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古寨、殘宮……帶你探尋永川這處秘境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今日我們走進仙龍鎮

        探古寨、尋殘宮、訪歷史

        又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蘇氏祠堂

        石欄木構,精美絕倫

        從仙龍上永瀘公路,過河水溝橋,沿松林坡的村道右轉,很快就到了蘇氏祠堂。

        祠堂在一個山坡上,三面為陡壁。據當地老人說,蘇氏祠堂系蘇夢林(齡)修建,據今約200 年,用了3 年時間建成,傳說花了一柜子的金元寶。當時,方圓幾個縣都找不出這么精美氣派的建筑

        ▲原 松林坡小學教師在 蘇氏祠堂留影(照片由賀持平提供)

        祠堂占地10 多畝,地勢險要。祠堂大門外,外有護城河,需吊橋方能進出。有一片龍眼樹林,樹齡近200 年,拙樸神奇。

        ▲松林坡小學1987 屆畢業照。師生身后就是蘇氏祠堂高幾丈的石柱

        祠堂雕刻之精,美輪美奐。戲樓前有石圍欄,由5 塊長約6 米的石構件組成。

        ▲清浮雕花草人物瑞獸垂花

        每塊石構件上均雕鑿有精美的民間戲曲雕刻,其間有石柱相隔,上有長條石遮風擋雨。

        ▲清高浮雕戲劇人物石圍欄

        戲樓的立柱之間,滿雕的木構件穿逗其中,雕刻題材豐富,從花鳥蟲魚、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獸到民間神話傳說、古代戲曲無所不有,蔚為大觀

        ▲清高浮雕戲劇人物石圍欄

        一方古戲臺,就是一村一族靜態的歷史,保存著當年風貌,傳遞出民俗信息。

        ▲清浮雕戲劇人物建筑構件

        文化消費日趨豐富的今天,古戲臺似乎完成了歷史使命。只是在山鄉節日,老人們還可回味起曾經的快樂和慰籍。

        ▲ 清浮雕戲劇人物建筑構件

        斑駁的彩繪、風化的木雕和沉積的瓦片,在芳草斜陽中更顯得滄桑和落寞。

        蘇氏祠堂

        (滑動看更多)

        ?

        ?

        ?

        ?

        當初的戲樓為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小青瓦,懸山式屋頂。12 根柱子高高聳立,小孩兒需4 人方能環抱,高有十五六米,約莫現在的三四樓高。永川解放后,蘇氏祠堂曾被改造為勝利小學、松林坡小學。

        1988 年,蘇氏祠堂被原永川縣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但年久失修,存在較大安全隱患。1999 年7 月,原縣文化館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歷時兩個月,才將蘇氏祠堂逐一拆解為80 組雕刻。目前,這些石圍欄及木雕構件保存完整,保管在區文化藝術中心一樓。

        金銀坡寨

        始名均安,寨主身份成謎

        從仙龍場鎮出發,沿途竹林茂盛,綠樹成蔭。距張家場約1 公里處,可見一石壁聳立的寨子,這里就是金銀坡寨。

        寨墻高筑,青石砌就,平整如削。細細一數,左側寨墻僅橫條石就有17 輪,右側寨墻更在石基上加筑了3 米多高的土墻,上有瓦檐。

        寨墻中部有一道石門,為磚石結構,拱頂,寬1.15 米,厚0.65 米,高2 米,進深3.3 米,需登十多級臺階方能進入,可謂易守難攻。此門上方原有題刻,因石頭風化已不可辨認。當地老人講,當初刻的是“小寨門”三字,可惜另兩道寨門“大寨門”、“寶定門”已被損毀。

        寨門外有池塘幾口,幾只鴨子戲水正歡。當地人講,建這個寨子時,就是在這里開采的石頭。寨子建好之后,再蓄滿水,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古人匠心巧運,讓建造事半功倍,的確讓人佩服。

        進得寨內,沿寨墻環行一周,需要一二十分鐘時間。寨內多數房屋或荒廢,或改建為磚瓦房,殘存的石基早已布滿青苔,有的石門上還留有瑞猴獻桃、獻寶等雕刻鑿痕。

        讓人驚喜的是,在原來大寨門附近,居然還有一條巷子保存較好。一條青石板路貫穿其間,左側住有2 戶人家,均為二層式土墻。右側則是一土墻碉樓,高達三層,墻體上有正方形射擊孔。時光如梭,韶華易逝。陽光斜射,白灰脫落處,土墻斑駁泛黃,墻邊兩株芍花卻開得生機勃勃。

        金銀坡寨修建于什么年代?

