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 啟迪后人——記兩個革命紀念館之間一次友好交流
黃河新聞網呂梁訊:(郭晉)12月24日,凌晨6點多鐘,寒意深沉,絕大多數人還在沉睡時,年近花甲的交城縣呂梁抗戰老兵紀念館館長閆京生已經開始收拾行囊。
像這樣的出發,已經成為閆京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從2018年8月開始,閆老的足跡已經走遍了北京市、石家莊、太原市、呂梁市、介休市、汾陽市、古交市、榆次市、交城縣、清徐縣、婁煩縣、文水縣、祁縣、太谷縣、平遙縣、臨縣、興縣、嵐縣、方山縣,行程已達萬余里。
行走其間,閆老代表呂梁抗戰老兵紀念館,對各地紅色革命文化遺址、文化館,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互贈資料、互建信息平臺等多種形式,共建交流平臺,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弘揚老區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感動了無數人。
是一種怎樣的力量支撐他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我的父母一生獻給革命,晚年用他們全部的積蓄修建起呂梁抗戰老兵紀念館,就是要讓下一代永遠不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追尋父母的足跡,收集抗戰史料,弘揚紅色精神,就是對我父母最好的告慰!”閆老飽含深情地說。
“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隰縣晉西革命紀念館”閆京生說。
晉西革命紀念館位于臨汾市隰縣縣城西南1.8公里處的車家坡村龍鳳山腰,紀念館總建筑面積342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3252平方米,陳展面積2780平方米;設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3個展廳,包括黨的早期活動,即創建革命武裝、紅軍東征、晉西會議、午城戰役、根據地建設、晉西事變、東川戰役、全區解放、踴躍支前、偉大勝利等單元內容。2009年12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年的12月26日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誕辰126周年紀念日。選擇到晉西革命紀念館,可以近距離感受偉人革命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閆京生告訴筆者。
據了解,1936年的紅軍東征是我黨震驚一時,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民族抗戰的出發點放在晉西北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總政治委員會毛澤東,親率紅軍總部在以隰縣為中心的晉西地區轉戰72天,在隰縣廣褒的土地上浴血奮戰,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冬意雖寒紅心暖、革命傳統代代傳。走在父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我的心情無比激動。”閆老感嘆道。
“歡迎來到晉西革命紀念館!”館長成赟緊緊握著閆老的雙手,“革命紀念館之間就要加強交流,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實歷史資料,同時還能打破地域局限,增強紅色歷史文化研究的全局性,關聯性,還原真實的歷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事情。”
緊接著,成赟館長親自當起了講解員,他說:“在晉西這塊熱土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這里有6000余件文物和圖片,生動再現了晉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建革命武裝,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實現晉西和全國解放做出的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充分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風范。”
參觀結束,雙方負責人還互贈革命資料和革命歷史文物、建立信息平臺等方式進行座談和交流活動,館長成赟感慨地說:“這次活動是呂梁老區人民和太行老區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驗證,是新時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體現,能讓全國人民親眼目睹當年抗戰時期用過的革命歷史文物,是我們應盡的一份責任,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相信這些革命文物一定能夠發揮它的正能量作用,堅定全國人民振興中華民族的強國信念和精神支柱。”
“非常感謝晉西革命紀念館捐贈的20多件珍貴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它既填補豐富了我們紀念館文物缺乏的空白,又充實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對我們今后開展愛國教育活動有著深遠的意義。”閆老激動地說,通過這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當年太行軍民和呂梁軍民共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同心和敵人開展斗爭的堅定信心。千萬個革命先烈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興旺付出了巨大的流血和犧牲,這就是民族魂、黨魂的真實體現。我們一定要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太行精神和呂梁精神,讓我們的后代永遠不忘國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期間,雙方還就今后的革命紀念館建設、紅色文化旅游等達成互相支持、互相交流、互助發展的行動意向。雙方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支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行動,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建設好革命文化館、文化遺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譜寫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新時代篇章而努力奮斗!
Hash:5e2de8c0c4c3c8adc8b289ae926c4f529887dea8
聲明:此文由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