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作為一名地道的焦作人,不知道這些焦作歷史怎么可以!

        一、焦作歷史的誤傳

        許多人一直以為,焦作這個地名來自于采煤煉焦,是近代煤炭開采業興起,才使焦作這個村鎮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漸成長壯大的,1956年設立焦作市,才由煤礦區成為行政地域的。甚至一些功底深厚的焦作文化人竟說“焦作哪來的歷史?建市才50多年,歷史文化根底很淺。” 還有人寫出“焦作歷史三千六百年”系列之一至四(《府城軍鎮早商遺址……山陽后人今何如?》)。

        關于焦作名源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說由焦家作坊簡化而來。“焦”為姓氏,“作”為作坊,指的是焦姓人家開設的作坊。焦家作坊以燒制瓷器為業,生意興隆,頗有名氣,人們在交往談話中,逐步將四個字的“焦家作坊”簡化成兩個字的“焦作”了。一說“焦作”由“焦棗”諧音而來。相傳古時候,這里棗樹叢生,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縣移民來此,以棗為食,定居下來,將棗曬干過冬,焦酥可口,稱為“焦棗”,便以“焦棗”為地名。

        那么,真正的焦作歷史情況如何呢?

        二、焦作歷史的真實

        焦作市今轄沁陽市孟州市博愛縣修武縣溫縣武陟縣以及解放區山陽區馬村區中站區、高新區共六縣市五區。焦作不僅有“父山母河”的太行山黃河懷抱的良好的古代生存環境,而且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炎黃二帝等豐富的遠古傳說,還有汗牛充棟的史籍記載。本文單就考古調查、發掘實物來說明真實的焦作歷史。無論是焦作市城區,還是焦作轄區的邊緣地帶,1092處文物點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證明:焦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三河文化(河東河南河內)的發祥地之一;焦作歷史文化連綿延續、發展不斷。

        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1—2萬年前)

        高城遺址位于博愛縣寨豁鄉漢高城村西山坡上,據1960年《博愛縣志》記載:在漢高城村西山發現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曾發現有石片、化石等。1996年6月15日博愛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裴李崗文化時期(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早期)

        孟州沁陽遺址在孟州市城伯鎮子昌村和沁陽市的捏掌村、紫陵村等發現有裴李崗文化遺址,從遺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鏟、石磨盤等。石耒是在孟州市城伯鎮子昌村裴李崗文化遺址采集的,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李崗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石質,上部略殘,上窄下寬,殘長30厘米,中寬20.5厘米,弧形雙面刃,磨制精美,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為當時的生產工具。石磨盤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李崗文化時期的代表性器物,石質,器型呈鞋底狀,殘長19厘米,厚2.5厘米,面微凹,邊沿為弧形,背面臨邊有一圓足,足徑5厘米、足高2.5厘米,為當時的谷物加工工具。從這些工具來看,當時焦作地區的農業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仰韶文化時期(距今5000多年新石器中期)的焦作地區遺址有30多處

        東石寺遺址位于武陟城北2公里的東石寺村西200米處。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現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6米。斷崖上到處可見袋形和圓形灰坑,并發現有甕棺葬。采集到石斧、石鏟、石錛、石球、石環等石器,骨錐、骨簪等骨器,蚌鐮、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圪垱坡遺址位于沁陽縣西南20公里崇義鄉肖寺村,村下全為遺址。1965年,河南省博物館和沁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整個遺址高出四周農田2--4米,文化層分四層。第一層:土色淺灰,出土有小口尖底瓶口沿、紅陶紅彩網狀陶罐,夾砂灰陶甕。第二層:土色淺灰,夾有紅燒碎土塊,出土有單唇小口尖底瓶和雙唇小口尖底瓶、夾砂灰陶罐等。第三層:土色灰褐,出土有葫蘆口形尖底瓶、紅陶紅彩罐等。第四層:土色淺灰,出土有葫蘆口形尖底瓶、紅陶淺腹盆、紅陶甕等。第三、四層出土器物中,以紅陶居多,灰陶少見。該遺址三、四層屬仰韶文化早期,一、二層屬仰韶文化晚期。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平皋遺址位于溫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北平皋村,村四周皆為古文化遺址。村西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2米,出土器物以彩繪紅陶為主,器形有罐、豆、缽、鼎等,為仰韶文化遺址。

