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農民夜校開課堂啦!
“咱們白天上班干活,晚上有空的時候來夜校上課。聽聽黨史故事、學學實用知識,生活豐富了,眼界也開闊了!”家住寧國市甲路村的陳大姐翻看著今天的課堂講義,笑著說道。
為滿足廣大村民求知識、求技能的需要,甲路鎮依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辦起農民夜校。充分發揮其聯系、服務、教育、凝聚群眾的重要平臺作用,真正將其打造成政策理論宣傳、黨史學習教育、傳播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美麗新甲路注入強大動力。截至11月中旬,該鎮已在甲路村建立農民夜校1所,預計年底前在楓山村建立第二所。
廣邀授課講師,打造理論政策宣講“微課堂”
廣泛邀請鎮村干部、法律顧問、農技專家等參與授課,采用講座、宣講等形式,結合廣大村民的實際需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等方面進行課程安排;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結合村民生產生活實際和農事安排進行動態調整,避免群眾因工作農忙沖突而無法參學的情形;采取“集中+流動”的授課方式,充分整合資源,持續深入推進,不斷提高群眾參學熱情和滿意程度,切實推動農民夜校建設取得實質成效。
創新學習方式,筑牢黨史學習教育的“新陣地”
以夜校黨史專題課堂為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史學習教育,講活黨史故事、創新課堂形式,邀請本地對黨史有研究、有體會的農村老黨員“現身說法”,講述所見所聞所感;通過集中觀看紅色電影、趣味黨史問答等形式,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趣味性,讓更多的群眾愿意學、主動學、充分學;號召村民學員積極分享學習心得、進行思想碰撞,強化學習陣地作用,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全面覆蓋、做出成效,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全鎮范圍內走深走實,打通黨史學習教育“最后一公里”。
聆聽村民心聲,建立為群眾辦實事的“中轉站”
將農民夜校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充分結合,利用農民夜校這一平臺深入群眾,梳理民情民意,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利益問題、關鍵“小事”,實現與群眾“人合、事合、心合”。用心、用情、用力,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在服務村民、服務社會上取得更新、更大實效,不斷提高為民服務水平,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她,光榮上榜!
來源|宣城公安交警在線
責編|瑞德
審核|許俊
Hash:2a2e8dd052179b7ef539d9844b4df0f77df796c6
聲明:此文由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相關推薦
-
甘肅省山丹縣很值得去旅游和避暑
徐海濤我喜歡旅游,很貪玩。成都人說我是“廈門大學畢業的”。此話怎講?真正的老成都人說“廈門”,不是說成“xia門”而是說成“shua門”,“廈”字讀成“耍”字。把“廈“讀成“夏”的,一般來說就不是老成都人。這個可以作為區別你是老成都人還是新成都人的一個標準。因為新成都人說話都是按照普通話的讀音,老成都人才用成都土話的讀音。成都人把貪玩的人,封成是“廈門大學畢業的”,其實是搞笑,或者說是諷刺。還有干
-
豫滬兩地聯辦農民畫展
本報訊(駐河南記者張瑩瑩)8月10日,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省文化館和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共同承辦的豫滬農民畫交流展在鄭州河南省文化館開幕。160幅來自河南省舞陽縣、內黃縣和上海市金山區、松江區的農民畫,生動展示了兩地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新風貌。作為從傳統民間藝術沃土中成長起來的藝術,農民畫蘊涵剪紙、泥塑、年畫等獨有的民間美術樣式和鄉村情調。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多角度、全方位記錄農民的生活、農村
-
描繪青藏高原風情的青海湟中農民畫
湟中縣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中游,隸屬省會西寧。總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48萬。境內有新石器時期的“卡約文化”遺址和馳名中外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誕生地——塔爾寺等名勝古跡。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湟中文化。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傳承也為湟中民間繪畫藝術的滋長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空間。湟中民間繪畫發展歷史較為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眾多民間藝人活躍于河湟谷地。經漫
