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致敬!長征路上令人肅然起敬的紅軍墓(9)

        長征的勝利是無數紅軍烈士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重走長征路,一路上看到長征遺留在當地最多的,就是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紅軍墓,而且,每一座紅軍墓都伴有一個紅軍長征的故事。

        日干喬紅軍烈士紀念碑

        四川紅原縣日干喬是如今昭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的著名地點,牌子上標明海拔3441米。1935年、1936年期間,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多次穿越上百公里的水草地(其中四方面軍三過水草地),包括了日干喬這里。現在日干喬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濕地的一部分,也是“國家濕地公園日干喬”的中心所在。這里屬于瓦切鄉,是自駕車最能貼近大草地、濕地的位置。

        紅軍穿越大草地,到底犧牲了多少人?至今沒有得出準確的數字,根據阿壩自治州黨史研究室的資料,據不完全統計,紅軍穿越草地損失的人數在2萬~3萬人。許多紅軍戰士在戰場上沒有倒下去,卻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由于倒在大草地里的紅軍人數太多,掩埋不及時,“以致后邊的人無須向導,順著絡繹不絕的尸體,就可以準確地找到行軍路線。”遺憾的是,長征已經過去80年了,至今也沒有在草地建起紅軍墓!只是在日干喬這里的山半坡上,由浙江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敬立了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象征著紅軍烈士們可以從山坡上遠眺大草地。

        (日干喬紅軍烈士紀念碑)

        在我心目中,日干喬的紅軍烈士紀念碑代表了犧牲在大草地里的紅軍烈士墓。

        這座紅軍烈士紀念碑基座上的碑文表明,浙江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了紀念翻雪山過草地的紅軍烈士,于2007年同時敬立了紀念亞口夏山紅軍烈士的紀念碑(在刷經寺鎮革命烈士陵園里)和紀念日干喬大草地紅軍烈士的這座紀念碑。

        在我們重走長征路之后來到日干喬的同志告訴我,日干喬山坡上的這座紀念碑被拆除了!驚愕之余,我希望拆除這座紀念碑、還會建起更好的紀念碑。

        大墩梁紅軍烈士墓、大墩梁羅南輝(副軍長)烈士墓

        1936年10月,紅一、四方面軍在會寧縣城會師期間,擔任艱巨的后衛任務的紅五軍,進行了華家嶺阻擊戰,激戰于大墩梁(今屬甘肅會寧縣中川鄉)。

        紅五軍,由一方面軍五軍團與四方面軍三十三軍合編而成。在一方面軍序列中長征時,五軍團多次擔任艱巨的后衛任務;在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合編而成的五軍在四方面軍序列中仍然擔任后衛任務。奉方面軍總指揮部的命令,五軍(不滿員的4個團)在通渭、會寧兩縣交界的華家嶺地區(雙墩梁、回回梁、營房灣、老站、大石峽、孫家梁等)阻擊敵人,與追敵國民黨毛炳文三十七軍的9個團、國民黨第八師一部展開激戰,還頂住了國民黨王均第三軍的飛機狂轟濫炸。在敵眾我寡、地形不利、裝備天壤之別的劣勢下,紅五軍指戰員用英勇無畏的精神、付出沉重的代價,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掩護了主力部隊北上會師,并且為紅軍西渡黃河、北進陜北贏得了時間,在紅軍和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致電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周恩來的電報:“5軍此次在會寧一帶激戰兩日夜,敵機7架轟炸,傷亡887人,炸毀與損失槍支380條,干部、彈藥消耗、傷亡甚大,羅南輝同志犧牲。”

        如今,在大墩梁最高的山坡上建有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遠遠可見一座顯眼的碑,碑正面寫有“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幾個金色大字,在紀念碑前,有一個圓形的大土堆,這里當年是一口枯井,戰斗過后,由于犧牲的紅軍戰士太多,無處掩埋,當地老百姓就把烈士們的遺體集中安葬到枯井里,但還有很多烈士遺體無法一一清理,則就地掩埋在他們各自犧牲的山坡上,因而在烈士紀念碑周圍方圓幾百米之內,幾乎隨處都有烈士的遺體。陵園圍墻外的陡坡上有一處墓地,碑上書有“紅軍烈士之墓”字樣。

        (大墩梁紅軍烈士之墓)

        烈士陵園中,還有一座墓,就是羅南輝烈士墓。

        (羅南輝烈士墓)

