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蒼山洱海間,那些鮮為人知的古塔

        大理古塔分布圖

        (點擊一下圖片可查看大圖)

        古時大理國有“妙香國”的美譽

        寺廟眾多,佛塔林立

        其中崇圣寺三塔更成為大理的地標與象征

        這些古塔始建于南詔、大理國時期

        歷經元、明、清,直至民國年間依舊不衰

        現存的古塔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蒼山之中、洱海之畔

        還矗立著近50座古塔

        那些鮮為人知的古塔

        引領我們步入昔日的“妙香國”

        2016年冬月的一個清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后簡稱大理州)大理市下關鎮陽平村,趙玉蓮背著籮筐,推開木門,走到村口的菜地,今年冬天暖和,地里的豌豆尖長得快,隔天就得掐下來送到鎮上賣。菜地旁有座黃色的佛塔,陽光從云層里鉆出來,古塔仿佛鍍上了一層金邊,屹立在藍天之下。

        晌午,趙玉蓮坐在塔基上歇息,她告訴我,塔叫蛇骨塔,也稱佛圖寺塔,里面葬著白族人的英雄呢。在唐代,洱海里住著條大蟒蛇,每每興風作浪,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南詔國王張榜招賢,有個叫段赤城的青年決心誅殺蟒蛇為民除害,他手持兩把寶劍,又在身上、腿上捆綁了無數鋒利的小刀。段赤城在洱海邊找了幾天,總算尋著了蟒蛇,提劍沖上前去,蟒蛇張開血盆大口將他吞進肚中,段赤城在蟒蛇體內拼命打滾,將它的五臟六腑刺得稀爛,最終同歸于盡。百姓為了紀念他,將蛇骨燒成灰,建起了這座蛇骨塔,并在附近為段赤城修了一座衣冠冢,墓碑上書“唐義士段赤城之墓”。1955年,鎮里的劇團演《段赤城》,把碑借了過去,至今也沒還回來。

        段赤城是白族民間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至今仍被大理不少村莊尊為本主(本主,白族人稱“武增”,意為“我的主人”,是白族村落的守護神),立廟祭拜。據大理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長張錫祿教授考證,陽平村曾有一座蛇骨塔,大約在南明永歷年間的一場泥石流中被毀,久而久之,當地人便將佛圖寺塔訛傳為蛇骨塔。

        ?佛圖寺塔

        ?與佛教沒有多大關

        ?拍攝地點/大理市下關鎮陽平村

        佛圖寺塔雖然名有佛字,卻與佛教沒有多大關系。佛圖寺塔供奉的是白族的本主段赤城。佛圖寺塔建造年代沒有準確的記錄,專家大致認為也是建于南詔時期,因為塔的形制與南詔時期所建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尋塔極為近似。

        南詔佛塔呈現出漢藏融合的特點

        像蛇骨塔這樣的古塔,在大理州還有很多。大理古塔始建于南詔、大理國時期,那個時期佛塔的形態與中原風格迥異:中原地區的密檐塔,塔身以上層層收縮,整體呈錐形,比如著名的西安雁塔;佛圖寺塔上下小,中部粗,呈現出優美的拋物線形態,更顯秀麗別致。

        佛圖寺塔始建年代不詳,但形制與“大理三塔”之一的千尋塔類似。千尋塔為十六級密檐式塔。“尋”是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比喻古塔高聳入云,而千尋塔也無愧于這個美稱,塔高69.13米,是我國現存最高、層數最多的唐塔。尤為獨特的是,千尋塔一反中國佛塔喜好單數級的傳統,采用偶數級別,在佛塔史上也算個異數。

        千尋塔通常被認為是南詔國時期的作品,唐朝初年,洱海地區部落林立、割據一方,其中最強大的稱為六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在唐朝支持下,南詔先后征服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國祚延續兩百余年之久。南詔建國之初即信奉佛教,傳說觀音自西天而來,在云南各地教化百姓,數次受南詔王細奴邏妻子與兒媳婦的供養,許諾未來會化身文官、武將,協助南詔建國,它便是云南獨有的阿嵯耶觀音,也是南詔國的守護神。南詔王世隆在位之時,“建大寺八百,謂之蘭若;小寺三千,謂之伽藍,遍于云南境中”,過去寺廟大多建有佛塔,可見南詔國古塔的數目頗為驚人。

        歷史上的南詔處于強大的唐朝與吐蕃之間,時而依附唐朝,時而聯絡吐蕃,在夾縫中艱難生存。頻繁的聯系使得南詔既受中原漢傳佛教的影響,又有著強烈的吐蕃藏傳佛教痕跡,表現在佛塔上,既有中原傳統佛塔,亦流行藏傳喇嘛塔。大理州境內至今還能看到喇嘛塔,比如洱源縣鳳羽鎮大官路口的清代留佛塔。

