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執著30年,做甌海澤雅水碓文化的守護者
用原創視頻記錄澤雅
小時候耳濡目染,與水碓結緣
大家好、我叫周建國、土生土長的澤雅西岸人,小時候,澤雅這邊造紙業很旺,家家戶戶都有制造土紙。所以,從童年開始,體驗過整個衛生紙制作工序。從山上砍竹開始,到最后驗收裝車外運, 72道工序都熟悉。當時,我們山里就是一個大工廠,所有的村民都是工人,老老少少,都努力工作在每一道工序上。
土紙制作的環節中,最大的動力機械就是水碓,它的功能是粉碎竹子,據統計,70-80年代最鼎盛,那時候有270座左右。因為水利不計成本,有水流有落差合適的地點就建造水碓。它制作復雜,成本高,都是以生產小隊為單位集體出工出資建造。
從上山砍樹、搬運、開料、鋸板、鑿孔、安裝,還有砌墻、造房子、修水渠,有很多民間工匠合力,歷經數月才能完成。那個制造場面很大,對小孩來說很有趣。淋心就是輪軸,有5米長,一人合抱的大松樹,從山上弄下來,有多困難。工地上拉鋸開料的有幾班、有叫著號子抬石頭造房子的、有大斧劈木材的、有打孔刨木的,就像現在趕集一樣熱鬧。
小時候,經常在水碓房玩耍,稍大時候在水碓房里干活。也會模仿做水碓模型,用軟木或者玉米桿之類長棍條,中間扎上竹簽,竹簽的兩頭套上短棍,再搭些配件,放在水邊就會轉動。
87年起經銷教玩具,90年試銷水碓模型
我從19歲開始,在外地從事美術廣告工作,兼職做一些教玩具的生意,1990年澤雅景區開發,于是,我設計了一款水碓模型,并在景區試銷,第一代產品也得到當時澤雅政府領導贊賞,還贈給外國華僑作紀念品。由于景區人流有限,手工成本高,都是以代銷為主,效益不好,后來就停止了。
當前,澤雅制定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定位,區鎮兩級對紙山文化非常看好,一些傳統造紙作坊也得到了修繕,澤雅傳統造紙專題展示館建成,西岸一線也修復了五連碓造紙作坊。
澤雅四連碓作坊從當年縣級文保單位,至今已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了。這幾年,我關注有關各地水碓的文章,并對澤雅水碓進行細致研究,整理水碓的宣傳資料--《澤雅水碓源流、功用、結構和現狀》。2019年,又對水碓藝術模型進行多次改進,結合時尚的手創工藝,最終定稿,成功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全國各地水碓博覽
其實全國各地水碓,它們結構風格不同,按動力分類有兩種:上動力的和下動力的。
下動力水碓(以江西婺源水碓為代表):流水從水輪下方經過,沖動水輪。其水輪直徑達5米,寬1.5米,水輪上裝有60個木片。
上動力水碓(以澤雅水碓為代表):引用流水從水輪上方連續沖擊,利用水勢及重力推動水輪。其直徑1.5米,寬1.1米,水輪上裝有40個水斗。
按其功能不同分類。有造紙的,搗年糕的,碾米的,搗瓷石的,做香粉的,還有榨油的。
水碓藝術模型組裝
我的“水碓藝術模型”,為立體DIY益智拼圖工藝品,采用激光技術,優質椴木, 4片木板,零件數120個,一般組裝時間50-60分鐘。
創建水碓手創俱樂部,拓展水碓文化內涵
目前,我的產品已批量生產和銷售,準備成立澤雅水碓模型手創俱樂部,主要在兩個方面的業務拓展:
1、在本地開設水碓系列手工創作教室,適合教育研學和親子活動手工組裝;
本人對景區水碓文化的發展期望
西岸景區最能展示紙山文化的核心區塊,但生產技術落后已經淘汰,當年的紙山風光不再。紙山文化的高大上,基本定格在傳統造紙專題展示館的圖文之中。部分紙山作坊保存較好的,也就四大件,水碓、烘爐、紙槽、腌塘。很多作坊單一、破敗,實際不能見客了。
1、利用橫垟和唐宅現存資源,提升修繕,扶持人員對傳統造紙操作演習,既達到傳統手藝傳承目的,也可滿足旅客觀光攝影要求。
2、挖掘水碓文化,創建水碓博覽園。
我建議,在垟坑至西岸沿溪利用廢舊水碓遺址,修建全國版各種造型水碓,打造水碓博覽園。同時建造修復原始水碓磨坊,新建多種形態的水車,提供給游客觀賞和體驗。
蘭州有個水車博覽園,13座雄壯的水車,矗立在黃河邊上,全國很有名。
我們比蘭州有優勢,有水碓,還可以建造水車。水碓博覽園如果建成,能夠整合西岸景區周邊造紙文化、漂流、民宿、滑草、飲食綜合優勢,開展親子活動,攝影大賽、影視拍攝、度假休養等項目,吸引多層次的旅客和團隊。
不忘初心,做澤雅水碓文化守護者
從澤雅景區開發初期,手工和機械制作粗糙產品,到現在采用激光技術,整整過了30年。
水碓是澤雅紙山文化的重要載體,水碓藝術模型含有澤雅紙山文化元素,具有澤雅紙山文化特色和紀念意義,適合作為澤雅特色旅游紀念品或會務禮品。
文章出品|澤雅老家
編導|楊愛青
請加主編微信號
Hash:f0760b8ef9aa69931874e6a8f98554d0cc1a155c
聲明:此文由 澤雅老家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