        寨主姓甚名誰?

        這里發生過什么稀罕事?

        (滑動 看更多)

        ?

        ?

        ?

        ?

        劉文柱老人今年已89 歲高齡,身板硬朗,解放前從黃瓜山到此投奔外公,為地主老爺抬滑竿。曹本昌老人今年80 歲,身材矮小,能說會道,解放前隨父親到此當佃戶,做木工。

        據兩位老人回憶,當初寨子并不叫金銀坡,在大寨門上的寨墻上,刻有三個大字,“均安寨”。當年局勢動亂,由寨主選好地址,先建造防衛森嚴的寨墻,完善戲樓、寺廟、池塘、水井等設施,自家先搬進去。其余鄉紳要想入駐,則需要先交錢,再自行建房。寨內原來住了100 多人,附近的鄉紳地主多在其中。寨名“均安”,就是共同居住、安居樂業之意。

        曹本昌老人對寨子建造的時間記得格外清楚。他說,原來的大寨門,右側有一房屋,梁上寫有一行字,“大清咸豐庚申年九月建造。”我國農歷以干支紀年, 庚申年即咸豐十年(1860 )。這一年,英法聯軍自海入侵,京洛騷然。

        寨主叫劉廷泰,有土地上萬挑,上至現在的仙龍場,下至松溉的南溪磙。他建的均安寨,寨前曾有2 根石頭望柱,直徑約0.5 米,高約20 米,柱頂有木斗,六方瓣造型,寬約2 米,上雕獅子,氣勢宏大。

        劉廷泰雖然家大業大,但苦于沒有子嗣。經別人撮合,下了聘禮給某少婦。在正式婚娶之前,他聽說這個良家婦女家境貧寒,日無偷雞之米,夜無鼠耗之糧,但夫妻恩愛,又不得不拋家別子。劉廷泰無意當中得知,當即退婚,并把聘禮送給這家窮人。好心人有好報。此事之后,劉廷泰一連生了5 個兒子。據說,其后人劉寶書,當年曾就讀保定軍校,與蔣介石是同學。

        村民劉奎地,是劉廷泰的第五代后人,劉奎說:“建寨的第一代祖上劉廷泰,當過昌州州長。”

        清朝的文武官制度當然沒有“州長”一職。據調研組考證,昌州于唐乾元二年正月(758 年)始設,下轄昌元、靜南、大足三縣,大致在重慶的永川、大足、榮昌四川隆昌一帶。清代文官中,與州關聯的官職有5 種。從五品:各州知州;正六品:通判;從六品:州同;正七品:知縣;從七品:州判。

        如果一旦屬實,對于補充完善永川縣志有重要作用。

        ▲清末民初古床

        村民劉奎地,是劉廷泰的第五代后人,家住小寨門旁邊。說起前輩人的事,他很平淡。

        ▲清末民初古床

        解放后,他祖上的2 張古床分給了貧農,現在就寄存在他家里。這兩張床雕工精美,確實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風格。

        石寶寨

        石如元寶,寨子建于石壩上

        仙龍石寶寨建造在一處由東往西綿延的大石壩上,幾乎是一座由石塊壘砌而成的山寨。因此地裸露出的石頭形如元寶,早些年建有“石寶寺”,寨以寺得名。

        ▲石寶寨天泰門

        石寶寨位于金石村,現殘留兩道寨門和一處民居。大寨門的主體建筑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分是由14 輪青條石壘建成墻基,上部分是泥土夯筑的住房。房屋為懸山式屋頂,小青瓦鋪面;墻體是用當地的粘土夯筑的,建筑面積約200 平方米。

