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羅源圣水寺與棲云洞十八尊羅漢造像

        久聞羅源圣水寺與棲云洞大名,拜讀《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和黃新強《羅源文物》有關記載后,筆者不久前實地參觀了前述兩處古跡。

        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羅源縣鳳山鎮南門居委會蓮花山。相傳病人飲山上泉水多愈,其水被譽為“圣水”,寺因此得名。北宋紹圣三年(1096)始建,元代及明代兩度重建,現存建筑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所建。寺依山而建,占地面積1527.6平方米,坐東向西,由山門、天王殿、瀉露池、大雄寶殿組成。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二進門內庭院占地面積214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凹口處瀉露池,水從龍虎巖來經巖壁“龍嘴”噴出,故稱“瀉露”。大殿前石鋪庭院,鐘鼓樓左右對峙。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石廊柱上鐫刻:“圣水仙源,一片慈云施愷澤。筆峰硯石,三更明月寫真經。玉邑信官陳連登敬獻。”正中三間祀三寶如來,左梢間祀俗稱“老佛伯”邑僧。

        圣水寺1980年10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寺附近有元代福建行省郎中王用文、清代羅源知縣馮全瑛、民國時期羅源縣長王滉等人的26段摩崖石刻,以及棲云洞十八尊羅漢造像。

        棲云洞,在圣水寺左側約20米處,寺與洞幾乎融為一體。棲云洞為天然石洞,中有澄心井,因洞內常年水汽蒸發不散,故名。口窄內寬,形如巨鐘罩地,高1.3米至2.85米,方廣37米。內置石雕羅漢像十八尊,圍壁列坐,其中十六尊為南宋淳祐八年(1248)雕刻,兩尊為明代補刻。另有石雕觀音造像一尊。造像用輝綠巖石雕造,高0.75米至0.84米不等,形態各異,造型古樸美觀。造像背后鐫有紀年與工匠姓名。供奉羅漢的佛臺上有“住山比丘正心,謹募檀那壹拾玖位,各人舍錢七貫,制造觀世音菩薩乙尊,并住世羅漢壹拾捌位,安奉供養……歲戊申淳祐捌年(1248)玖月拾貳日,造石匠陳曾緣”題刻。洞內外石壁共有10段摩崖題刻,其中有元代羅源縣教諭太史玄榜書“棲云”,明代羅源知縣蕭蔚榜書“發秀流香”,清代羅源知縣馮全瑛榜書“片云飛蔭”“涵云漾月”,羅源營游擊恭德榜書“舍利流云”,民國上校楊勵身榜書“瑯環福地”、副師長夏峰洲榜書“洞鑒古今”等。

        棲云洞十八尊羅漢造像

        棲云洞造像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0年10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2020年1月7日《福州晚報》·黃榮春)

        Hash:ebb74ad598bf6a405392f82df152386d7dfe7317

        聲明:此文由 林則徐紀念館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