        羅南輝,又名羅曼、羅敏,成都人,1926年入川軍江防軍第7混成旅當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6月在遂寧射洪嘴起義中任起義軍營長。他先后任中共川東特委軍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除奸小組組長、中共南充中心縣委軍委書記。1933年10月任新成立的紅三十三軍副軍長,后任軍長。他率部參加了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曾連續打退敵人20余次輪番進攻,殲敵4個團,俘敵近2千;在清剿川陜邊反動武裝中五戰五捷,殲敵5000余人。1935年11月,紅三十三軍與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任副軍長。

        羅南輝副軍長是在遭到敵機轟炸時,傷重不治而犧牲的,衛生員把他掩埋在坡上的一個破窯洞里。1986年,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前夕,當年的衛生員來到這里,找到了埋葬羅南輝遺體的地方。修建烈士陵園時,在紀念碑旁為羅南輝修建了現在這個墓。

        烈士陵園里的土堡子的土墻上,至今可辨明顯的累累彈痕。

        大墩村曾經流傳著一件奇事:解放后,當地先后有6位村民(其中男性2人,女性4人)患病(當地稱為“癔病”)神志不清,臨終前說的話里,能聽出來有正宗的四川話,而且都有“回四川老家”“跟父母兄弟姐妹們在一起”這樣的語句。大墩梁這里是甘肅,并沒有四川人,鄉親們猜測,犧牲在這里的紅軍烈士們托話來了。后來,大墩梁修起了紅軍烈士陵園,周圍方圓幾百米之內的烈士遺體都歸葬了,羅南輝烈士的遺體也找到了,他的墓和墓碑也修建了,自此,村里再也沒有人得“癔病”了。

        義崗川紅軍烈士陵園

        離華家嶺幾十里路的義崗川鎮也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1936年10月17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率二軍、三十二軍途經義崗鎮,在董家堡子遭到通渭縣保安大隊和董本齋民團的阻攔,甘肅東路交通司令馬錫武遣王富德騎兵旅尾追,國民黨甘肅政府和王均第三軍之飛機部隊給董本齋空投子彈兩次,計4千余發,同時派3架飛機對紅軍狂轟濫炸。紅軍被迫發起還擊,組織攻打董本齋民團據守的碉堡。由于沒有重武器,紅軍未克敵碉,23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史稱“義崗川戰斗”。1957年9月1日,原義崗區人民政府在義崗川鎮四巖山修建了義崗川烈士陵,23名紅軍戰士埋忠骨,烈士墓碑上鐫刻著“長征烈士永垂不朽”。烈士紀念碑上銘刻著:“四十年來,紅軍對共產主義理想,對革命事業不移的信念,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通渭人民發奮努力建設家鄉,報答先驅的希冀,告慰英靈的忠魂。”

        (義崗川紅軍烈士墓碑)

        1998年8月,義崗川烈士陵得到重建。在烈士墓碑后面保留下了當年的紅軍攻打敵碉留下的“彈孔墻”。

        略陽縣烈士紀念廣場紅軍墓

        略陽縣烈士紀念廣場在兩流水村旁的山坡上。(略陽縣公示的信息是“興州街道辦事處兩流水村”,但在地圖上顯示的是“白石溝鄉兩流水村”)。

        2015年7月,略陽縣投資600萬元的烈士紀念廣場正式落成投入使用。該項目公示的信息:位于縣城以北11.5公里處,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包括烈士紀念廣場及墓葬區,其中烈士紀念廣場由牌樓、紀念碑等公共設施構成,墓葬區設計烈士墓位208個。目前,該墓葬區已遷烈士178個(包括紅軍烈士、地下黨員及創建蘇維埃政權犧牲烈士23名)。

        走近前去,烈士紀念廣場并不是“廣場”,而是在山坡上梯次建成的牌樓、紀念碑、烈士墓群。石牌樓挺氣派,題刻“烈士紀念廣場”。

        烈士紀念碑上的碑刻指出: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四方面軍長征轉戰略陽,深入開展武裝斗爭,播撒革命種子,發展游擊隊員200余人、37人參加紅軍,胡先進、樊永朋等20余名紅軍戰士和革命群眾為追求理想和自由而壯烈犧牲。

        在烈士紀念碑后面的墓葬區安葬著178位烈士的英靈。在碑文中提到的胡先進等在此有墓碑。胡先進是1935年紅四方面軍建立的廟壩蘇維埃政府主席;樊永朋是廟壩蘇維埃政府委員;陸金海是1936年紅二方面軍在略陽時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的地下黨員。

        (略陽縣烈士紀念廣場紅軍烈士墓)

        張輝師長墓

        紅二方面軍六軍十六師張輝師長的墓在甘肅天水秦州區娘娘壩鎮旁的牡丹山上

        牡丹山有一座570多年歷史的小廟宇,廟宇門前有一對相對著的石獅子,兩石獅子中間就是低矮的張輝烈士墓,烈士墓對著一座簡樸的墓碑。

        (張輝烈士之墓)

