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湖南有個譚國斌:被藝術改造的人生

        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在這里呆上一個下午,你身上每一個沉睡的藝術細胞都會蘇醒)

        長沙往北,湘江之畔。青山碧水之間,有一名館,館主為一“異士”。

        他以一民間文化人之力,籌辦當代藝術博物院,10多年來一直免費開放。

        他發起“藝術長沙”,深刻改變湖南藝術生態,成為中國當地藝術的一座文化新標。

        他是譚國斌,湖南當代文化領域里一個新標桿。

        在他身上,有太多“謎”。6月14日,新湖南客戶端記者與他面對面。

        譚國斌是誰?

        一個被藝術改造的人生

        (對話譚國斌。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攝)

        T恤,臉上總有溫和的笑。

        6月14日,湘江往北,綠茵如洗。走進位于湘江壹號的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何紹基的書法、方力鈞的畫下,館主緩步而來。

        初見之下,只是一溫文爾雅的中年男子。

        然一談及當代藝術,他眼中流露出來的文化熱情,激活每一處空氣里的藝術精靈

        這個從長沙彭家井小巷里走出的一枚草根,從集郵、到收古玩字畫買入賣出,最終被藝術改造的人生,一路折射的是當代中國的藝術,也是時代之變。

        14年前,他因收藏油畫與湖南本土藝術家李路明、“中國當代藝術第一人”方力鈞交集時,還是操一口長沙話、把檳榔一粒粒往口中扔的樣子。

        通過這條微小的門縫,譚國斌與藝術家及其作品產生強烈共鳴,深度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及推廣。

        “我和這些藝術家都是同齡人,大時代下共同的經歷,我更深刻理解背后的文化符號。”

        2006年,當譚國斌收藏油畫劇增,他順理成章地在長沙最繁華的解放西路創辦“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繼而發起“藝術長沙”。8年后,他沿湘江北上,開創現在的新館。

        抽了一輩子的煙戒了,檳榔不嚼了。有客人來,一壺茶,只醉心這片“藝術王國”。

        他在做什么?

        —— 打造“文化圣地”

        (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品《黃河頌》)

        “一座偉大的藝術博物館,是憑借著收藏卓越的私人藏品建造的。”美國最著名的大學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館長西摩爾的話,在譚國斌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證。

        陳列面積超過6000平米,擁有藏品 1136 件,涵蓋湖湘現當代名家書畫、中國當代藝術等多個門類,構成“湘江北上——譚國斌與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等基本陳列。在這里帶上一個下午,身上沉睡的藝術細胞都會蘇醒。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歐洲先鋒——恩特林頓美術館 20 世紀藏品鑒賞”……不得不說,作為一家民營藝術博物館有這樣的品質和規模,這在中國并不多見。

        在省博物館改擴建期間,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與省博物館進行資源共享,探索共建模式,“全國少有。” 湖南省博物館原黨委副書記游振群說。受譚國斌感召,她在退休后加入到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

        (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里的圖書室)

        公益性、巨量藏品、高品質展覽,圖書室里兩萬余冊藝術藏書,定期的學術、公共教育活動,這里不僅是研究湖湘藝術品的“文化圣地”,也是公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空間”。

        每年成本一千萬,如何生存?

        “以館養館,一分錢掰成三分花”

        (“歐洲先鋒——恩特林頓美術館 20 世紀藏品鑒賞展現場)

        “你可能不知道,光員工工資、水電費等加起來一年要一千多萬元,還不包括展覽的費用。”

        譚國斌說,這些費用80%由他自己負擔,只有20%來自政府資助與社會籌集。

        巨大的成本之下,譚國斌又如何探索博物館的公益之路?

        “以館養館。”譚國斌說,他將另外經營的瀟湘畫廊和興蘭堂盈利的錢,拿出來資助博物館的公益事業。“一分錢掰成三分花,有時不得不通過‘賣藏品’。”

        “不是建了房子就是美術館、博物館。藏品是它的靈魂與精髓,運維成本、人才壓力是面對的現實,否則只有空殼子。”在湖南近年新建私人美術館熱潮中,譚國斌有著自己的冷思考。置身當下藝術館、博物館快速發展中,他在民營博物館運維上的現行探索尤顯重要。

        對于以后,他希望能借鑒國外民辦博物館的運營體制,成立理事會,引入大型企業作理事,政府推出相應免稅政策,多方監管,促進民營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藝術長沙”的野心:

        讓全世界的藝術家都來長沙做展覽

        (2007“藝術長沙”參展藝術家合影(從左至右)方力均、王音、李路明、毛焰、李津)

        解讀譚國斌,不得不說的是“藝術長沙”雙年展。

        今年,由譚國斌及其當代藝術博物館于2007年發起的“藝術長沙”已是第六屆,正成為當代藝術的一座文化新標,也是政府職能部門與民間藝術力量攜手創造的一次藝術模式革新。

        譚國斌展開“藝術長沙”的本身也是有趣的。

        從2007年包專列邀請嘉賓參加“藝術長沙”,到2015年邀請國際著名策展人托馬斯親自操刀,著名藝術家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王廣義、王友身和朱加參展。

        ——蜚聲海外的藝術家們在長沙觀摩藏品,吃長沙人最愛的口味蝦、譚媽媽地道的湖南菜……這一切都與譚國斌連在一起。

        “大家都說‘玩藝術’。我以‘玩’的心態,用全部的堅持、努力。”譚國斌說。

        欣慰的是,“藝術長沙”已打造出獨特的城市品牌,國際藝術界為之矚目。

        對于未來,譚國斌希望“藝術長沙”最終由政府接手,他出點子、出力,把“藝術長沙”做成“威尼斯雙年展”一樣的國際品牌,讓全世界的藝術家都來長沙做展覽。

        新使命

        一個湖南人的赤子心

        (2015年4月16日,“齊白石的世界——山水十二條屏回湘大展”在長沙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展,展出的《山水十二條屏》12幅山水畫。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攝)

        “其實,要說追求生活安穩和享受,我賣一幅藏品可吃十年。”譚國斌坦露心跡。

        他為何放棄本比現在舒適一千倍的生活,在文化藝術里負重前行?

        “這跟湖南人的性格有關,敢做事,能做事,霸得蠻。”譚國斌說。

        他為國外餐廳里碰到大聲喧嘩的同胞而羞愧,他為促成國寶皿方罍的回歸的奔走斡旋……在他胸膛里,跳動的是湖南人“敢為人先”的赤子之心。

        在他看來,博物館、美術館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體現市民審美檔次和素養,背后是巨大的旅游、消費市場。

        目前,譚國斌受邀擔任長沙市美術館館長。從民營博物館館長到公立美術館館長,身份的轉變,是當地政府的一次機制創新。

        譚國斌正整合、運用已有資源和積累的博物館運營經驗,對藝術家捐贈藏品、美術館提供展廳、政府適當獎勵等運維模式進行多方探索。

        我們似乎看到,在譚國斌的率領下,一個年輕的美術館必將迅速崛起。

        【來源:新湖南,歡迎轉發分享】

        Hash:d23f511ac169dd0ad56584e635d2a021a1b859d1

        聲明:此文由 湘伴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