        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350~3950年,新石器晚期)的焦作地區遺址有近40處

        龍山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被稱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中晚期的博愛縣西金城遺址

        考古發現遺址中的陶罐里儲存有小麥,對研究小麥在我國的出現和傳播路線,以及中原地區文明起源階段的人地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還發現了沼澤堆積、緩土崗。它們是種植糧食作物的生產經濟區,緩土崗的高處是從事季節性生產的臨時住地。在城內東南角還發現較大面積的高土崗,居住遺跡密集,是貴族居住區,城內其他部分文化堆積略薄,是平民居住區。由此可見,早在幾千年前,貴族和平民住得雖然很近,但各自有各自的地盤,區分很嚴格。

        龍山文化時期的溫縣徐堡墓群遺存

        2006年7月,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進行,在溫縣武德鎮徐堡墓群文物勘探中,市文物工作隊與洛陽市文物工作隊聯合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000年,新石器晚期)的城墻、城門、壕溝、大型臺地等重要遺跡。該龍山文化遺址平面呈園角長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城墻殘長360米,南城墻長500米,東城墻殘長200米,北城墻被沁河沖毀。在城址中部發現一處堆積臺地,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90米,南北寬70米,面積6000平方米,初步認定為城址中的重要部位之一。此次發掘,共發現各類遺跡200處,出土陶、玉、石、骨、蚌等質地文物150件。遺址文化層厚約4米,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宋代、明、清8個時期連續疊壓。

        2006年12月,省文物局文博專家們考察后一致認為,徐堡城址為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城墻、壕溝等重要遺跡保存較好。該城址的發現填補了豫西北、晉東南地區龍山城址的空白,對我國文明起源、國家的形成、史前城址聚落形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龍山文化晚期的馬村區大型古文化遺址

        2008年5月18日,焦作市文物工作隊在馬村區一工地發現大型古文化遺址。該工地10幢樓的地基上發現22處灰坑和一座漢代墓葬,另有78幢樓的地基尚未進行探測。灰坑是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是考古發掘中尋找器物、探明地層的重要場地。在已探測出的遺址上,考古人員發現龍山文化晚期及二里頭、夏、商、周、漢等時期人類活動的痕跡。

        這次古文化遺址的發掘,把我市城區人類歷史推到4000年前,極大地豐富了我市的文化內涵。

        龍山文化時期的中站區遺址

        2008年3月18日,焦作市中站區文物普查隊對該區府城辦事處小尚村村南的龍山文化遺址進行普查時,發現了大面積龍山文化和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堆積,出土了石刀、石鐮、石鏟、獸骨以及黑陶、灰陶、朱砂等文物,器物為尊、罐、鬲、豆、紡輪等。尤為重要的是,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一件灰陶器,狀似牛角形,內有孔,周圍有繩紋,為二里頭文化時期陶拍。陶拍是制作陶器的生產工具之一,用陶拍加工過的陶器,不僅增加了美感,而且堅固耐用。

        龍山文化時期的溫縣陳家溝遺址

        陳家溝遺址位于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村西北,南水北調中線干渠491公里處。遺址現存面積近5萬平方米,保存狀況較好。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開始對陳家溝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2006年8月,在搶救發掘接近尾聲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厚度3至7米的龍山、西周、春秋、戰國、漢5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連續疊壓,發掘灰坑480余座、墓葬55座、壕溝2條、陶窯8座,出土青銅、玉、陶、石、骨、蚌等地質文物300余件。這一發現對復原當地歷史文化面貌、研究東周時期手工制作工藝有極高價值。

        商代早期遺址---焦作府城遺址

        府城遺址位于焦作市西南郊,距市中心約10公里。遺址北距太行山約15公里,南臨沁河約20公里。遺址發掘面積約1700平方米,在中部發現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遺存。城址平面為方形,西城墻現存高度約2米、長300米,寬4-8米,北墻保存長度約300米,高度約2-3米。東墻復原長度約300米。南墻僅有地下部分的基槽。城墻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基槽寬約15米、深0.9米,然后加板夯筑而成。城址內共發現四處夯土基址,且互有疊壓打破關系。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圜底深腹罐、圓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與二里頭文化同類器形體特征接近。

