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13座古墓藏著哪些秘密 為何頻頻發現古墓?
1月7日,中大考古系師生校內現場上課 記者鄧勃攝
金羊網記者 黃宙輝 張璐瑤
中山大學南校區建食堂挖出古墓,6日,這一消息瞬間登上微博熱搜。現場一共發掘出多少古墓?是哪個年代的?出土了哪些文物?保存情況如何?有無留下文字記載?7日一早,記者來到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東區食堂項目考古發掘現場,采訪該項目考古現場負責人,揭開“古墓”謎團。
勘探發現13座古代墓葬
7日,羊城晚報記者來到中大南校園春暉園飯堂附近。記者在現場看到,現場擬建東區食堂項目地塊已經圍蔽,項目介紹顯示,這一地塊本擬新建學生食堂1棟。在這個地塊上,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確定的發掘面積為14平方米。
該項目考古現場負責人宋中雷告訴記者,按照相關規定,工程開工建設之前都必須開展考古工作。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8年7月17日就前往該地塊進行調查。
“當時現場都是前期留下的建筑基礎、硬化面、草坪,墊土非常深,沒辦法開展考古工作。”宋中雷說,“中山大學配合做了前期的清障,才能保證我們后期考古工作的開展。”
考古勘探工作從2018年11月30日開始,至2018年12月24日結束,持續近一個月。
考古人員在該地塊用地范圍內發現13處墓葬、1口水井,其中東漢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
經過綜合評估,初步判斷墓葬M1、M2、M3三座漢、明墓葬文物價值為B級(重要),保存狀況為B級(保存一般),需要進行發掘,發掘面積14平方米。
目前進入第三個階段:考古發掘。
已出土37件(套)文物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座東漢晚期墓葬中出土文物最為豐富。宋中雷告訴記者,現場總共發掘出37件(套)文物,其中東漢墓出土文物35件(套),清墓出土釉陶罐1個、墓志1塊。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朱海仁介紹,東漢墓的墓室原來是很完整的,人都可以站立通行。現在它的上部已經被晚期、后代建設破壞了,只剩下一個墓底局部。“也非常幸運,雖然只留下了墓底,但還是出土了不少東漢晚期文物,包括陶牛、陶雞、陶壺、陶罐、陶蓋,還有一些陶案殘片。”朱海仁說。
此外,現場發掘的明墓中未出土明器。朱海仁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漢代講究厚葬,視死如生,隨葬品一般較多。明墓一般隨葬品都比較少。
宋中雷告訴記者,目前出土的文物中還未發現有文字信息。“有一塊清代墓志,因為沒有進行保護,還看不清楚上面的文字,可能是墓志或者買地券,我們進行后期處理保護后,再看看能否提取到一些文字信息。”
昨日,廣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陸志強也來到考古發掘現場。他強調,首要任務是一定要保護好現場所有文物的安全,并依照程序對文物進行發掘和整理。接下來,再根據專家的意見,對文物進行合理的保存。
專家介紹,預計近日,這一地塊的考古工作將告一段落。
M1號東漢墓出土的動物俑 記者鄧勃攝
專家推測漢墓主人不是平民百姓
此次發掘出的千年漢墓激起了中大學子們的“考古”熱情。而中大考古專業學生更是“喜提”現場考古實習機會,羨煞許多高校學子。那么這次出土的隨葬品考古價值如何?
宋中雷告訴記者,M1號東漢墓出土的35件(套)文物中,有6件都是動物俑。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朱海仁介紹,此次中大發掘出土的東漢墓,與以往在這一地區出土的東漢墓比較類似。
朱海仁透露,這些文物屬于廣州地區比較典型的東漢晚期出土文物。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去世后能夠建造一定規模的墓室,墓室里有數量不少的隨葬品,因此可以判斷該墓的墓主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生活水平至少在“小康”以上。
“通過這次考古發掘,也證明了中山大學(馬崗頂)這一帶,尤其是馬崗頂的東北區確實以前是有人類活動過的痕跡。”宋中雷說。
網友熱評
@頭卡卡了:誰能想到我在古墓邊上吃了四年飯。
@桐君201810:中山大學的考古系,應該先把自己的學校挖個遍。
@二次元的向往:考古系學生開心了——畢業論文不用愁了!
