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發現良渚”在穗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亮相

        信息時報訊(記者 麥錦婷 通訊員 胡田甜)2022年1月26日,“發現良渚”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展覽展期至2022年5月20日。展覽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辦,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協辦,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1件(套)。

        良渚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300年,以杭州市良渚、瓶窯兩鎮為核心,分布在面積達3.6萬余平方公里的以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廣袤區域。因該文化首先發現于良渚,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將之命名為“良渚文化”。

        “發現良渚”展覽現場。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發現良渚”是南越王博物院繼“發現邢窯”“發現越窯”之后“發現系列”的第三展。此次展覽創新性地使用了“實物+數字”雙展覽結合的形式,單獨設置影像展廳,將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營建向觀眾娓娓道來,同時展線與多媒體深度結合,全程添加視頻二維碼,以豐富的視頻資料搭建虛擬展廳,為觀眾立體還原五千年前水鄉澤國的良渚風采。

        發達的稻作農業、先進的手工業、復雜的社會分工、明顯的階層分化,均表明在5000年前,良渚地區已建立早期國家,進入文明階段。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

        良渚古城三重結構、重要臺地和水系分布。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通訊員 胡田甜 攝

        在良渚社會,玉器用于標識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維系社會政權組織的有序運行。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形制為外方內圓的柱形,上下穿通。玉璧是良渚玉禮器中的大型器物,也是中國古代常用來祭天或陪葬的禮器。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了71件玉璧,造型多樣、紋飾精美,其中出土于墓主棺室棺槨頭箱內的D54玉璧被定為2022年冬奧會獎牌的裝飾紋樣視覺來源。此次展出的琮、璧等良渚玉器與以玉璧為代表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交相輝映,在帶來視覺盛宴的同時,既反映出玉文化的傳承發展,也展現了禮制的起源演變,為觀眾提供不同角度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南越文王墓出土D54玉璧。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通訊員 胡田甜 攝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文化的輻射影響至于嶺南,嶺南地區的多處史前遺址發現了與良渚文化器物相似乃至幾乎一致的文物,其中以石峽遺址最多。“石峽文化”因發現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的石峽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000-5000年,年代與良渚文化相近,石峽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環、玉錐形器、石錛和陶貫耳壺等具有明顯的良渚特征。

        展覽現場。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攝

        Hash:f46a13de01aa49ed4dbd142e47da6ef0d62bf653

        聲明:此文由 信息時報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