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官方首次披露:西安這個“神秘之地”,它將改寫歷史?

        文=文史官 執筆= 城城

        不久前,央視報道的一次國家級考古專題會,讓神秘的西安太平遺址正式浮出水面。

        “尋夏”,中華文明極其重要的尋根之旅。這其中,河南二里頭遺址,因號稱“夏都”備受關注。這個專題會有兩個第一次:首次將兩者并列,以及首次披露「西安太平遺址 」。

        盡管發掘僅冰山一角,但等級和規格已顯示 太平遺址 意義重大,更多秘密有待揭開。

        注:作者為考古資深人士,全文3000字,閱讀約5-6分鐘。

        地位: 河南“二里頭遺址”

        2021年9月28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專題報告會,發布河南二里頭遺址和陜西太平遺址考古最新成果。

        這個層面將兩者并列,說明兩者與“夏朝”關聯。要知道,河南二里頭遺址鼎鼎有名:

        目前,它對外多以“夏都”身份出現。早在1959年,被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在豫西調查“夏墟”時發現。1977年,夏鼐先生將其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這次報告會上,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實景◎NEWS

        二里頭都邑有了嚴格、清晰的規劃。宮殿區居于核心,祭祀區、官營作坊區、貴族居住和墓葬區等重要遺存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

        歷年考古中,考古人員在其中多個網格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筑和墓葬。表明二里頭都邑極可能已出現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布局。

        這種“居葬合一”布局結構,表明當時這種制度被商、周王朝延續,體現二里頭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開創劃時代變化,以及對商、周文明的引領作用。

        國家文物局“建議不含夏都”的建議

        是基于學術的嚴謹◎NEWS

        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

        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考古也證實:

        相當于古代文獻的夏、商時期。

        盡管“夏”至今無法確定且存爭議

        但是,經六十多年考古,

        二里頭遺址,驗證中華文明一個節點:

        走向了一體化王朝文明。 [1]

        蘇秉琦先生曾說:“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直至夏商,都同時存在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布在中國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布。”

        這次,中 科院做了判斷:“ 當時已有成熟發達的統治制度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重要標志”。

        相比1959年就發現的二里頭遺址, 西安太平遺址 2013年才被發現。

        在當時,碳十四監測顯示:校正年代范圍從BC2040至BC1400年,距今超4000年——比 「二里頭遺址」還要早300年左右! 太平遺址,低調而神秘。

        揭秘: 太平遺址為何神秘

        太平遺址,位于西安斗門水庫(昆明池)東。從高新絲路軟件城,沿魚斗路向西穿越繞城即到。

        隨著斗門水庫建設,村落拆遷清表后太平遺址才開始大規模發掘。2020年底,中央、省、市等均對其進行重要批示。隨后,文物安全保護各項措施 全面落實,遺址保護工作全面展開。

        結合已披露的關鍵定義來看,我們從三個方面詮釋這個“神秘之地”。

        第一:雙重環壕,規模宏大

        從規模上來看,“它是具有兩重環濠、200多萬平米大型客省莊二期文化環壕中心聚落”。“尋夏”背景下,又被稱為“西北最大規模夏商時期遺址”。那么,200萬平米規模有多大?

        若以故宮為單位,它相當于2.7個故宮。對比前后時期的遺址,它已達“ 高等級中心聚落”級別。

        第二:周秦漢唐,一脈相承

        太平遺址的位置與西安都城位置◎NEWS

        太平遺址文明到什么階段?“文化內涵,已出現以禮制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

        中科院給出以下結論:“與周邊同時期文化密切聯系,表明已具備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輻輳之地,奠定關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礎。”

        “隨著考古工作深入開展,太平遺址將會極大推進 關中盆地龍山-二里頭時期社會轉型期考古學研究。”這種表述,顯示太平遺址與“夏”的強關聯。

        第三:眾多文物,說明等級

        2020年12月29日考古現場◎來源/城記影像

        西安太平遺址出土的器物◎CCTV13

        大量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出土,發現 玉器、卜骨、葉形陶牌飾等高等級文物。 玉璜、玉璧、玉刀及玉璧芯和玉圭等玉器,表明遺址應有玉器作坊存在。卜骨形制規整,灼痕清晰可辨。

