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肥東浮槎山:山秀、廟多、泉奇、谷美!再也不要這樣低調啦
安徽省境內平原、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很是難得。再具體到省會合肥,同樣也是生態多樣、山水俱佳。說起合肥的山,西自大潛山、紫蓬山、蜀山,南從巢湖之濱的四頂山、青陽山,東至龍泉山、浮槎山、太子山等,均屬大別山余脈。山勢雖說不大,卻也各有千秋,而這其中,浮槎山更是以其山秀、廟多、泉奇、谷美而與眾不同。
單說“浮槎山”這個山名已顯不同了!何為“浮槎”?不僅外地人知之甚少,即使是合肥當地人能說清楚的也是不多。 槎——發“茶”的音,本義指“木筏”。晉朝時期的《拾遺記》、《博物志》,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等史料,分別記載了有關堯帝、張騫,以及牛郎織女的一些神奇傳說。在這些傳說中,都出現了“浮槎”這種往返于凡世與傳說中天河之間的木筏。
浮槎山一個重要的標簽就是它還被稱為“北九華”,具體來源是這樣的——新羅僧人金喬覺(公元696—794年),24歲落發出家,法號地藏,原是新羅國的王子。到中國求法,先棲息浮槎山,后駐錫九華山,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肉身不腐,后世認定他即為地藏菩薩示現……相對于九華山,浮槎山就被稱為“北九華”了!
因此,浮槎山的有關傳說也一定與這位來自新羅的僧人金喬覺有關了——傳說晉隆安年間,巢湖地區先是發生水患,已修成正果的金喬覺來此救苦,天庭派神龜牽一木筏來人間接應,不知是神龜失職,還是金喬覺心急,剛跳上木筏就跌落下來,一屁股坐出了“浪波塘”(肥東石塘鎮西南),一腳踩出個“新河陂”(肥東中塘鎮西北),一手按出個“遲沙河”……地藏王躍上龜背后,又失手將神龜殼打碎(神龜殼最終變成大石頭,至今還待在廟前南山頭),那木筏便化為浮槎山了!
廟多:大山廟——甘露寺自古名山僧道占——唐、宋、元、明、清等歷代都曾在浮槎山建廟立寺,廣設道場。其中,以浮槎寺(道林寺)、甘露寺、白龍祠(龍王廟)最為有名,其它還有寶珠寺、紅蓮寺、龍會寺、尖山寺、福嚴寺、六度寺、地母庵、觀音庵、桃花庵、朝云庵等廟庵十余處。
大致在現今大山廟的位置,就是最早浮槎寺的舊址所在地了。浮槎寺又名道林寺,據《天下名勝志》(又名《大明一統名勝志》、《海內名勝志》)記載,浮槎山有道林寺,寺有碑略云“梁武帝第五女夢入一山為尼,早晨奏帝,乃取名山圖,展觀此山,恍如夢境。天監三年(公元504年)敕建,道林寺成,帝女遂入山為尼,號總持大師”。寺內有房屋九十九間半,……民間曾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騎馬關山門”之說,可見曾經的繁盛。
后因屢遭兵燹,廟舍逐漸損毀。公元1235年,為祈雨納祥,在浮槎寺舊址附近建成了甘露寺(即現在的大山廟)。
泉奇:合巢泉——清濁泉在現今大山廟前四、五百米的地方有兩眼泉水,北稱“合泉”,也叫清泉——泉水清澈透亮;南稱“巢泉”,也叫濁泉,泉水渾濁。二泉水位常年穩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漲,不管是大雨傾盆,還是干旱數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
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品嘗過這里的泉水后大加贊賞,欣然寫下了《浮槎山水記》,將浮槎山泉和無錫惠山泉相比,認為兩者之間難分上下,稱浮槎山泉為“乳泉”、“天下第七泉”!巧合的是,與歐陽修同朝為臣的包公就出生在浮槎山這里,合泉似乎就是他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真實寫照!
浮槎瀑是浮槎山里唯一的一條動態景觀,高約50米。每逢雨季汛期,溪水攏聚、山泉匯集,位于合巢泉南一公里遠之處的瀑布就會飛流直下,巧妙地映詮釋出了傳說中浮槎(木筏)連接天河與凡間,這道瀑布仿佛就是傳說中的天河、銀河!瀑布沖擊而成的天河谷自然景色優美,綠植爭翠,蟲鳥聲聞,溪水漫流,一派原生、自然的景致……
內斂的浮槎山,有著豐富的文人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隨著旅游休閑、觀光度假市場需要求的不斷釋放,相信浮槎山再也不用這樣低調了!我們將持續關注這里的發展與變化……想了解更多精彩旅游故事,歡迎關注“高興旅游吧”!
Hash:e0b5b28d8f638ed63fb573b8d53c5d2f6213a0c9
聲明:此文由 高興旅游吧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