        府城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確認了古文獻中"雍"城的地望所在,而且也確認了甲骨文中"雍"邑的具體方位,從而為商王田獵區地名的確認提供了重要坐標,還將焦作市城區的歷史推進到了3500年以前(上個世紀末的結論),對研究河南商代早期文化,探討當時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研究當時城市等級制度、商王朝與地方方國關系及其與五座早商城址(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山西垣曲商城、山西夏縣東下馮商城以及湖北黃陂盤龍商城)的聯系,研究夏商文化關系,研究中國城市的起源與發展等均有重大意義。同時,這一發現對研究夏商周斷代以及夏商周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研究的開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府城遺址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戰國時期的焦作 “殉馬坑”

        2007年12月,市文物考古人員在解放路東段的一個建筑工地發掘墓葬四十余座。其中有戰國時期的墓葬三十余座和“殉馬坑”一座。“殉馬坑”里有兩具完整的馬匹骸骨,馬頭向東,馬尾向西,馬骸背對背躺在墓穴內,馬骸骨骨骼清晰,頭部、頸部、馬蹄等沒有絲毫損壞,這是焦作地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的“殉馬坑”,還出土了有價值的戰國銅器、銅盤、首飾等文物。該地發掘出土的還有漢代墓葬、宋代墓葬和明清墓葬。此前,焦作市曾發現過戰國時期的墓葬,但分布零散,此次發掘的戰國墓葬不僅分布密集,而且緊鄰山陽城北側,說明該墓葬群是依屬于山陽城的一個重要墓地

        據《后漢書·郡國志》載:“周文王子蔡叔監殷,食邑于河內,山陽有蔡城,或曰蔡叔邑。”《史記》載:“秦時,長信侯于山陽之地居之。”從有關文獻資料記載看,“山陽”之名在戰國時代就有了,經秦、西漢到東漢晚期漢獻帝被貶封為“山陽公”而名聲大振。

        這次考古發現佐證了山陽城早在戰國時期便有了“山陽”之名。

        漢朝時期的焦作古山陽城

        古山陽城位于焦作市山陽區恩村鄉墻南村北側。現存的山陽城城墻為磚砌而成,大部分高出地面,城內地面平坦,棋盤似的耕地縱橫交錯。在古山陽城出土的有國家級文物七彩陶倉樓,還有世界上十分罕見的戰國山陽布幣(目前在世界上僅存一枚)。在近些年的生產建設中,古山陽城外圍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墓葬,且東漢墓較多。因此,考古專家也將古山陽城稱作漢山故城

        古山陽城是迄今發現的唯一擁有磚砌城墻的東漢古城。中國著名考古專家張馭寰通過對四十多座古城池的研究,認為古山陽城是漢代為數不多的中等城市之一。考古專家們通過與其他漢代古城池比較,認為山陽古城在建筑風格上別具一格,堪稱中國古代城池中的一個精品。一九六三年六月,漢山陽故城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朝時期的山陽區馮河墓區

        2007年04月,在山陽區馮河村(焦作市區東部)某建筑工地,文物工作人員發掘出土了漢朝墓葬。此次發掘的新發現之一是墓葬為仿磚式結構土洞墓葬。其前堂和后室頂部、門楣、門簪均是土砌而成。門上有土制的幾何圖案,雖歷經千年,但這些土制的圖案仍舊清晰可見。新發現之二是墓志磚上鐫刻的墓主人家鄉和名字是“魏郡犁陽王胤墓”。漢墓志多以碑為主,以磚寫墓志在我市尚屬首次發現。新發現之三是龍形手柄陶魁:龍的形狀雕刻精美,為朱砂彩繪,龍口張開,背部有龍鱗,整體龍身看上去極為生動。龍形與現在龍形非常相似,文物工作人員稱,這可以說明“龍圖騰”形象在漢代已經非常成熟。龍形柄陶魁是一件用來乘物的器皿,器皿主體部分呈圓形,這在我市所出土的文物中也不多見。新發現之四是在所出土的陶罐中,有5個陶罐盛有谷物。這些2000年前的谷物已呈棉絮狀,無色無味。在我市發掘的漢墓葬中出現如此多的谷物尚不多見。

