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海港 破土而出
(上接01版)“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漢代以來,由于地理變遷、泥沙淤積等原因,合浦港逐漸失去了北部灣地區海上貿易中心的地位。南朝至隋唐,隨著治所的變遷,北部灣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了欽州,憑借天然的地緣優勢和海運傳統,欽州很好地繼承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海上航運和貿易得到空前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條溝通海路的運河——西坑運河
一邊是陸地,一邊是海洋,古代西坑運河卻巧妙地把兩者相連。站在欽南區犀牛腳鎮西坑村西坑運河遺址上,淺顯的河水早已吃水不足,航運困難,然而就是這條長約5千米、寬約12米的小河流,在隋唐時期卻起到了溝通了大風江與大灶江的作用,讓欽江故城與北部灣形成海陸一體、河海聯運的航運體系,既避開外海風浪,又便捷了北部灣地區內陸與外海的連通。
驚鴻一瞥中,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欽州人們的勞動與創造。早在隋唐時期,廣西沿海運河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防城港市潭蓬村有一條題為“咸通九年三月十三日下手”的唐代運河,它溝通了防城港蓬萊灣和珍珠港萬松灣,使通往安南的船只無須繞過白龍尾,可直達交趾,既縮短了航程,又避開了風浪,“由是舟楫無滯,安南儲備不乏”。
西坑運河與潭蓬運河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古人勞動與創造的產物,對北部灣各地區間及與海外之間的水路運輸、貿易往來及文化交流均起到了推動作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文化遺產點。
瓷碗、琉璃杯、金幣……久隆古墓群出土的遺物不僅見證了欽州燦爛的文化,更是欽州對外貿易的見證。墓葬中出土的琉璃杯,具有很強的異域風格,若非貿易而來的舶來品,也是受到域外影響的產物。
久隆古墓群是欽州地區酋帥寧氏的家族墓地。唐朝初期,欽州寧氏不僅掌握北部灣沿海一帶的政權,又進一步擴大至廣東西南的雷州半島,成為寧氏勢力的頂峰,為欽州地區發展對外貿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有墓志記載了寧氏先祖同隋軍參與林邑(今越南南部)與朝鮮的戰爭的史實。其中從水路與林邑軍隊海戰一事,反映了欽州地區與越南地區海上交通的密切聯系。同朝鮮作戰極有可能是從欽州灣出海經東海以達朝鮮,這反映了欽州地區在隋唐時期與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的海上交通關系。
一座見證瓷器生產的窯址——雅子沖窯址
一條大風江,江邊兩座窯池,分別為母雞坑窯址和潭池嶺窯址,兩地直線距離約1公里。兩座窯址是迄今為止,北部灣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唐代窯址,是一處具有相當規模的瓷器手工業作坊。窯爐緊依大風江東岸的坡地而建,瓷器產品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大風江運往北部灣沿海及內河各地。該窯場生產規模大、燒造種類豐富,為認識“海上絲綢之路”瓷器貿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重要的文化遺產點。
一座城池、一片墓地、一條運河、一個窯址,它們相互相連,關系密切,向我們展示了隋唐時期欽州地區瓷器生產、貿易、管理、輸運的概況。這些文物的發掘,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生長于海、發展于海、繁榮于海的城市,為我市加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遺產”城市提供了可靠的考古佐證。
Hash:a6e433611ec52de25dad5d4c18a1fa5543c658cd
聲明:此文由 光明網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