        ?留佛塔

        ?古代佛教白族密宗的遺物

        ?拍攝地點/洱源縣鳳羽鎮大官路口

        留佛塔南北各一座,均為喇嘛塔形制,一座三級,一座二級,紡錘形。塔的周圍均為白族民居,卻又與這兩座喇嘛形制的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大理洱海東岸海東鎮羅荃塔相傳也修建于南詔時期,塔殘高13米,同樣為密檐式磚塔,不知塔頂何時被毀,因而民間傳說羅荃塔是無頂的,塔頂飛到了洱海對岸的村莊,后來這里就叫“塔村”。“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在塔身安上炸藥,一聲巨響之后,羅荃塔剎那間四分五裂,從此消失在大理人的視線中。2010年10月,這座命運多舛的古塔才重新矗立在洱海之畔,新修的羅荃塔高45米,依舊無頂。

        大理國時期的古塔儼然一部荒野田疇的《天龍八部》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國,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國號大理。這個王朝從建立肇始,便與佛教有緣。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曾對大理國的王族與高僧有著生動描繪。事實上確實如此,歷史上的大理國舉國尊崇佛教,國王、后妃與官員都留下了諸多崇佛的故事,素有“妙香國”的美譽。

        “樂洋洋,拈花斗草小溪旁,不覺落日歪下山,背上雕弓,射個山雞下酒也何妨。樂該樂,身為國王無事也該玩。法門空又空,初一十五朝梵王。從小學會阿彌陀佛念,等到人老了,老而無用,落發時節萬事休,牟尼佛前多朝拜,還我本來面目,也許是個真和尚。”這是大理國君段正興寫的一首詞,文筆雖然俚俗,卻處處表現出對佛教的向往。1171年,這位國君果然脫下皇袍,出家為僧。大理國22位國君中,就有10位遜位后出家為僧。段正嚴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真實的段正嚴可不是小說里的風流兒郎,他7歲師從于六鉉法師,26歲即位,一生文治武功,在位39年后因天空有彗星出現,認為國有不祥之兆,禪位出家無為寺

        與南詔國一樣,大理國同樣修建了諸多佛塔,其中不少保存至今,洱源縣右所鎮舊州村的舊州一塔便是大理國佛塔的代表作。車還沒到舊州村,便聽到山谷中回蕩的銅鈴聲,循著鈴聲,我走過田壟,穿過玉米地,跨過溝渠,舊州一塔就矗立在一片綠油油的蒜苗地中。

        ?舊州一塔

        ?大理國佛塔的代表作

        ?拍攝地點/洱源縣右所鎮

        舊州一塔是大理國后期修建的,當時的舊州是大理國的鄧賧郡,地處茶馬古道津梁孔道,商賈云集,文化綿長,至今也是洱源縣重要的歷史文化區。當時的佛塔后面有寺廟,是信眾禮佛朝拜的場所。

        舊州一塔高15.4米,為十一級密檐式磚塔,由于年代過于久遠,加之洱源自古多地震,塔身四面的裂縫清晰可見。幾年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修舊州一塔,以銅質仰蓮、覆缽、寶頂組成葫蘆形塔剎,并在塔身四角安上銅鈴。風不停吹過,鈴聲回蕩在山谷中。與中原佛塔不同,大理佛塔的塔剎多以銅制成,而中原地區往往以石頭雕成塔剎。

        祥云縣水目山中還有座水目寺塔,傳說也修建于大理國時期。一個細雨紛飛的黃昏,我來到水目山,在廟門口敲了許久,和尚才打開木門,穿過一條磨得錚亮的青石板路,水目寺塔就藏身在庭院之中。水目寺塔通高18.17米,為十五級密檐式塔,塔有兩層地基,底層以石塊砌成,上層以磚砌成八面形須彌座。

        ?水目寺塔

        ?云南佛塔中獨一無二的“寺抱塔”

        ?拍攝地點/祥云縣云南驛鎮

        水目寺塔建造于大理國,是當時的皇家寺院,塔被寺院環繞,這種形制的塔國內極為罕見。鼎盛時期的水目寺盛況空前,“衲子千余,從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水目寺塔所在的水目山風景極佳,徐霞客也曾到訪,并在游記中有所記載。

        尤為獨特的是,水目寺塔第一層基座之上立有48個石柱礎,其中四周20個,內側20個,塔的四角各兩個。原來,塔的周圍曾經有一座八角形樓閣,這也是水目寺塔被稱為“寺抱塔”的由來。