@又是一夏:以后可不可以說自己是古墓派傳人了?考古系的同學趕緊上啊,家門口的實習機會。
為什么中大頻頻發現古墓?
羊城晚報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中大第一次發掘出古墓了。
1958年,在中山大學發掘出東漢后期墓葬一座。
1981年4月,中山大學東南區電教大樓基建施工過程中,發現東漢時期墓葬一座。附近還有不少明、清時期和近代墓出土。
《中大校園的東漢墓》一文記載了1981年中大出土的東漢晚期墓葬詳情。文中記載,該墓為磚室墓,出土隨葬器物30多件,不僅有大量陶器,還有銅鏡、瑪瑙珠以及約3公斤顆粒完好的稻谷遺存。其中,該墓出土的陶器與此次發掘的東漢墓出土陶器大多類似,如陶塑豬、牛、羊,陶罐、陶壺、陶案等。
不同的是,1981年出土東漢墓還出土了一面簡化規矩四鳳鳥紋銅鏡,5顆晶瑩發亮的瑪瑙珠,以及陶紡輪等,考古專家據此判斷,墓主人應為女性。
近年來,中大發掘的古墓也不少。2006年,中山大學北校區醫學科技綜合樓建設工地發掘、清理出古墓葬22座,包括西漢土坑墓8座、東漢磚室墓3座、三國時期磚室墓1座、晉南朝磚室墓10座,出土文物近300件套。
2017年10月,中大博物館工地發現東漢墓1座、唐代灰坑1座。
考古專家介紹,漢代海珠區并不是現在的一個大島嶼,而是以寶崗、曉崗、赤崗、馬崗頂等高地為中心形成的小島。古人去世后,往往找就近的山岡地帶埋葬,這些山岡丘陵常常是古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
記者查詢公開發表論文發現,1904年私立嶺南大學(當時名為“嶺南學堂”)遷建廣州河南島(今海珠區主島)康樂鄉,校園占地約35英畝。1913年5月,該校購得康樂鄉附近的墳山,后來校園面積不斷擴大,至1918年已達135英畝。(張璐瑤 黃宙輝)
廣州這些大學,也曾發現古墓
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南漢二陵
2004年,廣州大學城考古發掘出被譽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南漢二陵”——五代十國之南漢國的開國皇帝劉巖的陵墓“康陵”以及其兄長劉隱的陵墓“德陵”。
已發現的康陵陵園位于大學城華南師范大學校區的建筑綠地上,四周繞以平面長方形圍墻,東西寬約70米,南北長約150米。
德陵距離康陵800米,雖未發現陵園建制,且墓室被盜,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廣州第一次發現如此眾多的五代瓷器,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
2006年,南漢二陵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6月,耗資3.2億元的南漢二陵博物館局部開放。
2003年,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島)廣東工業大學校區,發現一座玄武巖砌筑的明代山手形夫妻合葬墓。其結構基本完整,形制規范,雕刻精美,對于研究嶺南地區的明代墓葬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005年9月,該墓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08年又入編《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稱此墓為“曾豫齋夫婦合葬墓”,報刊及網絡則多稱“明代石人石馬墓”。該墓距今400余年,被認為是目前所知廣州地區最大的石砌山手形明墓。
廣州大學:多座東晉磚室墓
1986年8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在廣州大學校園內發掘3座東晉磚室墓,出土銅器、青釉器等文物數十件。
1989年3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在廣州大學清理1座東晉磚室墓,出土1方墓志磚,陰刻“甄壽亡親解夫人墓”,這在廣州地區還是首次發現。(張璐瑤)
作者:黃宙輝 張璐瑤
Hash:79f7c4d5cf59a6a7c33f43ff53f8f781de8f5e72
聲明:此文由 金羊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