        其中,一件陶鈴為關中少見

        因為,同類型器物在被認為是

        堯都山西陶寺遺址

        夏代早期都城的河南新砦遺址有所發現

        顯示當時太平遺址應有一定級別

        玉器作坊、卜骨、陶牌飾和陶鈴

        表明太平遺址具備了:

        高等級中心聚落遺址的應有要素

        這是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

        早期發展中心區域的一處重要遺址

        目前,完成考古勘探面積40余萬平米,發掘僅2600平米。那么,太平遺址能否有進一步發現 (包括青銅器和文字)等,無疑是最大懸念。

        歷史,也在不斷發現和驗證,并非初始即定型。檢驗的最佳標準,就是教科書。

        名詞解釋:

        環濠:是一種特色的聚落防御設施。

        客省莊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長安區(今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客省莊遺址得名,曾被稱為“客省莊二期文化”或“陜西龍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前2000年。

        謎題: “尋夏”的那些歷程

        置于世界, 史前文化與文明之間,有著一條怎樣的分界線?

        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在1958年提出,必須滿足三個標準中的兩個:1、五千人以上的城市;2、文字;3、復雜的禮儀中心。

        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夏鼐(音“nài”)先生,參考中國情況提出“城市+文字+青銅器”三個標準獲學術界認可。滿足以上條件的中華文明,最早是殷墟——3500年前左右。

        甲骨文的發現,讓商朝從傳說變成信史。故“商朝”確定后,“尋夏之旅”就未曾停止。

        中國文明開端幾個朝代的時間◎ NEWS

        早期,郭沫若等“ 夏朝存在可能性非常低”論述影響極大。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國內許多歷史著作也把夏朝歸為傳說、商朝是信史開端。世界主流學術界,亦如此。 [2]

        1996年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夏朝起始約公元前2070年。 [3]那么,中華文明延續時間:2021+2070=4091年,將近千年在哪?以黃帝登基作為紀年——即公元前2698年下,“上下五千年”明晰。

        2004年, 國家級“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當時,中原地區六座中心城邑列入研究重點。2018年成果公布,表述 “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夏商周三代文明。”[4]

        考古學,是嚴肅的。中國考古界最為推崇“二重證據法”:傳世文獻與出土文字材料互證。

        15余萬片的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堪稱“石破天驚”。這種成熟,與前期的文明必然有一定的傳承關系◎NEWS

        基于這個角度,大家可以理解:第一,為何很多報道,“二里頭遺址”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第二,考古領域,它最有可能是“夏”都。但未有文字證實前,就不能認定它是傳世文獻中的“夏”。

        柏楊曾說:“半信史是一個松懈的時代,往往一連數百年一片空白。” [5]“尋夏”背景下,二里頭遺址和西安太平遺址等遺址,重要性也在于此。

        早前,二里頭研究把記號筆跡當做文字,鬧了笑話。早在1985年,斗門鎮花園村花樓子遺址發現所謂“斗門甲骨文”,也無法證實。

        正如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所說: “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認它”。

        文明溯源,是為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要去哪里,需要一代代人去追求。而非地域上,所謂“誰高誰低、誰老誰少”。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是“多源合一”的國家,無論歷史上叫什么,它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

        參考文章(References):

        [1]《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研究——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杜金鵬 徐宏主編

        [2]《世界通史》上冊:《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一編,史前人類第7章——中國文明。

        [3]《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

        [4]《中華文明溯源工程》成果公布發布會,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5]《中國人史綱》(上),第二、三、四五章,柏楊著。

        文=文史官 執筆=城城

        為史執筆,全網 超百萬文史閱讀量

        《 堪比瑪雅亞特蘭蒂斯:陜西, 發現一個

        “失落的文明” 》

        ?版權聲明:作者為資深考古人士,部分圖片來自

        公開新聞,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發現腳下這座城

        最近,我們重點研判了西安人口、地鐵

        也著重分析交通的提升

        2021年,是“西安新十年 ”開啟之年

        我們如何看見西安、發現西安

        「城記」之「城市發現計劃」將逐步啟動

        包括演講、攝影文創

        “城城”群中,也有數千位「城友」

        一起聊聊西安,說說未來

        歡迎加「城城」微信入群(xachengji):

        ①加入 「城城」微信→②通審后入群

        讓我們一起讀懂西安

        Hash:d43ea3a0e2cd60a76bead4dd3a23b03243bc25f5

        聲明:此文由 西安城記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