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甲午海戰中居高臨下的旗頂山炮臺,錯失良機遺恨百年
劉公島,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誕生地,也是甲午海戰的決戰場,更是近代中國命運的轉折點。甲午海戰,雖然百年風煙逝去,然而劉公島上殘存的北洋水師遺址、卻如一口口碩大的警鐘,時時警醒著國人:勿忘國殤,發憤圖強。
座落在劉公島上最高峰的旗頂山炮臺,就是這樣一口發人深省的“警鐘”。該炮臺在北洋海軍時期稱之為“大頂子炮臺”,英租時期名為“百夫長炮臺”,現稱“旗頂山炮臺”。炮臺的發展歷程和滄桑歲月逐漸清晰,雖消逝百多年,卻依然歷歷在目。
旗頂山炮臺,四周松濤陣陣,波濤洶涌。觸摸著彼時的這門大炮,思緒隨之也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黃海大戰的敗績擊破了大清國“天朝王國”的神話,當時由于李鴻章采取的“避戰保船”策略,命令北洋艦隊從旅順退守威海衛,嚴令不許出戰,將黃海制海權拱手讓敵,這樣,多年來清政府苦心構筑的海防屏障已經形同虛設。也助長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日軍占領旅順后,又發動了以殲滅北洋海軍為目的的山東半島戰役。
雖然黃海大戰中北洋水師元氣大傷,但殘存的實力仍是日軍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此,狡猾的日軍避實就虛,于1895年1月20日,從榮成龍須島登陸。至2月2日,日軍先后占領了南幫炮臺、威海衛城和北幫炮臺,完成了對劉公島北洋水師的海陸合圍。2月7日,日軍對劉公島發起總攻。北洋各艦與劉公島、日島炮臺密切配合,誓死抵抗。旗頂山炮臺上的清軍官兵浴血奮戰,他們充分發揮炮臺的有利位置,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不料,就在劉公島上的北洋水師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發生了以王平為首的魚雷艇隊逃跑事件,日軍發現后派快艦急追,除王平等人逃到煙臺外,其它的艇不是被擊沉,就是被俘獲。王平為掩蓋逃跑罪行,詐稱劉公島已經失守,致使煙臺援威兵力重新布置,抽調西撤。這一事件的發生,不僅使北洋水師的處境雪上加霜,而且也使丁汝昌等待援軍的最后一線希望徹底破滅。
2月11日,丁汝昌召集將領會議,準備向煙臺突圍,但遭到拒絕。丁汝昌見大勢已去,懷著絕望悲憤的心情,吞服鴉片自殺殉國。丁汝昌自殺以前,曾命提調牛昶丙將提督印截角作廢。但牛不但沒執行,反而盜用提督印信寫了投降書。派廣丙艦管帶程璧光前往日艦乞降。16日,敗類牛昶丙代表清軍在降書上簽字。17日,日軍登島接收了島上所有設施、以及北洋艦隊殘余的十艘軍艦。由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就這樣悲慘的結束了它的使命。
自1887年始,副將張文宣率北洋護軍2營駐防劉公島與日島,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共修筑了公所后炮臺、黃島炮臺、東泓炮臺三座永久性炮臺。就在北洋護軍修筑劉公島海防工程之際,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隨著戰火向威海衛蔓延,劉公島首當其沖,其戰備無疑需要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李鴻章也只能臨時抱佛腳,下令抓緊構筑炮臺。 也就是說,大頂子炮臺是從8月30日才開工建設。
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后,日軍于1895年2月17日進占劉公島。2月19日,日本戰地特派員古谷久綱氏登上大頂子仔細觀察,還作了詳盡描述,全島最高頂高出海面300尺,僅一條道通達山頂,其險莫可名狀。此處的炮臺正在建設中,四個炮位已開掘完成,鐵板、石塊也已搬運到那里,280毫米的臼炮二門已橫陳山頂。以該炮的威力,可擊破軍艦鐵甲板而貫穿船腹。古谷久綱氏感嘆也只有中國這等大國,才能將此二炮搬上山頂。
登上氣勢如虹的旗頂山炮臺,極目遼闊的海疆,滾滾波濤猶如金戈鐵馬入夢來,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歷史與現實、屈辱與自豪、先進與落后、強大與衰敗的對比拷問著身臨其境的每一個人,即使那些欣賞美景的年輕人,內心里也是極不平靜的。 。
大頂子炮臺按李鴻章要求原本安裝六門炮,在古谷久綱氏的描述中僅提到2門,剩余的4門炮在哪里呢?日本《日清戰爭紀實》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書中稱,海岸堆場有榴彈炮四門,及其炮架、彈藥等附屬品。也就是說,到戰爭結束時,大頂子炮臺原計劃設置的6門臼炮,僅僅是開建了6座臺基中的4座,且未完工,也只有2門運至山頂,還沒有安裝,余下的4門還在山下海邊尚未搬運。就屈辱地淪為戰利品……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是對大頂子炮臺戰略位置最貼切的寫照。其火力除覆蓋到劉公島周圍海面,還可支援島上其它炮臺,為劉公島乃至威海灣筑成一道天然屏障。對于如此重要的戰略制高點,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不會視若罔聞,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戰爭的危急關頭張文宣已經無暇顧及大頂子炮臺,而將防御的重點集中在島上東南側海濱,集中兵力在島上東端南側海濱挖伏兵溝,修筑了多處臨時炮壘,以防日軍搶灘登陸。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占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在這場瓜分豆剖的競爭中,與日本沆瀣一氣的英國強行租借威海衛。劉公島被日本占據3年后,緊接著又開啟了被英國租借長達42年的屈辱歷史。
英國之所以強租威海衛,其最初目的就是把威海衛建成其在遠東地區的永久性海軍基地,既牽制俄國、德國,又控制京津,進而增強其對華事務的發言權。1898年,英國駐華海軍司令、海軍中將西摩爾(曾任八國聯軍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隊上校劉易斯相繼來威進行軍事勘察,并向英國政府提交了威海衛防御設施建設規劃。
當時在甲午戰時尚未完工的大頂子炮臺成為英軍新炮臺的臺址。英軍利用原有的一些營房、護墻、炮位等拆毀的石材,在1901年初完成新炮臺建設,取名為“百夫長炮臺”。炮臺之名源自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旗艦“百夫長”。如今游客可以乘坐覽車直達旗頂臺炮臺,居高臨下,遠處的美景盡收眼底。
解放后,處于海防前沿的劉公島,成為保家衛國的海防屏障煥發出新的生命。駐威部隊在劉公島各處修建要塞火炮陣地,旗頂山炮臺再次成為軍事要地。駐威部隊修復了原英軍所建的兩處圓形炮位,又添建了兩處新炮位,共設置美制MK22型76.2毫米高平兩用艦炮4門。這批美制MK22型艦炮是購自蘇聯的二戰剩余物資,是美國二戰時期援助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大量武器裝備之一。
Hash:039617d454549b9b5602579f27814b88112d2720
聲明:此文由 藍風攝影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