筑公司的工程師保羅·波登根據應用力學原理設計,并由其公司承建。

        五家寨鐵路橋橋長71.7米(包括與山體連接部分),寬4.2米,高102米,橋面離谷底深泓線高102米,全用鋼板、槽、角鋼、鉚釘聯接而成。

        一百、蘭州黃河鐵橋 (國六-V-197)

        位于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鐵橋建成之前,這里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浮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正式簽訂黃河鐵橋合同,在從天津到蘭州的數千里路途上,一條由火車、騾馬組成的運輸長龍,翻山躍嶺,風餐露宿,一路上車壞、騾馬累倒,風雨雪霜行路漫長而艱難。歷時近兩年,終于將全部橋料一站站轉運至蘭州。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部分構件老化。德國有關方面曾致函蘭州市政府,在詢問鐵橋狀況的同時,申明合同到期。

        Hash:561e0364251e40b0143d398dff82b2ea8f01a161

        聲明:此文由 域鑒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