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昆明市中心又挖出“古跡”!文物專家都去了!

        1月上旬

        祥云街陸續挖出民國時期的100多塊青石板

        11月22日

        市民稱寶善街與同仁街交叉口又挖出了一個“古跡”。

        23日上午,文物專家來到現場考證,昆明舊時光的陳年往事一一“浮出水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過去的河道、橋梁、道路等城市布局,再次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昆明老地圖

        / “珠市橋”重見天日?/

        11月22日上午,昆明氣溫驟降,下著大雨。

        “寶善街與同仁街交叉口這里挖出了昆明的古河道,還有一股清水流出,你們快來看看。”在寶善街西段的路面施工現場,本土歷史學者莊國祥顧不得被雨打濕的外衣,正興致勃勃地找尋這條古河道的些許蹤跡,他激動而響亮的話音甚至蓋過了現場施工車輛的轟鳴聲。

        莊國祥透露,自己是通過朋友發來的圖片得知,寶善街西段市政施工挖時出了一些疑似青石板、橋石的石材。后來,他查閱1906年《昆明商埠地圖》,發現這片區域在地圖上稱作“珠市橋”, 下面有條名為“蘭花溝”的河流通過。

        “根據地圖顯示可以看出,蘭花溝是船房河的一部分,船房河發源于圓通山附近,流經青年路、寶善街、同仁街、書林街、氣象路、船房村等,最終匯入滇池。”莊國祥指著地圖介紹,在“珠市橋”不遠處的書林街方向,歷史上還有“通濟橋”,那里曾發生過著名的“孔雀膽”故事,我國著名作家郭沫若曾根據這段史實編寫了經典話劇《孔雀膽》。

        “現在,通濟橋已經不復存在,如果珠市橋還存在,希望能得到很好的保護。”莊國祥說。

        昆明老地圖上的“臭水河”

        云南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卜保怡介紹,最初,通濟橋的名字叫“湊功橋”,由于這條排水道跟橋挨得近,就叫“湊水河”,后來因為諧音經常被叫成”臭水河”,人們把名字最終改為“蘭花溝”。

        / 古河道是主城排水“大動脈”/

        11月23日上午,五華區文化和旅游局、五華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組織云南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卜保怡、昆明市博物館館長陳浩來到現場進行勘察。專家初步推斷, 蘭花溝確實是古河道,而且自古到今都是昆明的排水河道。

        卜保怡介紹,根據史料記載,蘭花溝最初為昆明護城河的支系,主要功能是排水。因此,人們在蘭花溝上建起了珠市橋。“1931年,為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昆明的南城墻被拆了,護城河也被填埋,因此,蘭花溝也被埋在了地下,但依然發揮著排水功能。”卜保怡說。

        在寶善街西段,施工人員掀開一個窨井蓋后,文物專家在地下發現了一段 拱頂式排水溝的輪廓,排水溝高約3.5米,四周由長24厘米、寬12厘米、高5厘米的磚石整齊地鋪砌而成。

        “這樣規格的磚石只有在1910年之后才有。”專家們推測,1931年后,蘭花溝按照當時昆明城市功能規劃,由之前的河道改造成“暗溝”,在地下繼續發揮城市排水作用。因此,珠市橋現今仍然存在的可能幾乎為零。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讓古河道變成排水溝,是一種很好的利用方式,通過此次發現的歷史遺跡可以看出,昆明很早就開始注重排水工程建設,并有了城市現代化管理的理念。”陳浩表示,此次實地勘察還發現,昆明的前人們除了利用蘭花溝解決該區域南北走向的排水之外,還沿著原先護城河的走向、由東向西建造了一條人工的排水溝渠,最終形成一個“十”字, 構成了以南強街街區作為昆明主城區的排水“大動脈”,這不僅為城市留下了時代記憶,也造福了后人。

        / 南強街區為啥遺跡多?/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 推進活化利用、堅持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

        南強街街區為何會在一年之內挖出兩處歷史遺跡?或許,從今年7月南強街街區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就能得到答案。

        昆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 2200多年的建城歷史,每一條大大小小的街巷,構成了這座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脈絡。南強街530米的街道并不長,但它與周邊的祥云街、金碧路、同仁街、寶善街等構成了昆明特有的老街巷群。

        五華區博物總館館長徐世昌介紹,南強街街區是昆明僅有的兩個保留歷史建筑風貌和特色的文化街區之一,包含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4個,登記注冊不可移動文物 2處,歷史建筑 9處,仁和祥宅院南屏電影院等都是街區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

        / 保護遺跡留住昆明歷史根脈/

        今年1月挖出的100多塊青石板現在怎么樣了?

        記者11月23日來到祥云街發現,這些 青石板已在近期被完整地鋪設在祥云街北段的最頂端,面積不到10平方米。“這里緊挨著南屏步行街,也不會被車輛碾壓,我們把‘老青石板’與后面新鋪設的青石板用其他石材分隔開來,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也便于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徐世昌介紹,為了使整個南強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風格得到統一,五華區按照之前挖出的“原版”青石板紋路,定做了 “斧剁面”的石磚紋路,目前,曉東街、祥云街北段、濂泉巷等街巷已鋪上了長60厘米、寬30厘米的青石板。

        春城昆明,以四季如春的獨特氣候被世人熟知。然而,這里幾百年前還是水網密布的高原水城”。潘家灣、董家灣、螺螄灣、篆塘、蘇家塘……這些地名正是昆明自古以來河湖遍地,濕地散布,水產豐富的真實寫照。

        “蘭花溝古河道就是昆明古城外的一條河流,它的真實存在正好印證了之前的昆明儼然就是‘水鄉’的樣子。”徐世昌表示,“此次對蘭花溝的發現只是靠近河道起點的一小段,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組織文物專家對河道的走向、周圍環境等細節進行勘察和考證, 對古河道的保護和展示方式展開進一步論證,把屬于昆明這座城市的歷史古跡和文化財富保護和傳承好。”

        ●重磅!云南發布16州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指導意見!各地要這樣干!

        ●官宣:昆明第三針新冠疫苗已開打!全市接種點有這些→

        ●你有多久沒上街了?官方認證!昆明這些地方成功出圈,扛起春城顏值擔當!

        昆明信息港整理編輯

        來源:昆報頭條

        編輯: 叢 林

        審核: 李貴芳

        終審:宋建波

        Hash:38591d22dcd47f19ff6a03599712c6ae62a3066c

        聲明:此文由 昆明信息港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