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致敬不朽軍魂!浙江檢察點亮散落各地的“紅色星辰”

        南昌城頭一聲槍響

        一個年輕的政黨

        組建起一支屬于人民的軍隊

        星星之火 自此燎原

        如今山河無恙

        只因英雄鐵血擔當

        浙江日報》推出整版

        深讀報道

        看檢察公益訴訟

        如何守護“革命紅”

        散落在浙江大地的“紅色星辰”

        如何被重新點亮

        浙江省淳安縣浪川鄉獅古山村紅色展示館

        7月16日,在中共下浙皖特委舊址——淳安縣浪川鄉獅古山村,村民們期待已久的紅色展示館正式開館。注視著展板上的幾張墓碑照,浪川鄉副鄉長張輝駐足良久。“80多年了,我們終于為這些無名英烈‘正名’了。”張輝指著照片告訴記者,墓碑下方長眠的,是128名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戰士。

        多年來,墓碑散落深山間,村民們始終不知道這些無名逝者的真實身份。今年2月至6月,浙江省檢察院聯合杭州軍事檢察院開展“守護紅色軍文化史跡”檢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以法治方式破解紅色資源保護難題,凝聚各方力量深度保護各類紅色資源。淳安紅軍墓的認定,就是其中一例。

        無名烈士的身份是如何被證實的?專項行動破解了哪些難題,又有何成效?怎樣凝聚更多力量去點亮如星辰般散落的紅色資源?

        青山有幸埋忠骨

        為128位無名英烈“正名”

        在淳安縣發現的紅軍墓

        在淳安山野間,散落著幾塊刻有“孤魂碑”字樣的石碑。80多年來,它們的身份成為幾代浪川人心里的未解之謎。淳安是杭州唯一的革命老區縣。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曾在這里點亮革命的火種。“因為這段歷史,一些村民將這些墓碑喚作‘紅兵墳’,猜測里面長眠著紅軍戰士。”張輝告訴記者,鄉里曾將一塊石碑保護起來,并就此修建獅古山紅軍紀念廣場,每年清明都會前去祭掃。但當地一共有幾塊墓碑,無名逝者的身份是否真的是紅軍,都不得而知。

        今年3月,淳安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姜德英等一行的到來,解開了重重謎團。

        “當時我們正在附近的中洲鎮辦理一起紅色資源保護案件,加大排摸范圍后在浪川發現了‘孤魂碑’。”姜德英告訴記者,他們隨即聯合鄉里和村里在深山中進行地毯式搜尋,最終一共發現4塊“孤魂碑”、1塊總碑及相關墓葬。

        浙江省檢察院檢察官勘查現場

        為了確定墓碑及相關墓葬的性質和保護問題,淳安縣檢察院與杭州軍事檢察院組織專家進行現場走訪勘察。結合碑文拓片內容及黨史資料等深入分析論證,經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二級巡視員包曉峰等專家認定,4塊“孤魂碑”所在地均為紅軍墓地

        “根據碑文上記載的時間、背景、埋葬人員等信息與史料,可以認定這里埋葬的是1934年9月24日在送駕嶺(原遂安縣,今屬淳安浪川)之戰中犧牲的128名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戰士。”包曉峰的講述,還原了紅軍戰士們英勇犧牲的場景。

        1934年,為了宣傳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日的主張,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深入浙皖閩贛開展游擊戰爭。這期間,他們先后4次挺進淳安,許多紅軍戰士將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

        同年9月24日,戰士們在送駕嶺與圍追的國民黨陸軍第四十九師和補充第一旅展開阻擊戰,巧妙地與敵周旋,主力部隊安全撤退。因戰斗時間緊張,來不及掩埋犧牲的戰友,紅軍戰士們不得不匆匆踏上前行路。

        “鏖戰一晝夜,受槍彈丸死者以數百計……賴有地方信士仁人及慈善家諸君子,同募集資金將此次被戕骨骼收集而埋之……”在1938年立的總碑上,刻有《瘞陣亡軍士記》。據此記載,陣亡的128名無名英烈由當地鄉紳募資,就地安葬于4處墓穴。

        浙江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賈宇主持聽證會。

        今年6月29日,一場特殊的聽證會在淳安召開。浙江省檢察院會同杭州軍事檢察院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參加聽證,并制定紅軍墓最終保護方案:4處紅軍烈士墓葬按照原址就地分散保護,優化整治周邊環境,方便群眾瞻仰憑吊;總碑遷移至當地紅軍紀念廣場,按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進行保護;由當地政府、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共同解決好遷移、保護所需經費。

        青山有幸埋忠骨,我從小聽浪川紅色故事長大,沒想到無名英烈的身份真的被證實了!”得知好消息后,為紅軍墓的認定與保護工作積極奔走的張輝十分激動。他說,目前浪川鄉正積極配合當地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依法啟動無名烈士紀念設施認定程序,將按照最終方案進一步加大紅軍墓修繕與保護力度。

        一抔熱土一抔魂

        深度保護682處紅色資源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紅色資源豐富,革命精神豐沃。據統計,自專項行動啟動以來,截至6月底,浙江省各地檢察機關聯合地方黨史、方志、退役軍人事務、文物保護等相關部門共摸排出革命舊址、烈士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烈士紀念設施等各類紅色資源5183處。

        浙江省檢察院《“守護紅色軍事文化史跡”檢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工作報告》顯示,近年來,浙江省各地不斷加大對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由于年代久遠難認定等原因,一些未列入等級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力度還有待加強。