        民國年間,樓閣在一場火災中被毀,僅僅留下了48個柱礎,曾經的寺抱塔究竟是如何布局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建筑學家,幸好當年駐扎在祥云縣云南驛古鎮的美國飛虎隊航拍了一張水目寺塔的圖片,建筑學家們才恍然大悟,水目寺塔樓閣為上下兩層,包裹住大半個塔身,塔尖從殿頂伸出。2014年春天,祥云縣文管所根據飛虎隊的照片,恢復樓閣,又形成“寺抱塔”的布局。水目寺塔這種“寺抱塔”的設計不僅在云南佛塔中獨一無二,在全國也極為罕見。

        ?水目山還分布著一片云南省最大的塔林,59座僧塔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崗上。僧塔高2—6米,分覆缽式塔和樓閣式塔兩種,又以覆缽式塔為主,塔身浮雕卷云、花卉、獅子圖案,塔身之下建有地宮,埋藏歷代僧人的骨灰罐,已發掘的地宮中,最多一個存放骨灰罐211個。

        明代是大理建塔的又一高峰

        ?秀峰塔

        ?始建于明代的圓形實心風水塔

        ?拍攝地點/云龍縣寶豐鄉象鼻嶺

        秀峰塔是為七級圓形實心石塔,始建于明代。現存的塔是清代重建,《重修秀峰塔序》中記載,此塔是為了鎮風水所建。寶豐鄉曾經叫過雒馬井、金泉井,歷史上產鹽量豐盛,“年產鹽三萬余斤”,商賈云集,文人輩出。古人有詩贊寶豐山水與秀峰塔:“擎柱一峰回地軸,辟開雙峽放江流。”秀峰塔的頂部刻有天王造像。

        明代是中國建塔的又一高峰,中國現存明代古塔逾千余座,這股風潮同樣影響了大理,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等覺寺雙塔、大寺雙塔,賓川縣雞足山銅瓦殿飲光雙塔等皆建于明代。

        大理諸多佛塔中,等覺寺雙塔算是難兄難弟。1950年,等覺寺被改建為縣人民醫院,當時醫院供水困難,有人就打起古塔的主意,他們拿著鐵錘、鐵鑿,將右塔最頂端三層鏟平,糊上水泥修葺成水池,接上水管,將這座明代古塔改造成水塔,金屬塔剎也被取下送到廢品收購站去了。后來等覺寺左塔雖未被改成水塔,命運卻更為糟糕,紅衛兵掄起大錘鐵斧,將古塔鑿得只剩下了兩層,幾乎只比醫院圍墻高出一點。2009年,巍山縣人民醫院才搬離等覺寺,傷痕累累的雙塔得以重見天日。

        ?等覺寺雙塔

        ?命運多舛的一對佛塔

        ?拍攝地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城報國街

        等覺寺雙塔始建于明代,由當時的知府左琳與僧人共同建造。上個世紀50年代,等覺寺被改建為縣人民醫院,等覺寺右塔被改為水塔,幸存的左塔后來被紅衛兵削到只剩下兩層。2009年,醫院搬離等覺寺,佛塔才重新面世,現在所見的雙塔是近年重新修葺而成的。

        清代古塔折射著白族人的心靈史

        南詔、大理國的古塔,大多是寺廟前后的佛塔,清代以降,佛塔受民俗乃至風水堪輿的影響,大多用來鎮妖辟邪、祈求人杰地靈,諸如制風塔、鎮蝗塔、鎖江塔等層出不窮。

        ?靈寶塔

        ?劍川古塔中的精品

        ?拍攝地點/劍川縣金華山

        靈寶塔為九級密檐式實心正方形磚塔,塔高約15米,各層均有石刻造像。劍川木雕盛名于西南,而靈寶塔上的石雕,也讓我們看到了劍川白族石雕工藝的精湛。

        ?上圖為圓雕的天王像(攝影/楊繼培)

        ?以上2圖為動物、山水淺浮雕(攝影/楊繼培),因為有了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此塔被一些專家學者稱為劍川古塔中的精品。

        ?制風塔

        ?為了鎮住洱源的狂風所建

        ?拍攝地點/洱源縣右所鎮元井村

        大理因“風花雪月”而聞名,分別為: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下關風力之大實屬罕見,而背倚羅坪雪山的洱源縣也同樣狂風怒號,春秋冬三季不停歇,百姓深受其苦。于是有人在山上修建了這座制風塔,如今成了一道別致的景觀。

        制風塔,顧名思義,是用來鎮風的,中國古塔的用途多種多樣,用來制風的倒是聞所未聞。制風塔地處洱源縣右所鎮元井村西山之上,高17米,塔身以條石壘砌,漸次收縮直至塔頂。

