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淄博寨里大張遺址,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年代可追溯到北魏

        文圖 若愚

        寨里大張遺址于山淄川區寨里鎮寨里村和大張村之間的高地上,是全國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產地。窯址長寬均為480米左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于1957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窯址表面是農田耕土,耕土層之下是40至100厘米厚的瓷片堆積層。1973年又進一步發現窯爐遺址,還有暴露在斷崖處的大量瓷片。

        出土器類簡單,多數是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盤等,均為不純正的青釉,造型厚重,制作工藝原始,窯具多用三角支釘,具有早期燒制工藝特點。碗的造型深腹、直口,與南方青瓷略同,外腹下部無釉,有些碗壁上飾有蓮瓣劃紋,粗壯質樸。罐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無釉。高足盤呈豆形,下部無釉。寨里窯青瓷一般胎骨較薄,帶灰白色,火候高,沒有黑斑現象。釉面厚薄不一,釉色深淺不一,還原氣氛控制比較差。窯址中還發現許多深淺不同的黃色鉛釉陶片,為我國北朝鉛釉陶器產地的認定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左證。從造型、釉色和燒制工藝來看,寨里大張窯址年代上限可達北朝(公元420~589年),下限延續到隋唐時期。

        經歷年整平土地和局部發掘,先后出土大量瓷片,均為青釉。器類簡單,多為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盤等。碗深腹,直口,外腹下部無釉,有些碗壁上飾蓮瓣紋。罐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無釉。高足盤呈豆形,下部無釉。這些器物一般造型厚重,制作工藝原始,釉色亦不純正,窯具多用三足支釘,具有早期燒制的特點,該窯址燒造年代為北齊至唐代,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的北方青瓷產地。

        由于年深月久,風剝雨蝕,后遇“文革”,整修“大寨田”,過去數年間,在平整土地中,多有窯址發現,出土過大量瓷片和器物。出土遺物均施不純正的青釉,造型厚重,制作原始,窯具多用三角支釘,器類簡單,多為生活用具。具有早期燒瓷工藝的特點。該窯址的燒造年代上限可上溯到北魏至北齊,下限可延續到唐代。宋以后有小規模窯爐燒造。

        寨里窯址,胎骨一般較薄,帶灰白色,火侯較高,釉色深淺不一,沒有黑斑現象。早期釉層很薄,釉面燒成斑駁不勻,晚期改進施釉工序,采用二次上釉,使釉層加厚,明亮潤澤。器型以碗、盤、缸為常見。

        碗的造型:深腹(曲腹)、直口、平足微凹,施青釉,釉色斑駁,外腹下部無釉,灰胎。有些碗壁上飾蓮瓣劃紋,粗壯質撲,頗具北方風格。盤的底部,有些劃同心圓紋或蓮瓣紋。

        缸多有四系或作弧形或橋形。還有高足盤、玉壺春瓶,帶子口的青瓷盒,這類器物均施滿釉,坯胎由輪轉成型,修整不甚細微,底足多挖成凹型,帶有早期瓷器的特征。

        特別是1982年,在淄川龍泉鎮和莊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寨里窯址產)被視為我國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

        Hash:a5f8c2776ee65fc12c34afa41282444eee33df76

        聲明:此文由 撈史倌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