        “這也是當前全國紅色資源保護面臨的普遍難題。戰爭年代記錄不完善、資料不詳盡,不少戰士犧牲后沒有留下名字,僅留有無名墓碑,相關部門‘追烈’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浙江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未列入等級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問題,目前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尚無明確規定。

        軍地檢察機關攜手合作,為散落的紅色資源提供了法治護航,浙江省各地紛紛掀起紅色資源守護熱潮。

        前不久,浙江省長興縣泗安鎮長潮岕村的村民們發現,竹林深處的古道邊,樹起一塊刻有“新四軍無名女戰士墓”的嶄新墓碑。這塊墓碑,由長興縣檢察院、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同樹立。

        “今年3月,我們在長潮岕村走訪時,聽村民說村里葬著一名新四軍女戰士,村里的胡阿新父子默默守護了她70多年。”第一次聽說墓碑背后的故事時,長興縣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朱勝平深受觸動。

        1944年冬天,長興衛生院接收了一名新四軍女戰士,當時年少的胡阿新在衛生院負責運輸藥材。后來,這名女戰士因搶救無效去世,胡阿新一家將她葬在長潮岕村,墓地用青石簡單壘砌。女戰士姓甚名誰,胡阿新不知道,但每年清明節他都會去祭掃,直到耄耋之年,才將守墓的“接力棒”交給了兒子胡學健。

        長興縣檢察院與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設立新四軍女戰士墓碑。

        檢察官們與當地相關部門4次上山調查,希望能找到無名女戰士的信息,但遺憾無果。雖然認定烈士工作存在困難,但他們深深為村民擁護新四軍、崇尚英烈的精神所感動,于是與長興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磋商,決定為這位女戰士立碑。為促成紀念設施的規范保護,長興縣檢察院對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與泗安鎮簽訂委托管理協議,細化管理與保護無名新四軍女戰士墓的職責分工。

        浙江省開化縣檢察院推動張春娜烈士認定及故居保護等工作。

        浙江省松陽縣檢察院對紅軍標語進行有效保護,墻體上已裝上有機玻璃保護框。

        衢州開化,當地檢察院正在聯合相關部門,為1934年組建農民游擊隊的隊長張春娜申報烈士,同時進一步修繕、維護英雄的故居和墓地;麗水松陽縣檢察院發現一批紅軍標語墻體因年代久遠導致部分風化、脫落,當即督促相關部門定制有機玻璃保護框,推動全縣12處、24條不可移動紅軍標語被有效保護……

        據統計,通過“守護紅色軍事文化史跡”檢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浙江省各地檢察機關已成功推動682處紅色資源被深度保護。以“檢察藍”守護“革命紅”,已取得明顯成效。

        崇尚英雄護英雄

        法治護航協同共治

        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近年來,隨著檢察公益訴訟的快速發展,全國多地已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烈士紀念設施、紅色文化資源等納入公益訴訟新領域案件范圍。

        2019年8月14日,為營救落水群眾,年僅29歲的浙江省湖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安吉中隊中隊長呂挺壯烈犧牲。張某某卻在本地一個近500人的微信群中發表詆毀呂挺烈士的不當言論,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湖州市檢察院隨即展開調查取證,并向湖州市中級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判令被告張某某通過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專項行動中,安吉縣檢察院檢察官為烈士墓敬獻鮮花。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2018年5月1日施行以來,浙江首例英烈保護領域民事公益訴訟案。據統計,2019年以來,浙江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英烈保護公益訴訟案300余件,在全社會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濃厚氛圍。

        “‘守護紅色軍事文化史跡’檢察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是浙江省在英烈保護及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領域的一次新嘗試。”浙江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具體的紅色資源保護實踐中,需要同時考慮消防、文物、烈士紀念設施、歷史建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因素,以及相對應的消防、文保、退役軍人事務、住建等不同行政職能部門。此外,不少紅色資源零散分布于偏遠山村,增加了監管與保護的難度。

        “宣俠父故居”被列為“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

        在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中,協同共治成為關鍵詞。專項行動中,檢察機關靈活運用訴前磋商、公開聽證、檢察建議、圓桌會議等多種公益保護方式,主動與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作,共同促進英烈及革命文物保護水平的整體提升,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資政育人作用。如諸暨市檢察院經過與職能部門溝通磋商,助力“宣俠父故居”“黃家店新四軍金蕭支隊紀念館”“同山麗塢底革命烈士陵園”成為紹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宣俠父故居”還被列為“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

        檢察機關在凝聚共識的同時,推動各地通過建章立制形成長效保護機制。

        今年5月,在遂昌縣檢察院推動下,遂昌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出臺《遂昌縣文物保護建筑修繕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文物保護建筑的日常保護管理職責歸屬及修繕要求,進一步規范修繕資金使用;溫州鹿城區檢察院聯合當地文旅、退役軍人事務、消防等5部門出臺《關于建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協同保護機制的若干意見(試行)》,共同建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行政執法+屬地管理+公益訴訟”協同治理模式,確定線索通報、調查協作、信息共享、會商聯絡等工作機制。

        有關專家認為,各地的探索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更好地保護紅色資源和傳承紅色基因,建議盡快在全省層面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立法工作,明確保護責任、設立保護專項資金,對損壞紅色物質資源、否定紅色精神資源等行為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保護管理體系。(浙江日報 浙江省檢察院微信公眾號 黃珍珍)

        Hash:71ef9f193d574434d413dc1fa44b5a457176324d

        聲明:此文由 最高人民檢察院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