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革命老區,紅色聊城|祖國崢嶸歲月,聊城人從未缺席

        聊城是名副其實的革命老區,民政部在1953年、1979年、1995年先后三次統計中,聊城8縣(市、區)全部列入革命老區名單。民政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抗日英烈中,山東其中41名英烈和一個英雄團體與聊城有關。

        聊城在革命中立下不朽功勛

        中共九都楊黨支部舊址

        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聊城是山東省較早傳播馬列主義和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1926年,建立了魯西北第一個基層黨組織――中共陽谷縣九都楊村黨支部;1927年,成立了魯西中共第一個縣委――東昌縣委(又稱魯西縣委);1928年,聊城黨組織先后發動和領導了與湖南秋收暴動同期的陽谷縣坡里暴動和高唐縣谷官屯暴動。

        聊城保衛戰中范筑先的指揮部舊址

        抗日戰爭初期,聊城黨組織與原國民黨山東省第六區兼聊城保安司令范筑先精誠合作,共同抗戰,創建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是國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充分肯定。今年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抗戰劇《鐵血將軍》生動還原了那段聊城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軍的光輝歷史

        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

        抗日戰爭中后期,聊城是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設在我市觀城縣(現莘縣)紅廟村。被譽為"鋼鐵濮范觀,邊區小延安"。劉少奇、朱德曾經來這里視察工作、居住;萬里、趙紫陽、田紀云、宋任窮、段君毅、黃敬、楊得志、張霖之、曾思玉、馬本齋、蘇振華、楊勇、張承先、王任重、趙健民、徐運北等黨政軍領導人,都曾長期在這個土地上工作、戰斗和生活。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館

        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鞏固的解放區,是支援前線的后方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聊城轄區有17萬翻身農民參軍,支前民工出動了200余萬人次,參加了20余次大的戰斗。還有3000余名干部,北下南上,接管新區。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余人在西起臨濮集(濮縣南)東至張秋鎮(陽谷縣)約150公里的地段上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當時的劉鄧大軍指揮部就設在我市陽谷縣壽張鎮沙河崖村。在革命戰爭年代聊城老區人民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聊城涌現出眾多著名抗日英烈

        山東抗日武裝起義示意圖

        據統計,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有12名烈士或身為聊城人、或犧牲在聊城,他們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用鮮血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張自忠與臨沂戰役

        張自忠(1890.8.11-1940.5.16) 漢族,山東省臨清縣人。為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英雄,1940年在與日軍戰斗中,不幸殉國,是二戰中同盟國陣亡的最高級將領。

        徐家三烈士紀念碑

        徐寶珊(1908-1942),山東省博平縣徐家河口村(今屬茌平縣)人,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24團團長。1942年6月,在山西省遼縣麻田地區反擊日軍"掃蕩"中犧牲。

        鄧小平為范筑先殉國處紀念碑題寫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國處”

        范筑先(1881-1938),山東館陶(今屬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1936年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1938年11月14日,日軍進攻聊城,范筑先率部抗擊。次日城陷,700多名將士大部分戰死。范筑先寧死不當俘虜,舉槍自盡,壯烈殉國。

        肖永智(1915-1943),湖北安縣人,八路軍新八旅政委,冀南軍區七分區政治委員兼七地委書記。1943年9月22日,日軍以重兵將第七分區部隊駐地臨清陳官營村包圍,肖永智率部隊重挫敵軍后,在組織突圍時不幸犧牲。

        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資料照片)。

        馬本齋(1901-1944),字守清。河北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抗日英雄。1944年病逝于山東莘縣。

        ……

        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

        此外,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聊城繼第一批入選12名之后,涉聊英烈達29名和一個英雄團體,另,我市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也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及遺址,聊城對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和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再一次得到印證。

        聊城革命老區名副其實

        張家樓抗日烈士紀念碑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編寫的《中國革命老區》等相關資料,足以證明聊城是革命老區。根據1979年12月24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民政局、財政局向國家民政部、財政部上報的《關于山東省革命老根據地分布情況和減免社隊企業工商所得稅情況的報告》,山東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分為四大片。其中一片是包括聊城在內的魯西地區,并附聊城地區"革命老根據地情況統計表",表內列有聊城(今東昌府區)、臨清、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8個縣(市、區)抗日根據地公社、大隊、人口、耕地統計數據。

        山東省老區分布圖

        此外,1985年8月,山東省民政廳印發的《山東省革命老根據地情況統計資料》顯示,其中陽谷、東阿、莘縣等地區根據地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2010年6月初,國務院扶貧辦項目處發來"有老區的縣市按老區鄉鎮比"名單,從名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聊城的8個縣(市、區)全部列入國務院扶貧辦掌握的革命老區名單中。

        六二七紀念園

        今年4月份,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聊城基本摸清了全市革命老區村的底數。全市現有老區村3702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56.93%,老區村耕地面積464.75萬畝,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56.42%,老區村人口總數316.8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51.65%。在此基礎上,聊城從3702個老區村中篩選了全市首批重點老區村60個。

        聊城紅色旅游資源豐富

        六十二烈士之墓

        聊城作為革命老區,在全市分布著眾多革命歷史遺跡,比較著名的有劉鄧大軍渡黃河指揮部舊址、鄧小平召開秤鉤灣會議舊址、范筑先紀念館、金方昌故居、張自忠故居紀念館、魯西北地委舊址、觀城紅廟冀魯豫區黨委舊址馬本齋烈士陵園、魯西北烈士陵園、朝南戰役遺址、蘇村阻擊戰遺址、坡里暴動舊址、張家樓慘案遺址、茌南“六二七”大掃蕩遺址、顧官屯紅團暴動舊址、琉璃寺戰斗舊址等。

        蘇村阻擊戰烈士紀念碑

        今后,聊城將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市里計劃建設的革命紀念場館,抓緊提請市委、市政府立項,立項后提交有關部門進行規劃建設。另外,我市還有大批革命遺址和場館坐落在各縣(市、區),部分遺址和場館由于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有的已完全損毀。這些遺址和場館都承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印記,都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點,必須恢復修建起來。要把紅色文化特別是黨史、革命史作為村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實進村級文化室,推進紅色文化教育向農村延伸。同時,協調有關作家藝術家,有計劃地創作拍攝反映聊城革命老區紅色歷史的影視劇和其他文藝作品,增強老區精神的傳播力。要在全市組織開展好“聊城黨史、革命史進黨校、進學校、進機關活動”,讓老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來源:聊城新聞網)

        Hash:b833234a3ee92230f0ad0e30e566f6b9530d8422

        聲明:此文由 文化聊城在線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