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東北“華西村”陳家店
記者觀察
王彩娜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網紅”——陳家店村,用12年的時間蹚出了一條就近城鎮化的新路子。
2005年,陳家店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外債高達100多萬元,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和上訪村。
而后的12年里,陳家店村改頭換面,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科技示范村”“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等近百項榮譽稱號,更有東北“華西村”之美譽。
改變,源于2009年,陳家店村大膽創新,改變傳統農業產業結構,采取“黨委+公司+合作社”的“1+2”新模式,建立了農安縣第一家以農業類型注冊的集團公司——吉林省眾一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一集團”),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陳家店村黨委副書記付升學告訴記者,眾一集團下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和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了農產品—農產品加工—畜禽養殖—農產品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純利潤可達到七八百萬元。
合作社的成立,催生了土地流轉。
付升學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自陳家店村實施土地流轉辦法以來,已流轉托管土地600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80%。這些土地全部由農機合作社經營,主要種植玉米,流轉的土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土地流轉為村民收入帶來了“三重保險”:一是農民把土地出租給合作社經營,合作社讓利于民,每公頃租金至少1萬元,最高年份達到1.5萬元,比農民自己耕種收入還要高,通過土地流轉農民有了保底收入。
二是農民脫離土地后,就近就便到鎮內企業、村內合作社打工,眾一集團4家企業每年吸納400多名本村勞動力就業,與長春市輕工業商會共同建設的“隆開工業園”,承接了部分退城進郊的中小企業入駐,村民在園區打工年均增收3萬元。
三是農民入股合作社每年還可得到盈余分配。既實現了土地的規模經營,又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到2009年,陳家店啟動了農民“安居工程”,村里集中建設新社區,全體村民用置換的方式集體上樓,入住后免交10年的取暖費、物業費、保險費。
走進陳家店村嘉和社區,記者看到,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整潔的道路兩旁樹木成行,廣場上點綴著些許景觀小品……這里與城市里的社區幾乎沒有什么不同。
自2011年起,陳家店村通過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逐漸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目前,已有80%的村民集中入住嘉和社區。
據介紹,嘉和社區總投資2.7億元,共建居民樓23棟,總建筑面積14.95萬平方米,辦公面積1600平方米。社區內設遠程教育基地、農家書屋、衛生室、食堂、道德講堂、會議室以及便民服務大廳等,這里已經成為陳家店村主要的辦公議事中心和村民集體活動中心。
此外,還建有占地面積9公頃的幸福公園一座,硬化面積12000平方米,種植草坪36000平方米,公園內種植景觀樹1700棵,各類花卉23000多株,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投資50萬元建設的村級衛生室,各項基本檢查設備俱全,便民餐廳向本村村民開放,60歲以上老人用餐實行成本核算。
老有所養、學有所獎、病有所醫的基本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在陳家店村已然建立。付升學告訴記者,目前,在村中,59歲以上的村民都享受全額補貼合作醫療款,為村民的子女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身體不適可以就近去村里的衛生所就診。陳家店村正在建設一座集老人居住、休閑、療養、娛樂于一體的村級養老中心。
談及未來,付升學說,還要繼續在改革的道路上走下去,為村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Hash:1156de61f661ba0a826aebe0bd85ee7f3f66ff1d
聲明:此文由 中國經濟時報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