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龍南有個龍光圍

        龍南因現存圍屋數量之多

        一直被譽為“世界圍屋之都”

        每年來龍南圍屋采風的團體也不在少數

        10月27日,贛州市作者協會、龍南作家協會

        前往龍光圍進行采風活動

        既是為宣傳龍南的圍屋風光

        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遺址

        龍南美女——黃琳

        也為自己的家鄉寫下一篇美文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龍南有個龍光圍

        文/黃琳

        龍南縣城西行十五公里,四面用麻條石砌就高墻的龍光圍,就那樣無計歲月地、靜靜地守候著我,莫非這竟是前生的約定?

        時過境遷。早年間進入龍光圍的羊腸小道,現已經修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群山成岙,龍光圍如彼傲岸地屹立在連天翠碧之中。相對與龍南縣現存的、各有風格的客家圍屋,龍光圍以其選材獨特、堅固卓然而被邑人親切地叫做“石頭圍”。雖說早已人去圍空,雜草得已恣肆叢生,但那是進得圍后的觀感。從圍外巡視,它依舊硬朗如初,雋美如鮮。

        給人的第一印象,此屋并不怎么在意居住的舒適和進退的寬敞。村子里的長者說,龍光圍更多是仿照后漢三國時的山地城池,著意的是整體建筑無死角的防御功能。我對三國時的建筑知之甚少,卻對動亂的往事屢有所聞,因此也就頗以為然。其次,龍南現存絕大多數圍屋都是單層或雙層的結構,而龍光圍四角炮樓卻比圍墻主體而成四層,四角聳立,蔚為壯觀。外圍,也就是主墻上有巡廊的部分,樓高三層,中間的兩廳和貼廳而建的房舍概為兩層,外高內低,順序分明,叫人不兔有誤入古堡的穿越之感。

        進得大門,兩邊各有兩間帶有防御功能的門房,視角側睨大門,互為交叉,與包鑲著鐵皮的堅固門板形成防御夾角。左側有甬道可直抵炮樓,由于炮樓高阜,其視野因而極其開闊,周遭人物,均可盡收眼底。我好奇地測量了一下,炮樓比圍墻突出1.33米,呈方形,每個炮樓均可監顧四周。與炮樓形成互應,每層的堅固石墻上,均預留有對外的三個瞭望孔,對應不同的三個視角,可以看到圍墻外的各個場面。瓦檐下,各有一個馬條石石井。左、右、后三面,炮樓與炮樓之間砌有規整的堞垛,內墻上還琢有精美的花紋。

        騎馬樓是相通的,這很正常;房舍間居然也有內門間間相通,就透著明顯的不正常。我打量了許久,終是不得要領。悵悵地繞著騎馬樓走了一圈,發現原有主粱上的那些殘存的雕板很是精美,忍不住拿手機抓拍了一些留存,繼而想起那些被人扒拉走了的雕板,不免心痛,也難掩唏噓。圍屋里的門窗都比尋常民居的要小很多,尤其是窗戶,不僅小,還配了對開的窗頁,仿佛是要刻意擋住外人好奇或非分的目光。可以想見,窗門盡閉之后,這些置身高聳外圍之內的房舍,采光極其不好,即便是晴日如耀,也暗如沉夜。

        吊詭的是,每個挨著圍墻的房間,也都留有對外的瞭望孔,可以由內而外把盈畝的人和物看得清清楚楚,擺明了是我想要看到外面的一切,而不讓外面的人窺見屋內分毫的用心。究竟以前屋里存放有什么樣的“寶貝”,不能也不想讓外人輕易地發現?難道真有如傳言所說是“私鹽”?這里,曾經竟是明清兩代私鹽販子屯鹽之所?

        不得而知。

        仔細數了一下,這種留有瞭望孔的房間,居然有230個之多,形狀上大下小,自下往上逐次加大石制窗頁,最下端的是葫蘆孔形。一二三層的是豎寬橫窄的長方形孔,炮樓甬道墻面上的則是正方形大孔。

        那樣枕戈而守的龍光圍,曾經經歷過什么?走過騎馬樓,從右側下順樓梯下到底層,逆時針方向周游院子,樓梯邊就是廚房,左右對應的各有一個寬大的天井,廚房邊就是主臥室和會客廳,窗上花紋比普通房精致,有花紋,地磚上長滿了青苔,房間不算很寬敞,后又從主臥室穿過門對面的夾巷到了主廳,看到有幾根橫梁已被水泥柱粗暴地替換過了,心里對這樣的修繕難免有些失望。

        民間口口相傳,龍光圍是龍南圍屋的肇建之圍,盡管族譜記載的是180多年前由譚德興建造而成,但坊間都說他只是盤下老圍,爾后才在圍里修整出現在規模尤存物什。此圍真正的建造時間,據說要比現有龍南存世最早的“田心圍”還要早很多,乃至于可以追溯至明代正德年間,文治武功如王守仁先生者用兵南被之前。筆者暗生好奇之心:不知道這座占地近十五畝、歷時三十年才建成的石頭圍,那筆可想而知的開銷是從何處、做什么買賣搏來的……

        歲月無情,清代之后,曾經輝煌的龍光圍風光不再,家道日衰,加上圍內并不適合居住,里面的住房陸續都搬了出來。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政迭出,惠民日深,與龍光圍有瓜葛的譚姓后裔,都搬進了齊刷刷的新樓房。而那承載著數十代人創業史的龍光圍,卻倔強地要與這亙古未有的民族復興大時代,一起走向更蕖盛的榮光。

        1

        END

        1

        緊急通知!

        ▍投稿:黃琳

        ▍編輯:小艾

        Hash:e5d378d14ea3e8719a83c44869c0da5a2394cbb5

        聲明:此文由 龍南信息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