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千古永鎮海疆:豐碑高聳南日島
南日島由111個島礁組成,面積在0.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礁有18個,素有“十八列島”之稱,陸域總面積56平方公里,主島44平方公里,總人口6.1萬。
主島東瀕臺灣海峽,距大陸七海里,距臺灣新竹港72.9海里,而且距金門轄下的烏丘嶼也才十海里。南日島山海兼優,風光旖旎,尤以水產、風能、旅游資源為盛,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它又是一個英雄的島嶼。六十多年前的兩場海島保衛戰,使南日島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甚至因此驚動中央,聞名全國;六十多年來海島軍民發揚雙擁共建的光榮傳統,譜寫了一曲曲軍愛民、民擁軍的新篇章,又為英雄的島嶼增光添彩。
一
2015年的盛夏季節,我專程進島,拜謁烈士紀念碑,追思六十多年前的那兩場海島保衛戰,小陳為我當導游。南日島烈士陵園坐落于尖山山腰,巍巍紀念碑也是鎮政府大樓的靠背,十分醒目。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1951年、1952年英勇抗擊臺灣國民黨軍隊侵犯而光榮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1964年春,中共莆田縣委員會、莆田縣人民委員會而建立的,現為莆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整座陵園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均采用花崗巖建造。陵園入口處矗立兩只石獅子,古樸凝重。石獅右上方的石階旁有一塊精致的黑色石碑,鐫刻著364位烈士的英名,兩邊銘文“英烈芳名傳世代,碑立南日憶忠魂”,烈士英名碑為中共南日鎮黨委、政府2012年所立。沿著十多米寬的近百級石階拾級而上,迎面而來的紀念碑愈發巍峨挺立,使拜謁者頓感肅然起敬。紀念碑高十米,碑正面鐫刻著“南日島烈士紀念碑”,兩側與背面分別鐫刻著原福建省委書記葉飛題詞“烈士英靈永鎮海疆”,原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題詞“雄風千古永鎮海疆”,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五六二部隊司令部政治處題詞“碧海丹心威鎮海疆”。碑座為三級石臺,石臺內存放著烈士遺骸。碑座四面方石鋪地,周遭雕石圍欄,碑座與圍欄雕刻有軍民戰斗場面與和平鴿、向日葵等禽鳥花卉形象。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侵蝕,潔白的花崗巖已變成灰白主色調,水跡苔痕條條斑斑,但愈顯歷史滄桑,莊嚴肅穆,令人敬畏。我總感覺南日島烈士紀念碑讓人眼熟親切,當離別時驀然回首,腦海跳出天安門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畫面,對的,它就是它的縮小版。
碑座正面刻有一段文字,簡述兩場保衛戰,全文如下: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七日,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殘余匪幫,在美帝國主義的唆使和支持下,以二個營的匪軍竄擾南日島。我六五七五部隊偵察排、機槍排,在南日島人民的直接支持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守衛戰,在給予匪軍以沉重打擊后,排長徐成以等三十九位同志壯烈犧牲。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一日,蔣匪幫又拼湊一個加強師,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再次竄擾南日島。我六五七五部隊第一連、迫擊炮排、重機槍排和團偵察排,奮勇作戰,重創頑敵。我二五五團陸戰營和六五七三部隊二營,冒著驚濤駭浪,先后渡海支援,排除萬難,且戰且進。嗣后,我強大的海防部隊再次支援,終使殘敵遺尸遍地,倉皇逃竄。
在兩次戰斗中,我軍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二五五團陸戰營機槍手李忠志,在堅守后山仔陣地中,同排戰士皆陣亡,他沖進敵群,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六五七三部隊六連副政治指導員張桂義,以一個排的兵力,在坑口附近的一個小山上,連續擊潰一個營敵軍的輪番進攻戰斗到最后,他砸壞了武器,壯烈殉國;六連三排副排長荊玉珍,率領九班堅守坑口前沿小山頭,抗擊了一個營敵軍的幾次沖鋒,他雖身負重傷,仍同敵人肉搏,寧死不退;六五七三部隊副參謀長石洪貞,率領二營渡海支援,突破重重狙擊,插入匪軍心臟,與敵展開激戰,最后,他同幾位機關工作人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高呼共產黨萬歲,跳下大海。
烈士們用自己的鮮血,保衛了人民的勝利果實,保衛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烈士們崇高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舞著我們前進。烈士們不朽的英雄業績,將永垂青史,流芳萬世。
我佇立碑前,逐字逐句品讀以上六百多字碑文,感覺字里行間分明彌漫著當年濃烈的戰場硝煙,讓你讀出烈士們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讀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福建前線軍事斗爭與政治局勢的嚴峻性;但正氣凜然的碑文,尤其是敘述1952年底的那場保衛戰,過于簡略,又沒有陣亡將士的數字,而兩場保衛戰均沒有敵軍傷亡數字,等等這些,也讓你讀出碑文背后應該有著更慘烈的戰事,和當年不宜公開的秘密。