        漢朝時期的溫縣徐溝村大型古墓葬

        2007年3月,市文物考古人員在溫縣南張羌鎮徐溝村北發現一個大型古墓葬群,目前探明的墓穴已超過50座。古墓群位于徐溝村和冉溝村北部,在南水北調工程主干渠工程之外的取土區,是一個以兩漢時期墓葬為主的古墓群。已發掘了12座墓穴,出土陶、銅、鐵、料珠等各種質地文物200余件。其中銅熨斗的手柄上鑄有兩個龍頭,工藝十分精湛。為研究漢代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對研究當時的手工制作技術工藝水平、墓葬制度和風俗具有重要的價值。

        東漢晚期的中站區古墓

        市考古工作者在中站區某工地發現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東漢晚期豎穴土洞古墓。

        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一個釉陶罐、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草葉紋銅鏡、一個被砸碎的陶碗和五銖錢等冥器。“在東漢晚期出現上釉的陶器,可以證明當時此地的制陶技術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或者墓主人的家庭生活條件比較優越。”

        元朝時期的中站區靳家墳古墓

        2007年05月,市文物勘探隊在中站區許衡街道辦事處東王封村靳家墳一座元代古墓中發掘出土了83件珍貴文物,其中有兩輛馬車,還有81件身份不同的人物陶俑,共同組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車馬出行儀仗隊。

        車馬出行儀仗隊左右對稱組成方陣,兩輛有著華麗頂篷的馬車列在中間,由四匹馬拉著,中間有一名身體健壯的車夫,馬車左右兩側各有佩劍的武士,從相貌上看是漢人和蒙古人。兩輛馬車被眾多仆人簇擁著。前排男仆形態各異,有的手拿雨傘,有的為主人背著椅子,還有的提著臉盆、拿著毛巾;女仆處在車馬出行的最后一列,她們打扮得十分光鮮,腦后綰著整齊的發髻,粉紅色著裝,有拿胭脂盒的,有拿鏡子的,有提水壺的,還有背箱子的。這“排場”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安逸的生活狀況。大多數陶俑高約40厘米,制作精細、面容豐滿、神情生動,表明了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到較高水平。

        此次出土的元代文物的種類和數量在我國也不多見。大量陶俑的出土對研究元代懷慶一帶的經濟社會狀況、喪葬祭祀風俗、民俗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古墓主人為元世祖忽必烈時代重臣靳煌(靳德茂),和許衡(1209---- 1281年)是同朝重臣。根據碑文記載,靳德茂(1210--- 1292年)官職為“尚藥太醫”……皇上感其忠,讓他享受了懷孟路總管的待遇。他有4個兒子,后在朝中分別擔任知威州、太醫、衛輝路總管、睢州判官職務。

        三、焦作歷史的亮點

        查閱史籍,焦作這個地名,最早出現于焦作籍元代名人許衡所著的《魯齋遺書》中。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重修圣佛寺記》碑有“焦家作”三字,可為佐證。

        焦作一帶有 “作”字的地名很多,如蘇家作、馬作、李貴作等,說明古代焦作一帶作坊很多,顯示了焦作一帶古代經濟活動頻繁,手工業、采礦業是這里的支柱產業。焦作地區擁有豐富的煤礦、黏土礦、鐵礦資源以及豐富的地上、地下水資源,這是焦作礦業賴以形成的自然環境基礎,而煤炭燃料的使用,是當地冶鐵陶瓷得以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

        有人將焦作歷史文化中的亮點加以總結,提出了三個字:城、瓷、煤。第一個亮點“城”,指的就是焦作擁有眾多的古城遺址,其中最有特色的當數府城遺址和山陽城遺址

        焦作的第二個亮點“瓷”,指的是宋金元時期焦作的瓷器生產規模相當宏大,現已在這一地區發掘出41個古窯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當陽峪,它是宋代最著名的民窯,規模最大,聲望也最高。

        焦作市的第三個亮點是“煤”,指的是從宋代開始,焦作即為全國主要產煤區,至19世紀末(1898年),英國福公司竊取煤炭開采權,成為焦作城市誕生的直接契機。

        其實,根據考古發掘的遺跡遺物可以看出,焦作市的歷史文化亮點很多,可謂群星燦爛,有待我們進一步開發利用。

        本文轉載自新浪涌的原創博客,作者姓名不詳

        如知道作者信息,請私信小編添加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主編:張邦寬

        編輯:崔 嫄校審:馬 群

        Hash:ffcb33d1a652b4d75d182947b4b1e513b219b846

        聲明:此文由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