        張輝烈士墓碑高2米,寬0.8米,大理石墓碑上刻著“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烈士之墓”。墓碑背面刻著烈士生平:張輝,男,湖南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由湖南桑植出發北上長征,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長征至娘娘壩遭敵人伏擊,突圍中身負重傷,部隊在撤離娘娘壩返回李子園途中,因傷勢過重,光榮犧牲。時年不到三十歲。遺體被葬于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上,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烈士遺骨火化后安葬于娘娘壩牡丹山。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

        在烈士墓的一側還有一座娘娘壩鎮人民政府于2010年6月立的黑色石碑,為《張輝烈士簡歷》:張輝,男,湖南平江縣三陽鄉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二六年投身農民運動,任自衛隊秘書、分隊長;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九年任紅軍連長;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五年任紅軍營長、副團長和團長職務;一九三六年長征途中升任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北上途中,在娘娘壩村與國民黨作戰時壯烈犧牲,年時二十五歲。

        碑上的銘刻表明,張輝烈士骨灰是于1986年移葬至牡丹山上,2010年又擴建為烈士陵園,而且娘娘壩鎮的單位、職工、村民等為擴建捐款。

        張輝是于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六軍十六師師長的,10月即犧牲了。他率領全師長征北上,爬雪山、過草地,參加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隴南戰役,南下攻克了兩當縣城,為建立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10月,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根據地,揮師北上,在李子園殲敵30余人后,十六師派出人員到娘娘壩偵察,發現鎮邊牡丹山上駐敵軍一連人(另有資料說是敵一個營)據守,決定先派一連兵力夜襲敵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10月5日,張輝親率一連隊伍到達娘娘壩,在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后組織向牡丹山沖鋒。山上敵人守在牡丹山廟里,并筑有碉堡,易守難攻。激戰中,敵一營援兵從天水趕來,令紅軍腹背受敵,張輝即命令撤退。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任,在戰士們掩護下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返回李子園,但張輝由于傷勢嚴重,不幸犧牲。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上。

        張輝師長的搭檔——師政委晏福生和他的戰友陳明義和伍修權等老將軍們,于1983年重回了當年的戰斗地,懷念他們的師長。

        小峽口紅軍烈士墓

        在甘肅徽縣銀杏鄉的小峽口有一座低矮的壘石堆,這就是紅二方面軍的無名烈士墓。

        1936年10月4日,成徽兩康戰役結束后,二方面軍大部隊接到命令開始從徽縣撤離北上,留下了3名年輕的傷病員,不料地主楊開堂得知消息,帶人將其中2名抓住后活活打死,他們的尸體被就地掩埋。解放后,當地的村民沒有忘記被掩埋的紅軍烈士,就在當年埋尸的地方堆砌起了一座石頭墳墓。

        (徽縣黨史辦主任劉立軍指出小峽口紅軍烈士墓)

        沒有被地主抓獲的那名紅軍傷病員輾轉逃到了銀杏鄉的胡臺村,被當地村民保護起來,后來給一戶姓張的人家做了兒子,取名張成福。上世紀80年代后,原籍湖南的張成福的紅軍資格獲得國家承認,享受到了國家對老紅軍的補助,安度了晚年。

        花山寨紅軍烈士墓

        河南光山縣文殊鄉花山村的花山寨(花山寨會議舊址,花山寨會議即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會議),有一排紅軍烈士墓,這里安葬著在斛山寨戰斗中傷重不治而犧牲的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政委姚志修、七十五師二二四團政委胡柱先和紅二十五軍某連炊事班長匡占華以及幾位無名紅軍烈士。

        (花山寨紅軍烈士墓)

        斛山寨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前最后一仗”,為部隊實行戰略轉移殺出了一條血路。當時,敵人四個師(包括東北軍六十四師、六十五師)從三面包圍上來,還有敵機掩護。紅二十五軍以少勝多,徐海東回憶:“這一次,光機槍就給送來了一百多挺,還有四千多人作了俘虜。”“而俘虜的人數又超過了我們部隊的人數……”有史學家稱:斛山寨戰斗是花山寨會議的奠基禮,沒有斛山寨戰斗就沒有花山寨會議,沒有花山寨會議就沒有紅二十五軍的長征。由此可見斛山寨戰斗對紅二十五軍長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我們在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途中,多次看到了紅二十五軍繳獲的這一百多挺機槍和參加紅軍的東北軍機槍手發揮了作用。在紅二十五軍(紅十五軍團)和中央紅軍會師后,這一百多挺機槍中的一部分調配給了中央紅軍。