二
為了了解南日島保衛戰更翔實情況,我訪問了南日鎮相關領導,查閱了相關資料,特別是讀罷秀嶼區政協主編的文史資料,謝如明先生撰寫的《解放初南日島戰役始末及影響》一文,受益匪淺,也可以說解開了我心中之謎。
1951年初,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取得重大勝利,蔣介石為了配合美軍在朝鮮的作戰,與美軍密謀大規模進犯我已獲得解放的沿海島嶼。國民黨軍采用集中優勢兵力,突然襲擾目標島嶼,以大吃小,以眾吃寡,并在解放軍增援部隊趕到前迅速撤離的戰術,頗讓我軍困擾。
1951年冬到1952年夏,國民黨軍八次襲擊南日島,均未得逞,從而助長了島上駐軍輕敵麻痹思想。1952年秋,國民黨軍以烏丘嶼為跳板,精心策劃,派遣特務混入南日島,探知島上解放軍只有一個加強連兵力。10月10日,國民黨軍六千多人從金門出發,裝備全新美式武器,和多艘兵艦、炮艇、登陸艇,分兩路突襲南日島。11日清晨,東、西半島同時開戰,我軍臨危不懼,奮勇反擊,但終因兵力懸殊,守島官兵大多數戰死戰場,南日島淪陷。更大的悲劇是,我軍由于情況不明,倉促分批次派出援兵,遭敵各個擊破,造成傷亡一千三百余人(國民黨軍傷亡八百余人)的重大損失。13日,國民黨軍在南日島大肆搶掠之后,陸續撤退。14日凌晨,我軍大軍壓境,奪回南日島。蔣介石對南日島得手,親發嘉獎令:“出師告捷,大獲全勝,以大吃小,終有所獲。”南日島戰役失利,也驚動了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毛澤東文集》第六卷這樣描述:“一九五二年十月,蔣軍六千人再次竄犯南日島,人民解放軍守島部隊英勇抵抗。但寡不敵眾,后續部隊增援兩個營,因指揮不當,遭受嚴重傷亡,全島一度被蔣軍占據,島上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也受到嚴重損失。”
是年底,毛主席親自起草文件,以黨中央和軍委名義發出了《加強防備,粉碎國民黨軍對福建沿海的進攻》的指示。指示明確到:迅速加強必守島嶼的防御工事,預儲充分的糧彈飲水;預計敵攻島嶼的幾種可能,決定明確的增援計劃;不許再犯南日島那樣的錯誤,否則予以負責者以應得的處罰,等等。為此還決定,張鼎丞同志即回福建擔任省委書記和省府主席,葉飛同志專任軍事,全神貫注于對敵作戰方面。
隨即,福建省委、福建軍區痛定思痛,固化海防,制定了“誘敵深入,關門打狗”的積極防御方案,終于在1953年7月16日取得了東山島保衛戰的偉大勝利。殲滅國民黨軍3379人(其中俘虜715人),擊落飛機兩架,擊沉登陸艇三艘,炸毀坦克兩輛。毛主席高度贊賞:“東山戰斗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這是全國的勝利。”
三
小陳告訴我:新中國成立以來,島上軍民始終堅持雙擁共建的老傳統,不斷贏得更大光榮。1958年,駐南日島石盤村的公安38團5連與民兵聯防的經驗,在全軍政工會議上獲得高度評價,《解放軍報》為此發表社論;民兵陳亞文、林亞口等同志進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0年9月14日,國務院授予南日島“全國軍民聯防聯建標兵”的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有18個單位與駐軍連隊結對子,開展共創基層先進黨支部活動,互辦實事,共同提高,譜寫了一曲曲軍愛民、民擁軍的新篇章,先后被評為全省首批“雙擁模范鎮”:被南京軍區、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評為“雙擁共建先進單位”“抗洪搶險先進單位”;駐軍一連曾榮獲南京軍區集體一等功,并榮膺“海防尖兵連”稱號;與駐軍一連結對子的萬峰村,被省政府評為“優勝村莊”;石盤村蔡銀治一家三代擁軍情被傳為美談,她也被評為“全國擁軍女模范”和“三八紅旗手”。
南日島的“尖山望遠”是“莆仙十景”之一,它的海拔100.2米,突兀于海島中央,山上林木茂密,生機盎然,山頂上駐扎解放軍某團觀察哨所。當天氣晴朗之時,佇立山頂,可遠眺臺灣和琉球群島。那天,我們一行人登上尖山頂峰,觀察哨所郭所長是位33歲的軍人,來自江西老蘇區,在海島一待就是14年,給人印象英武干練。他介紹南日島的情況,特別是海防前線的歷史現狀與地理環境,如數家珍。原來,扼臺灣海峽南北交通要口的南日島,歷來是軍事要地,明初,興化府設南日水寨,有水兵一千五百多名,官快哨船29艘;清初設水汛(軍事據點),領兵70名,配坐戰船兩艘巡防。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解放軍某團部隊駐扎至今。
郭所長顯然也十分了解六十多年前那兩場保衛戰的始末,他告訴我們,1952年的那場激戰中,守衛尖山據點的官兵,堅持到彈藥用盡,最后全部血灑戰場。如今,哨所旁的大崖石上,仍可察看到當年猛烈炮火留下的彈洞痕跡。我撫摸著累累彈痕,不由地默頌起毛澤東主席的那首小詩:“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我們在攀登哨所觀景臺途中,看見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感到稀奇。郭所長說,那是一位老兵退伍時雕塑的,老兵的寓意是告訴新兵,當兵來到艱苦的海島,必須“苦中自有樂,樂在吃苦中”。
那天,我在尖山頂遠眺烏坵嶼,島嶼在碧海波瀾中如一葉扁舟;俯瞰山腰的烈士紀念碑,聳立于郁郁蔥蔥的林木之中,有如一只仙鶴,獨立于綠色波濤之上。那仙鶴似乎為烏丘嶼導航,讓它早日回歸故鄉。
選自《走進秀嶼》,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由福地炎黃(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盜用必究
Hash:9e063adb0119e37ebb0dfb9ba43a7575f4957086
聲明:此文由 福地炎黃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