        石寨門上方,鑿刻有“天泰門”三個楷書大字。進入石寨門,雙輪石拱中間的凹陷處,系當初木門的置放之處。供頂上有一行石刻,詳細記載了山寨修建的時間——同治元年二月。

        ▲石寶寨西門

        當地村民何高煥講,當初為防匪患,石寶寨共建有4 道寨門,目前僅剩天泰門和西門。西門較小但地勢險要,下方為一懸崖。西門進深約1.5 米,拱頂上刻有“同治元年仲春月十八日西門就”。

        在原石寶寺左側,尚存一處居所,現為村老年協會的活動室。該屋順石壩地勢而建,左邊石基僅3 輪青石,右側則有5 輪。門前的6 層臺階為半圓形,均由青石砌筑,由上至下,逐層加寬,既方便又美觀。墻體為粘土砌筑,白灰尚好,應是常有修繕。唯有黃中帶黑的木門、圓窗,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滄桑。

        ▲石寶寨天泰門內側

        畢竟青山留不住,從來綠水宜長流。歷史潮流,滾滾向前,任何人都不能阻擋。

        ▲石寶寨西門內側

        石寶寨

        (滑動看更多)

        ?

        ?

        ?

        ?

        當年,寨內大地主、原仙龍鄉鄉長潘克修伙同土匪頭子羅萬才,妄想依靠高墻大寨,抵抗解放軍。1950 年3 月28 日,解放軍戰士喊門無效,見門側堆有兩捆干柴,便搬來倚寨門燒起來。地主鄧清才將裝好火藥的土炮( 抬桿槍) 引發射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

        上午10 點至12 點,槍聲甚密。下午1 點過后,戰斗更為激烈。下午5 點左右,在解放軍迫擊炮大密度的火力轟擊下,小山門右側寨墻被轟出一道缺口。在強大火力的掩護下,戰士們終于通過云梯成功登上寨墻。

        匪首羅萬才、大地主潘克修受傷,隱蔽在陰溝里,拒不投降,后被搜索的解放軍擊斃。搜索結束后,共搜出可疑分子數十名。在這次剿匪戰斗中,解放軍戰士湯凱、鄭桂林和一無名烈士3 人光榮犧牲,先安葬于石寶寨寨門前,后遷葬到五間新建烈士陵園。

        清源宮

        殘柱碩大,溯本清源話張家

        清源宮位于張家場,三面被新修的樓房遮住,南面掩映在綠樹叢蔭中。

        說是道宮,其實只剩一面青磚墻和幾根梁柱。穿斗式結構果然厲害,在三墻無存的情況下,仍能勉強支撐起歇山式屋頂。屋頂一側的青瓦,已滑落一大半,猶如開了個大天窗。陽光穿過樹蔭,直射進屋內的梁柱,更讓清源宮呈現出一種凋敗、殘缺的美。

        那些保存完好的樓廊殿閣相比,清源宮的殘垣斷壁更顯開闊。殘存的一面青磚墻,去除了裝點和修飾,落落大方地屹立在那里。

        墻面在風雨侵蝕之下,有的還帶有當初的白灰,有的則保持燒制時的青色,有的則已被侵蝕風化顯露出原來的棕黃色。

        每塊石磚之間,白色勾縫或隱或現,或粗或細,猶如樹木的年輪,不一定齊整,但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流轉和變遷。細細辨認,在墻體中間,兩塊磚上陰刻有“清源宮”字樣。

        清源宮

        (滑動看更多)

        ?

        ?

        ?

        ?

