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賓館大堂:短命王朝后晉留下經幢,高浮雕、淺浮雕、圓浮雕相結合

        幢chuang,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

        由于佛教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

        常見的經幢上刻的經文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最多,其次為《白傘蓋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吉祥大興一切順陀羅尼》、《金剛經》、《般若心經》、《彌勒上生經》、《父母恩重經》等,也有個別刻有《道德經》的道教經幢(河北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有老子道德經幢)。

        作為中國古代宗教石刻之一的經幢,出現于唐代初期,盛行于唐宋時期,元、明、清仍然流行。

        中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一般有圓柱形或四角、六角、八角形,以八角形為最多,有二層、三層、四層、六層之分。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位于河南新鄉衛輝市老城區衛輝賓館院內的陀羅尼經幢。

        該幢原立于室外,后來衛輝賓館在其原處建造大廳,使其置于大廳之內,方才避免了日曬風吹帶來的損傷。

        衛輝賓館(原汲縣寧境寺內)原大堂內的這座陀羅尼經幢,為五代后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創建寧境院時所鐫造。

        整座建筑高6.50米,全部用青石雕造,造型挺拔俊秀,由幢座,幢身及幢頂三部分呵成,每層面積由下向上逐層遞減。

        后晉為一僅十年的短命王朝,其石刻藝術品存世極少,故此幢十分珍貴。

        衛輝陀羅尼經幢,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幢的基座分為二層,底層是直徑為1.50米的須彌座,總高為1.80米。

        幢身系上細下粗的八棱柱體,高1.70米,上部每面闊0.20米,直徑0.46米,下部每面闊0.22米,直徑0.52米。

        它的八面皆刻有陀羅尼經文。在幢身的正面(南面)首行楷書陰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九個大字。從第二行開始刻經序,每面刻九行,足行一百一十五字,最后一面尾行刻“□晉開運二年歲在□已二月二十九日丙□”,從而證實了該經幢的建造時間為后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

        底層須彌座的下枋為方形,下梟雕有十六瓣覆蓮裝飾。

        中間束腰部分為八角形柱體,上枋雕成十五瓣蓮花形狀。

        上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也為八角形柱體,與底層中間束腰部分一樣,八個角上各雕有壺門一個,內有雕像一尊,似為使樂人。再上枋為八角形,上雕覆蓮。

        幢頂部可分為七層,總高3.88米。

        第一層,接幢身之上,可分兩面部分。下部為圓柱狀,環刻淺浮雕圖案。上部為一八角形寶蓋。

        第二層為一圓柱體。繞柱雕有五條盤龍,南面正中開一尖拱形小龕,龕內所雕坐佛造像,已不存在。

        第三層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八角形體,底部有八個斜面,上雕八個飛人正凌空飛舞,衣帶飄揚。上部分圓形,繞四周雕刻有四組建筑,四組建筑之間用以回廊聯結。

        第四層可分三部分。下部為一圓形仰蓮小座、中部分方形柱體,四面均有雕像一鋪。上面為圓形仰蓮狀小蓋。

        第五層有三部分組成。下部分圓柱體,繞圓柱淺浮雕有六組獅首銜環,之間有纓絡聯結。中部為八角形柱體,每隔一面刻有長方形淺龕,龕內各雕有一力士像,在素面上刻有楷書文字,但多已漫漶,中部為一八角形屋頂狀寶蓋,在八棱體的截面上刻有“回”形圖案,頂部每面雕有瓦垅七行,檐下刻有角梁,飛檐,刻工精細,比例協調。

        第六層也有三部分組成。下部為雕刻的多層仰蓮圖案,中部為一風化的柱體,上部為圓形寶蓋,在寶蓋的邊緣鑿有八個圓形小瓦,似是掛風鐸而致。繞圓雕有帷幔形狀淺浮雕。

        第七層為一完整的葫蘆形寶珠。

        作為經幢建造的起始,是自唐代以后建造之風才開始盛行。有為功德鐫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忥僧德的墓幢,而五代之后晉國祚非常短促,與歷代相比,只能稱得上是曇花一現,因此所留遺物少之甚少。

        衛輝之陀羅尼經幢,承唐代經幢之衣缽,啟宋代經幢之先風。整個經幢布局嚴謹,人物造像逼真,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的佛教文化。它巧妙地使用高浮雕,淺浮雕、圓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完整地體現了當時的雕造技術,堪稱極佳的石刻藝術品,而它作為一個時期——五代之后晉遺物的完整保存,就顯得更為彌足珍貴。

        【鏈接】

        目前,存世最早的經幢為唐永昌元年(689)的陜西富平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著名的經幢還有五代后周顯德五年(958)立的江蘇蘇州云巖寺經幢、北宋寶元元年(1038)立的河北趙縣陀羅尼經幢、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五臺山佛光寺經幢、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無錫惠山唐宋陀羅尼經幢、唐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的杭州鳳凰山梵天寺經幢、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四年(公元844年)和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的三座浙江海寧安國寺經幢、唐咸通四年(863)的福建漳州經幢(俗稱咸通碑。原在漳州開元寺,清同治間毀于兵,孝廉林廣邁移置其家補好,民國初移入中山公園)、大理國時期(公元938年至1254年)的云南大理國經幢、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的河北邢臺威縣陀羅尼經幢和唐開元十五年(727年)的石家莊井陘礦區橫澗鄉天護村的陀羅尼經幢等。

        Hash:cb5e7025d882c2843f2fd6c65b5fdaff355d0e59

        聲明:此文由 瑞視覺V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