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我們的文物會說話|帶您游長武博物館

        疫情防控期間,在家也能逛博物館!

        從今天起,長武縣博物館將推出《我們的文物會說話》欄目,讓文物走出庫房,為我們講述長武的光輝歷史,講述長武的精彩故事,以此引導全縣人民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熱愛這片土地,建設大美長武。

        我們長武是人類生命的起源地之一,1972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員,在縣城東北側的堯頭溝、鴉兒溝地段,觀測第四紀更新世晚期地層剖面時,從中下層的灰色砂質土和沙礫中發現了許多石器和鼠屬、野馬、斑鹿等哺乳動物化石,更為重要的是考古工作者檢選到一枚更新世晚期智人的牙化石,提出了“長武智人”的概念,表明了早在2-8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期長武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

        進入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曙光在這片神奇的大地上普照,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如雨后春筍般地茁壯成長,遍布涇、黑二河兩岸。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都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用途,以及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向人們揭示著文明演進的歷程。

        1959年至1961年11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涇水工作隊有關專業人員和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有關專家學者,曾先后兩次在下孟村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考察,共發現仰韶文化類型的氏族村落遺址2處,其中有方型圓角半地穴式居室7處,窯穴灰坑107個,陶窯5座,甕棺葬8座。同時出土遠古先民的各類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生活工具80余件。考古研究證明,母系氏族社會部落的遠古先民,在長武境內的涇河流域的活動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對研究新石器時期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的村落(部落)布局、經濟形態、生產生活習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下孟村遺址分布面積大,時代跨度長,內涵豐富,為研究新石器時期到商周文化在關中北部涇水流域的聚落遺存、區域類型、文化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孟村遺址所發現的地層關系被稱為考古界的重大發現,解決了考古學多年討論的課題,因而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2003年,下孟村遺址被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尖底瓶

        亭口鎮上孟村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高33厘米,口徑8厘米,重1.33千克。斂口,鼓腹,束頸,腹有兩耳,飾網狀繩紋。現藏于長武縣博物館。

        人首壺

        亭口鎮支村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通高16.3厘米,口徑2厘米,用細泥紅陶制成。兩頭小中間大,腹下部向內曲收,平圓底。壺器口做成圓錐人頭形象。人頭的形象塑造比較細致生動,尤其是頭皮堆刻十分細膩。前額平高,鼻、眼和口都雕空成洞孔,因而顯得目光深邃,呈現出勇敢而堅毅的神情。頭頂有一圓孔,當有一定的實用意義。這件陶壺器的人頭形象運用了不同雕塑手法,嘴、眼都是雕刻而成的,而鼻子、頭額、臉部、耳朵及頭發都是堆塑成的。臉部五官位置安排得均勻恰當,能夠大致地表現出頭像體、面的區分和轉折關系。因此頭像的造型從正面和側面等不同的角度看,都給人以比較舒服的感覺,堪稱長武縣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杰出古代雕塑藝術品。現藏于長武縣博物館。

        3000多前,周祖公劉帶領部族遷居到此,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光輝歷史。同時,他們也用詩歌、用禮法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與文化精神。

        碾子坡先周文化遺址

        長武的碾子坡先周文化遺址是我國迄今發掘規模最大、收獲最為豐富的一個先周文化遺址,它的發現和發掘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在考古學和歷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學術價值。發掘提供的研究成果把先周文化和先周信息及商周關系史的年代提早了1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南邠州·碾子坡》一書,進一步確認了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所記述的“公劉居豳,復興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教民稼穡”,到古公亶父遷岐之前計十一代居豳,奠定了先周農耕文化基礎的歷史事實和“周道之興自此始”的結論。足以證明長武是周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13年碾子坡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陶器是歷史事件以及歷史階段的典型標志,它從新石器時代產生,發展至春秋秦漢,乃至魏晉、唐朝時期仍興盛不衰。這些出土的陶器讓我們領略到古時長武絢麗的文化面貌、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先祖們的聰明才智。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鶉觚大地上幾千來的往事。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幾件漢代和唐代的陶器。

        陶 倉

        漢代文物。雙層屋頂,有格棱,圓腹有窗,平底,高29厘米,底徑13.5厘米。現藏于長武縣博物館。

        陶 井

        漢代文物。直壁,平底,有鋬。高16.3厘米,口徑10厘米。現藏于長武縣博物館。

        陶 龜

        漢代文物。龜形,行走姿態。背部用菱形直線刻畫逼真,組合準確,表現了龜背線流紋飾。長13.5厘米,寬9.5厘米,足殘。1987年修筑長棗公路時出土。現藏于長武縣博物館。

        塔式罐

        唐代文物。平緣小口,束頸溜肩,小平底,塔剎蓋,肩部浮雕四個虎頭式圖案,層次分明。高35.5厘米,口徑9厘米。1989年出土于司家河村柳樹溝。現藏于長武縣博物館。

        各位游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下一期,我們將展示另一批珍貴文物,和各位一起欣賞國寶風彩神韻,品味長武文化魅力!

        來源:長武縣博物館

        編輯:李陽妍

        Hash:69e987c1959849298ee8af7c9c70dbc83c44e117

        聲明:此文由 發現長武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