        與那些香火鼎盛的廟觀不同,清源宮的4 根圓石立柱,高大威武,更顯大氣磅礴。之前記載的文物資料顯然,這些石柱的柱礎碩大,直徑約0.8 米,六方形的立面上雕刻有瑞獸圖案;石柱筆直,規整如一,其直徑之大,在現存古建筑中非常少見。其余石柱雖形制稍小,但八角形造型,更顯小巧和精美。橫跨于石柱之上的4 根橫梁,狀如駝峰,渾然天成,是木質構件中的精品之作。

        行走殘宮,煙華落盡,往事猶可追。清源宮外,有石碑三通。左側兩通為《重修碑刻》,多數字跡已風化。右側一通字跡清晰,但有一大半被泥土掩蓋。區政協主席劉祥全當即荷鋤去土,細加辨識。經考證,碑文共6 行,上面陰刻內容為:“立碑記為大廟先后首事,抅訟今既和急眾勸,大善士羅安元捐錢三百串,此錢酌除訟費外實存錢一百串,獻并無私吞,光緒七年辛已歲七月下浣。”

        調研組推斷,光緒七年(1881 )前,張家場或因一樁訴訟,民眾們紛紛募捐,大善士羅安元更是捐出三百串,使得官司了解。所剩錢財,均獻贈于清源宮重修樓廊。因此,清源宮的始建年代不是光緒七年,而是更早。

        《重修碑刻》上殘存的碑文:“張家場,巨鎮也。清源宮,勝地也。迄今廟貌重新……”據《永川縣志》載,張家場建于明代,古名白石里,建場前只有幾家店鋪。明神宗(1573-1620 )年間,都憲張國珍家住此地,為首興建此場,故取名張家場。解放后至1959 年,永川縣第七區公所駐地皆設在張家。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隆慶六年(1572) ,穆宗病死,朱翊鈞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歷。朱翊鈞在位48 年,在明朝皇帝中時間最長,其特點是“任賢有道,親政無方”。

        朱翊鈞在位前十年因年幼,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實行了一條鞭法等改革,是為“萬歷中興”。但張居正死后,朱翊鈞沉湎于酒色之中,后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馀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明萬歷十七年(1589 )后,朱翊鈞不再出現于朝堂,內閣出現了“人滯于官”、“曹署多空”的現象,以至于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樞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

        《明史?神宗本紀》載“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歷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清乾隆則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

        明代初年,沿元舊制,設御史臺,洪武十三年(1380 )五月罷御史臺。十五年改置都察院,為朝廷最高的監察、彈劾及建議機關。

        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陜西云南河南廣西廣東山西山東、湖廣、貴州等十三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共110 人。

        都御史為臺長,與六部平行,合稱七卿。都憲,是對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別稱,正二品,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

        張家場居民講,該地“三星村”很早以前的確出過大官。鑒于《永川縣志》對張國珍生平語焉不詳,仍需查詢明史,補充完善相關史料,還原歷史真相。

        祖先留下的東西,是一種符號、一種記憶、是一部研究、解讀歷史的立體書籍。

        如何讓收藏在文管所里的文物重見天日,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碑刻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進而完善永川歷史,留下永川記憶,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值得每個永川人關注和深思。

        歷史沿革

        (滑動看更多)

        ?

        ?

        ?

        ?

        仙龍位于永川西南部,建場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 ),因場北有山,地形似龍,仙龍山上有明代修建的仙龍廟,場以廟得名,也稱老廟子。民國初年,名仙龍場。民國二十四年,名仙龍聯保。民國二十九年,并入吉安鄉。民國三十一年,恢復仙龍鄉。1953 年,劃為石寶、仙龍兩個鄉。1956 年,兩鄉合并為仙龍鄉。1958 年,建仙龍公社。1959 年,張家區公所(1981 年更名為仙龍區)駐地遷至仙龍場。1983 年復名仙龍鄉。1992 年,撤區并鄉建鎮,原仙龍、大磨、寒坡鄉合并為仙龍鎮。1993年12月,寒坡劃出成立寒坡鄉(后更名為吉安鎮)。2003年11月,張家鎮撤銷,合并到仙龍鎮。

        仙龍鎮幅員面積83.2 平方公里,總人口5.3 萬余人,歷為永川農業大鎮,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永川百里優質水果長廊的發源地,成渝聞名的水果之鄉。

        END

        來源:永川區融媒體中心、《永川歷史文化遺存探尋》

        編輯:王雪琴

        主編:王冬梅吳艾玲

        監制:楊洪波 涂山

        Hash:c62b6f87a04faf831156f247b2984bf22c001be8

        聲明:此文由 永川頭條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