        洱源縣(舊屬鄧川州,即碑文中的鄧邑,邑是當地人對于地方的稱呼)背倚羅坪雪山,春秋冬三季狂風怒號,攪得百姓不得安寧,于是百姓在西山建了這座制風塔,祈望它能制住這怒號的狂風。站在塔下,山間野風依舊在耳邊呼嘯而過,制風塔竟被吹得搖搖晃晃,卻依舊傲然矗立在山巔。都說大理有四絕“風花雪月”——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下關風期之長、風力之大舉世罕見。洱源也曾狂風大作,制風塔也就應運而生了。

        困擾洱源人的不僅有狂風,還有蝗蟲。洱源縣鳳羽鎮風河村天馬山上有座鎮蝗塔,塔身呈錐形,高10米。洱源縣古代蝗蟲成災,黑壓壓地飛過來,將莊稼啃得一干二凈,村民才在天馬山建了鎮蝗塔。每年農歷八月八日是鎮蝗塔生日,村民在這一天虔誠地捧著鮮花、香火到塔前供奉,祈望塔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時至民國,大理人仍在修建古塔,劍川縣羊岑鄉的鎖江塔便是此時的作品。鎖江塔地處羊岑鄉永定河南岸永定河寬約15米,我和攝影師葛靄在河北岸走了很久,也未尋到橋梁,一打聽,才知道夏天發大水,橋早被沖垮了。

        無奈之下,我們只有趟水過河,冬天的河水冰涼刺骨,鞋很快打濕了,水深之處沒及大腿,連牛仔褲也濕透了。好容易走到對岸,山路早就被密林遮得嚴嚴實實,眼前荊棘密布,雙腳寒冷刺骨,尋找鎖江塔的經歷堪稱艱辛。

        在艱難攀爬了半個小時后,鎖江塔出現在眼前。塔高12米,為八級密檐式石塔,在斑駁的塔身上,我找到一則修塔記,文字已近漫漶:“制逆龍,開風氣,培文脈,閉雪雹,鎖江口,非徒觀壯瞻者。此矣,我邑紳民患蛟洪之作,制逆龍雪雹之損田,由是而修寶塔焉……”,落款在民國戊午秋日(1918年)。俗話說,“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劍川鎖江塔應是一座鎮水塔,中國古代不少寶塔都有鎮水的功能,就連著名的崇圣寺三塔,都是用來鎮治洱海之水的。

        制風鎮蝗也好,鎖江鎮水也罷,歷史上的白族相信萬物有靈,將太陽、月亮、石頭、黃牛、水牛、龍王、壁虎、樹木等作為本主加以供奉;在生產、生活受到威脅時,也祈望通過建造寶塔用來震懾。此外,彌渡縣回龍山塔為鎮瘟疫而修,鶴慶縣文筆塔,也稱母豬龍塔,為鎮母豬龍而建,大理種類繁多的清代古塔,折射的是白族人的心靈史。

        民國21年(1932年),在時任云南省省長龍云的倡議下,大理最后一座古塔——楞嚴塔在賓川雞足山動工。楞嚴塔雖建于民國年間,卻秉承了大理南詔古塔的風度,塔高42米,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楞嚴塔還曾作為航標,如明燈一般指引著駝峰航線上的美國飛虎隊,塔身微弱的光芒最終帶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

        ?楞嚴塔

        圖片來自網絡

        站立在楞嚴塔下仰望塔頂,云彩從天空飛速掠過,楞嚴塔屹立在藍天之間,讓人產生炫目的感慨,并驚嘆中國古建筑竟有如此的魅力。從楞嚴塔遠眺,蒼山洱海盡收眼底,群山疊嶂,蔥蘢欲滴;可以東觀日出,南覓彩云,西攬蒼洱,北望玉龍,讓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難怪徐霞客當年游覽雞足山數日不返,留念其間,驚呼:“東日、西海、南云、北雪,四觀,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天柱峰一頂一萃天下之四觀,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矣”。并留下了“度除夕于萬峰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的記載。

        曾幾何時,大理國有“妙香國”之美譽,佛塔林立,寺廟眾多;如今,蒼山洱海之間那些鮮為人知的古塔,引領我們步入昔日的“妙香國”。大理佛塔傳承一千余年,中國歷史北魏、唐、宋、明四個造塔高峰,這股浪潮都曾影響到大理,而無論造型,還是題材,它們又獨具地方與民族特色,書寫下中國古塔史的獨特篇章。

        本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06月

        撰文/蕭易 攝影/葛藹 等

        責任編輯/劉乾坤 康靜

        圖片編輯/王彤

        地圖編輯/王巖

        微信編輯、排版/初陽

        購買本期雜志

        蒼山中,洱海畔

        這些古塔折射的是白族人的心靈史

        別錯過

        中國國家地理

        微信號:dili360

        Hash:1a672d9d2fd9fb09d976a00d2afaf5057c2761a7

        聲明:此文由 中國國家地理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