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在人和鎮,有一座老校門,80年來述說著一段家族重教往事

        在人和鎮鎮湖村善達楊公祠旁,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老校門,上面至今仍清晰寫著“著義小學校”幾個字。這里是鎮湖小學的前身,至今已經有80多年歷史了,雖然目前只剩下一座校門,但依然是很多當地華人華僑回國時必來的尋根地。

        老校門成為廣州市歷史建筑

        著義小學校校門位于鎮湖村善達楊公祠旁,目前只保留了校門和兩側一段圍墻,但是從現存的建筑依然可以看出其當年的精美。校門并不大,為方正結構,有三個小小的弧形青石臺階。“著義小學校”這個校名采用白底藍字,周邊用中國傳統卷紋圖案進行裝飾,兩旁還裝飾了藍色的花。村里的老人介紹,現在的“著義小學校”這幾個字是后來模仿的,從白底下面還隱約可以看到原本的校名。

        “原來的校門是抗日民族英雄伍觀淇題寫的,因為是刻上去的,現在仔細看還能看到他的名字。”老人楊鎮邦介紹,“文革”期間,由于伍觀淇并沒有被認定為民族英雄,所以他題寫的校名也被人用石灰涂掉。直到“文革”結束后,才又請人臨摹了原來的字體,但是伍觀淇的名字卻被永久遮掉了。

        校名的上面有一座小小的白色鐘樓,中間有一個圓形的窗,兩側裝飾了傳統卷軸形狀雕飾,彰顯了這里的書香氣,上面至今依然很清晰地刻著“廣州長壽街陳鏗記建造”字樣。楊振邦介紹,原本最上面有座大鐘,但目前只剩下一根金屬桿。目前,“著義小學校”校門舊址已經被列為廣州市歷史建筑。

        “著義小學校”校門舊址已經被列為廣州市歷史建筑。

        為青年之崛起舉全族之力辦學

        校門有一條短短的走廊,一側一塊白色的石碑上詳細記載著當時建校的原因和捐資人的名字。筆者從上面了解到,著義小學校建于民國20年,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原本是附近兩個楊氏祠堂的族學,所以主要是由兩座楊氏祠堂及楊氏后人捐資建設。石碑上也明確刻著,當時的楊氏族人十之八九因為沒有學識落于人后,建學校的目的是養育人才,避免楊氏族人落后于其他人。

        筆者從捐資人功績碑上發現,除了祠堂,捐資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留在本國的楊氏族人,另一類是楊氏海外華僑。所以捐獻的資金有銀元、美元和英鎊,即使只捐一個大洋、一美金或者一英鎊也能在上面找到名字,楊振邦就在上面找到了他父親和爺爺的名字。據介紹,著義小學校一共有四間教室,學生可以在這里上學六年。

        解放前,著義小學校只面向善達楊公祠和其兄弟祠堂所屬的楊氏族人,只要是這兩個祠堂的楊氏族人不論男女都可以免費入學,這對當時的村民來說不啻于一次思想大解放。學生上學的所有費用全部由祠堂解決,并要求所有的族人家里有適齡孩子必須上學。不僅如此,祠堂還設立了助學金,對家境特別貧困者和成績特別優秀者進行助學獎勵。

        男女平等上學改變族人命運

        楊鎮邦出生于解放前,也曾經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他告訴筆者,他的姐姐也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的,還很優秀。“那時候我們楊氏家族的女子基本上都上學了,那些在國外的華僑告訴我們的父母要男女平等,女子也應該上學。”楊鎮邦說,也是因為這種觀念,當時上學成為楊氏族人的一種風氣,在解放前,楊氏族人中就有很多考進了當時的名校,像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一些女性也因為上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去年過世的楊秀珍是楊鎮邦姐姐的同學,去世時86歲,是那個年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她在著義小學校畢業后,還去廣州市讀了中學,接受新的思想,中學畢業后毅然加入了革命隊伍。由于有文化,她在部隊表現突出,很快被送去學醫。解放后成為北京301醫院的一名兒科專家,一直工作到70歲才退休。“雖然很少回蚌湖,但是她一直惦記著家鄉,也惦記著著義小學校,曾經讓她的兒子來看了這個舊址。”楊鎮邦說,著義小學校走出過很多人才,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讓楊氏族人從那時候起就建立了有知識有文化才不會落后的思想。

        解放后,著義小學校不再是楊氏族學,成為附近幾個村共同的小學,直到1970年教學樓被拆,只保留了校門舊址和一段圍墻。筆者了解到,雖然只剩下一個校門,但是它依然是很多華僑及其后代返鄉必來參觀的點。“很多是自己或祖輩當年在這里上過學的,或者參與過捐資的。”楊鎮邦說,當年捐資人的功績碑也成為了很多華人華僑尋根的依據,現在,保護這座校門,讓更多楊氏族人了解這段歷史是他們共同的愿望。

        文|楊黛清

        圖|楊黛清

        通訊員|朱文

        (本文由“白云時事”原創發布,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公眾號不得轉載改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Hash:efad7e3ef2e142b3d13977facd773bde7c6b3b00

        聲明:此文由 白云融媒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