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鄉間的三座關帝廟
關帝信仰是閩南民間傳統信仰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石獅供奉關帝或建有關帝廟的村居多達幾十個,恰逢農歷五月十三是關帝誕辰日,這時石獅鄉間各關帝廟均會籌備傳統的廟會活動慶賀關帝誕辰。
熱鬧的廟會襯托出廟宇的莊嚴,殊不知這些關帝廟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最妙的是每座關帝廟還有一個獨特的名字,而這些名字恰好是關帝精神的最佳詮釋。
蚶江忠仁廟
忠仁廟位于蚶江古渡南側,建于宋代,原名“相公宮”,雅稱“厚安古地”。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盟請山西關圣帝君與張許二將軍共鎮,改名“忠仁廟”,系山西解州祖廟之分靈,傳衍臺島與海外。
“來自各地絡繹不絕的徙臺經商者,都紛紛虔誠朝拜忠仁廟關帝爺,然后從蚶江古渡口乘舟往臺。”蚶江村民林建國說,當時的關帝廟香火鼎盛,不論是本地村民還是臺灣的客商都會到這里拜拜。尤其是臺灣總督馬齊勝到蚶江忠仁廟進香時,還撰贈一副黑底金字的豎匾:“一點孤忠維漢祚,兩人同志守睢陽”。
“這副對聯也是有故事的。”據傳,臺灣總督馬齊勝來蚶江忠仁廟行香時,偶見廟中一盆蘭花,十分喜愛,意欲帶回臺灣,乃與廟住持相商。住持不敢作主,請馬齊勝當面向關夫子求簽。馬齊勝求了一支二十八簽,簽詩曰:“世間萬物各有主,一絲一毫君莫取。榮華富貴自天生,亦須步步留規矩。”馬齊勝只好作罷。回臺后,馬齊勝派人送來了這副對聯獻給忠仁廟,贊頌關帝爺的大公無私,并表明自己效仿關帝爺的決心。后來,忠仁廟多次被毀,1993年,海內外鄉親捐資全面翻新重建忠仁廟,使之成為海峽兩岸一道跨地域的亮麗宗教旅游風景線。
大侖德義廟
在大侖有座不大的廟宇,叫“德義廟”,這里可謂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每次記者經過,都能看見不少居民在這里或泡茶,或聊天,或祭拜,好像把這里當作村中的地標。
德義廟里供奉的是關羽的神像,自公元1545年(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永寧衛城外高時遷移到此已經有469年了。此后四百多年里一直香火鼎盛,英靈顯赫。德義廟管委會的一名成員告訴記者:“千百年來,關羽作為忠義化身、道德榜樣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敬仰,在閩南地區,關羽被人們尊稱為‘關帝爺’。他的‘忠義仁勇’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正是關羽的這種精神,該廟取名為‘德義廟’。”
而由于關帝爺在村民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德義廟也漸漸成為了附近村民的“精神家園”。“德義廟”管委會也積極響應村民信眾的意愿和善心,樹德路修建、侖峰文藝園建設、霞露潭修建等都少不了“德義廟”管委會的主持并出資。值得一提的是,在閩南地區,關帝爺不但是“武圣”,還是“武財神”。
外高英濟廟
在永寧鎮外高村又名霽江,村里有座關帝廟,建于明初,是由當時居住于村中的張氏家族所創建,而后由靖海侯施瑯將軍請旨擴建。
“當年,鄭成功海上起兵抗清,清政府為切斷東南沿海民眾同鄭成功的聯系,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并禁止舟船出海,同時在霽江口岸建東西兩寨,架設炮臺,名曰寨仔。”這是記者在博物館文獻資料中看到的一段文字,而清政府此舉不僅給鄭成功造成很大困難,也給包括外高人在內的沿海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直到康熙二十年,清政府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強操練水師,伺機進攻臺灣。康熙二十二年,施瑯率軍渡海東征,攻克澎湖,招降臺灣鄭成功之孫,因功加授靖海將軍,封為靖海侯。同時,清政府也宣布取消海禁,允許沿海人民按有關規定申請出海貿易,因而“瀕海數千里,桑麻披野、煙火相接。”為進一步加強臺灣與大陸的聯系,鞏固海防,施瑯將軍多次巡視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各地,某天到達霽江村,觀此地之靈秀山川,江流浩瀚,廟貌莊嚴,蒼林綠水,誠為佛地幽靜之所,乃請旨擴建關圣帝君祠,名曰英濟廟。(記者 占婷)
(責任編輯:何一波)
分享到:
Hash:6a2aca1b7806d6d7e8596bb23c91e98fb07c9c1e
聲明:此文由 中國石獅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