        姚志修、胡柱先政委原先安葬在花山寨另一處地方,徐海東軍長為了紀念他們,便令人在墳前栽了幾棵翠竹,后來這些竹子越長越多、越長越密,成了竹園,當地人便稱之為“海東竹園”。后來,將姚志修政委、胡柱先政委的墓移到了“海東竹園”旁的高處,和匡占華班長及幾位無名紅軍烈士并排安葬了。

        七里崗紅軍烈士墓

        河南方城縣獨樹鎮鎮西的七里崗是“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遺址”,在S103省道路邊豎立著刺刀狀的紀念碑(雄視穹蒼,寓“血戰”之意)。紀念碑一面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字“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斗遺址”,另一面是原紅二十五軍軍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題字“烈士精神不死”。紀念碑下,是整齊排列的紅軍烈士墓,墓碑上大多無名。

        (七里崗紅軍烈士墓)

        獨樹鎮戰斗是紅二十五軍在戰略轉移途中一次極為險惡的戰斗。紅二十五軍在地形平坦和氣候惡劣的條件下,遭敵“追剿縱隊”的前堵后追,能否突出重圍,不僅是戰略轉移成敗的關鍵,而且關系到全軍的生死存亡。當時紅二十五軍準備在七里崗越過許(昌)南(陽)公路,進入伏牛山。由于氣候惡劣,能見度低,紅軍先頭部隊沒有發現公路旁預伏的敵人,而優勢兵力的敵人發起突襲時,年輕的紅二十五軍戰士們穿著單薄,手都凍僵了,一時連槍栓都拉不開,不能有效地反擊敵人,處境十分被動。危急時刻,從后面跑步趕到陣前的軍政委吳煥先一面指揮二二五團沖到前面反擊,一面高聲呼喊:“同志們,就地臥倒,堅決頂住敵人!”在吳煥先的指揮下,指戰員迅速趴在泥地里,利用地形地物進行反擊。敵人仍氣勢洶洶地撲過來,吳煥先手持大刀指揮紅軍從雪地上躍起,勇猛地沖上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殺聲連天,震撼山崗。當戰斗激烈進行時,副軍長徐海東帶領第二梯隊(二二三團)跑步趕到,立即投入戰斗。經過一番惡戰,我軍終于把正面進攻的敵人壓了下去,趁機占領了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在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后,紅軍趁夜色繞道,越過了許南公路,于拂曉抵達伏牛山東麓,突破了敵人的合圍。

        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碑記》節選:1934年11月26日午后一時,紅二十五軍抵達獨樹鎮七里崗,突遭埋伏于此的敵第四十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猛烈攻擊。是日,雨雪交加,能見度低,先頭團發現敵人較遲,加上戰士們衣衫單薄,手腳凍僵,以至于陷入被動境地。危急時刻,吳煥先手持大刀,率隊沖入敵陣,展開白刃肉搏,全體將士浴血奮戰,殊死拼殺,戰斗空前慘烈。軍政治部宣傳科長劉華清英勇苦戰,身負重傷。正當拼殺激烈之際,徐海東率后衛部隊迅速趕到,立即向敵發起沖擊,經一番惡戰,終于打退敵人進攻,扭轉危局。入夜,紅二十五軍乘敵空隙突出重圍,挺進伏牛山。激戰中,近百名將士英勇獻身,二百余人身負重傷。

        (待續)

        我們重走長征路的一路上所看到的紅軍墓,不過是犧牲在長征路上數萬紅軍英烈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我們記敘這些紅軍墓的圖文,是遠不足以表現出長征的艱難和紅軍的英勇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想盡我們微薄之力,以我們所能給出的圖文,向長征路上的紅軍烈士們致敬

        我們重走長征路,把一路的尋訪都寫在了《重走長征路》套書里。特此留下作者之一大龍(田競)的手機號碼13691585224、13391750217,另有郵箱dragon_52@126.com,歡迎關注此書的人和為此書建言的人聯系。

        (長按此二維碼即可關注)

        Hash:66a2ac5269efc7aa17f749bf263d79ebdbf1612d

        聲明:此文由 重走長征路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

          
          
          1. <track id="nlg2d"><div id="nlg2d"><td id="nlg2d"></td></div></track>
          2. <bdo id="nlg2d"><optgroup id="nlg2d"><thead id="nlg2d"></thead></optgroup></bdo>
          3. <tbody id="nlg2d"></tbody>
          4. <tbody id="nlg2d"><span id="nlg2d"><td id="nlg2d"></td></span></tbody>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