-
灤平縣農民挖出壇子,壇內裝有“怪”器,專家說:它是什么東西呢
在河北灤平縣博物館,收藏了一件令人琢磨不透的“怪器”,雖然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家一級文物,并且它的發現也頗為意外。它是一件怎樣的文物,又是如何意外被發現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6年11月,灤平縣的一戶邊姓村民,正在院子里挖菜窖,準備存放過冬的蔬菜,
-
第五章——食用菌園區香菇助增收 農民綻開顏
(最近有什么喜歡的歌嗎?小編請大家聽聽野孩子的《黃河謠》。我們都是黃河孕育出的子孫,我們的產業也是在黃河支流旁蓬勃發展,這是我們用心盡力向母親河交出的答卷。)小小食用菌富民大產業食用菌產業扶貧示范園屬東西部扶貧協作共建項目,園區功能定位為“以香菇、木耳為主,多菌種試驗示范,抓兩端帶中間,抓園區帶基地,實現年生產菌棒500萬棒,帶動100個村種植食用菌1000畝,1000戶農戶戶均增收1萬
-
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舉辦第七屆農民文化節
9月25日,二十家子滿族鎮南山村一派歡樂,人們載歌載舞,共同歡慶第七屆農民文化節暨首屆南山村頒金節,旨在進一步傳承民族文化、提振民族自信,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號召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同心筑夢,共同譜寫公主嶺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農歷十月十三日,是滿族“頒金節”。“頒金節”是滿族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是滿族的誕生紀念日、命名紀念日,是全族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滿族同胞都以各種方式
-
商丘農民劉光亮登上“中國好人榜”?,來看看他的“凡人壯舉”
好消息,好消息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020年2月至7月“中國好人榜”我市助人為樂好人劉光亮榜上有名·好人故事·劉光亮,1980年12月生,河南省睢縣孫聚寨鄉劉堯村村民。劉光亮生活在豫東地區一個普通的小村莊里。小時候,他家里很窮,有時吃飯都很困難。劉光亮說:“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一定要對得起黨和國家”。劉光亮是一個農民,在農閑時他外出務工,主要從事建筑
-
河南農民發現一神秘小屋,考古隊欣喜若狂:附近地下埋著6位皇帝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漢朝。西漢帝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西漢共有11個皇帝,除漢文帝劉恒和漢宣帝劉詢杜陵分別葬于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塬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9位都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而東漢的皇陵卻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高龍、寇店鄉一帶。東漢共有12位帝王,5位皇帝葬于漢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稱為“
-
關帝廟鎮:萬畝西瓜成為農民增收支柱產業
連日來,碭山縣關帝廟鎮邵樓、闞寨、黃屯等村的廣大瓜農,不誤農時,全力加強西瓜的田間管理,力爭西瓜種植成為眾多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關帝廟鎮是碭山西瓜主產區之一。今年春季,鎮黨委政府結合扶貧攻堅,積極動員農民因地制宜抓好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瓜農們巧打時間差,搶先機占領市場,著力實施“白色種植”工程,在闞寨、邵樓、黃屯等西瓜集中產區,小弓棚緊挨大弓棚,該鎮已落實種植西瓜面積11000多畝。為
-
農民挖出一座古墓,國寶當廢鐵賣掉
1990年4月上旬,湖北省鄖陽地區博物館的專家們在隊長胡文魁的帶領下一大早就齊集出發,乘船沿著漢水兩岸進行化石點調查采集工作。漢江“老人家,來抽支煙歇會兒!”一天中午,當專家們乘船繼續北上調查時,胡文魁覺得水路漫長無聊,于是遞給老船工一支煙與他閑聊了起來。從年輕時候起,老船工就在這條河上跑船,至今已有數十年光陰。老船工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般地說起了漢水的種種傳說。在閑聊之中,老船工為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