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南泥灣老照片:又戰斗來又生產,359旅是模范

        1944年9月,美國攝影師哈里森·福爾曼來到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的南泥灣,用鏡頭記錄了八路軍官兵開荒種田、堅持抗日的場景。抗戰時期,哈里森長期活躍在中國,向世界報道中國軍民的抗日活動。

        359旅戰士用測量羅盤來計算武器的射擊距離。

        南泥灣位于延安南40公里處,至今婦孺皆知。抗日戰爭時期,由于國民黨對抗日根據地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又加上連年遭受自然災害,陜甘寧邊區的生活面臨極大困難。1940年9月,朱德經過考察后,提議由王震率領359旅屯墾南泥灣,得到中央批準。

        王震(右)與邊區的勞動英雄吳滿玉(音譯)握手合影。

        1941年3月,八路軍359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359旅在南泥灣建起一排排的房屋。

        359旅進駐之前,老百姓稱南泥灣為“爛泥灣”,是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當年流傳的歌謠是:“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灘。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梢林不見天。狼豹黃羊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

        正在農田勞作的359旅戰士。

        359旅官兵進駐后,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使這里成為生產糧食的沃土。

        第八路軍士兵設置斯托克斯迫擊炮,生產的同時不忘抗日。

        359旅剛剛進駐南泥灣時,由于工具短缺,兩三個戰士合用一把鋤頭。戰士們自造農具,幾乎全部是靠人力拉犁開荒。他們不但沒有叫苦,而且整日喊著嘹亮的號子堅持勞動。

        一個被截去手臂的戰士肖像,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

        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359旅軍醫照顧病人。

        1943年3月,賀敬之、馬可創作了歌曲《南泥灣》,其中唱道:“陜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又戰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范”。這首歌曲經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后,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戶曉。

        扛槍的359旅戰士。

        359旅進駐南泥灣的第一年,因耽誤了農時,加之缺乏經驗,雖開荒1.12萬畝,只收糧1200石。1942年,情況好轉,開荒2.68萬畝,產糧3050石。1943年時,已經初步做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錢,糧食和經費完全自給。

        359旅官兵在農田里勞作。

        到1944年,359旅共開荒種地26.1萬畝,收獲糧食3.7萬石,養豬5624頭,實現了“耕一余一”,而且第一次向邊區政府上交公糧1萬多石。

        Hash:20183687954b9522291bbfd3c1bdc124a4610f97

        聲明:此文由 小歷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