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央視實地探秘!儀征地名原來是在這里誕生的!

        近日,央視十套《中國影像方志》攝制組來到儀征,他們在儀征文化學者巫晨帶領下,分別從儀征觀、揚子江、鼓樓天寧寺塔地名說開去,一探這個古老城市的前世今生。

        據了解,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二亭山

        儀征地名誕生的地方

        二亭山,這是儀征地名誕生的地方。

        二亭山位于馬集鎮政府以北2公里,任漢橋水庫以東1公里,距離儀征老北門直線距離為9公里,從馬集鎮區前往任漢橋水庫的102鄉道經過二亭山。二亭山所在的行政村,曾經就叫二亭村,村部就設在山上,2000年并村時,將二亭村撤銷,并入了愛國村。

        二亭山是個橢圓形的孤山,東西368米,南北255米,山體西側是塑化公司,東側是砂石廠,北面是水塘。二亭山是因為山上曾建有兩座亭子而得名的,這兩座亭子,叫青鸞亭、白鶴亭,《道光重修儀征縣志》援引《隆慶儀真縣志》等史料記載:“青鸞、白鶴亭,在西小山。大中祥符間,鑄金像成,有青鸞、白鶴翔舞之異,因建于亭于此。”還援引《嘉慶重修揚州府志》的記載:“鸞鶴亭,大中祥符六年,司天臺言:‘建安西山有旺氣。’即其地鑄圣像。時有青鸞、白鶴、景云,盤繞爐冶之處。詔即其地建儀真觀,立青鸞、白鶴二亭。”

        巫晨說:《隆慶儀真縣志》(申志)還記載:小山在縣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京師建玉清昭應宮,司天言,建安軍西小山有王氣,可以镕鑄圣像,詔丁謂即其地鑄之,有青鸞白鶴景云盤繞爐冶之上,儀成,迎奉赴闕,詔,即其地建天慶儀真觀,賜號:瑞映福地。

        可見儀征之名是從北宋隆慶年間誕生的。

        胥浦河

        伍子胥逃亡渡江之地

        胥浦河至今仍在悠悠流淌,這可是伍子胥當年渡江逃亡的地方。后來,他念念不忘這位有著救命之恩的漁丈人,吃飯之前都要進行祭告。這件事見于《呂氏春秋》異寶篇和《史記.伍子胥列傳》,明《隆慶儀真縣志》也有記載,并有“漁丈人傳”。后來,人們便將伍子胥渡江的地方稱作胥浦。

        胥,即伍子胥;浦,水的意思。唐宋間,又在胥浦建造了清忠英烈廟(又稱伍子祠),廟周圍栽植的樹木成林后,人們稱為伍相林。到了明代,伍子祠中增加了蘆埼漁丈人的畫像,與伍子胥一起接受人們的祭祀。除此,胥浦一帶還一直流傳著浣紗女救伍子胥和伍子胥報答浣紗女的又一動人故事,并被記入儀征地方志。在明《隆慶儀真縣志》“雞留山”一目中是這樣記載的:“雞留山在縣三十五里,舊志云,伍子胥欲報浣紗女而不知其家,乃留雞于山祀之。”后人稱此為雞留山。

        天寧寺塔

        江蘇省境內最高之塔

        天寧寺塔,位于儀征市工農路與前進路交匯處,西北方向與鼓樓隔河相望,西側有儀征文化名人盛成故居,東鄰儀征古代著名文化遺址儀征縣學。天寧寺塔的塔身外部原來為正八面形仿樓閣形狀,每層都有回廊,塔體內部為正方形,層層收縮,交錯上升,原有剎件、腰檐、平座等,可惜已毀,現僅存一磚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現高47.2米,仍為江蘇省境內最高之塔,是來儀征觀光的必到之處。

        唐朝的景龍三年(唐中宗李顯的年號),儀征(當時叫白沙)來了一位泗州僧,他看中了這個地方,修建了七級佛塔,用以鎮水壓邪,并在塔后創建了永和庵。

        據巫晨介紹:這位“泗州僧”的姓名和法號已不可考,但是佛塔是他倡議修建的。為什么選擇在此地建塔?原來,唐代儀征已經是漕運樞紐,南方各省的糧食長江從儀征中轉進運河,由于當時這里還是長江入海的喇叭口,廣陵潮波濤洶涌,船舶運輸風險很大,翻船擱淺事故頻發,泗州僧考察本地山川地勢、風水形勝,認定必須建寶塔鎮水壓邪,保一方平安。于是就在這里建起了七級浮屠,并且在塔后澄江橋附近創建了永和庵。

        現存重建后的天寧寺塔,磚木結構,雖是明代早期建筑,但猶有唐宋建筑遺風。明代修成后歷經戰火,多次維修,光緒三年(1877)由于寺內炊火之災,僅存塔身。

        揚子江

        跟長江邊“揚子縣”有很大關

        眾所周知,“揚子”乃長江之別稱。揚子江和當時揚子縣有著很大的關系。

        隋唐年間,揚州城南20里許,有一個名叫揚子的小鎮。因地臨長江北岸,故又名揚子津。史書記載:“隋開皇十年,楊素率舟師自揚子津入擊朱莫問于京口。”這大概是揚子之名見于史冊的較早資料。

        揚子之名還與江蘇省儀征市有一段關系。原來在唐永淳元年,曾于揚子津附近設“揚子縣”,宋代移至儀征境內,以后又幾經變遷,曾兩度升級為“揚子軍”(駐軍重鎮)。明清廢揚子縣,轄區劃歸儀征。清末宣統皇帝溥儀登基,因儀征的“儀”字犯帝諱,故又恢復原名“揚子縣”。3年之后,先后延續了600多年的揚子縣之名,隨著清朝政府跨臺重新改為儀征縣。

        其時有文人撰上聯征對,出句為:

        揚子云渡揚子江到揚子縣。

        有人應征對以上:

        午橋于端午日登端午門

        揚子云即漢代大文學家揚雄,端午橋即清末兩江總督端方,以人名對人名。

        通訊員 馮靜 揚州發布記者 姜濤

        來源 揚州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審核刪除

        Hash:74d84a850454c6ac64e382e34db2ce43b233ad32

        聲明:此文由 白沙天地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