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突破湘江第一渡是否架有浮橋?讓我們探秘真相!
廣西全州縣鳳凰鎮大坪渡口,是中央主力紅軍第一個突破湘江的渡口,許多人稱它為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第一渡。
前不久,蔣建剛先生寫了一篇《全州縣鳳凰鎮及其境內著名旅游景點概述》,文中提到了“至于大坪渡口,是否曾搭設浮橋,則有待進一步考究。”看了這篇文章后,涌起了考究一下的想法。
我一直認為,紅軍是在大坪渡口(東岸稱鳳凰鎮大坪渡口,西岸稱紹水鎮洛口碼頭)架了浮橋的。一、原來的黨史工作者是這樣說的;二、多年前到大坪渡口看拍攝電影時,也問過當地年較大見證過紅軍過江的老人,雖然未問老人的名字,但當地老人也這樣說過:紅軍前鋒順利,但后來浮橋讓飛機給炸壞了,飛機扔的炸彈,濺起水花幾丈高,河里有許多大魚也被炸彈炸死。我后來也把這些話告訴前來參觀者。三、原全州資訊總編唐國輝先生到鳳凰鎮大坪村委唐家新村人采訪也聽百姓相傳,紅軍架浮橋時,唐家、一甲、龍井山、碼頭等村的群眾十分支持,群眾自發拆門板、樓板,砍竹子給在壁子石山的紅軍架浮橋。
站在洛口碼頭看對面大坪古渡口
大約是2018年,便開始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說這里沒有架過浮橋。一天,廣西興安縣紅色歷史研究者羅繼富先生第一次向我說起這事的。他說,他掌握的資料紅軍是在大坪架了浮橋的,但全州有個寫過書的全州人不承認紅軍在這里架個浮橋,那位寫書者說他采訪過許多老人,都說沒架浮橋。這個寫書者在大桂林還有較大的名氣,又是紅色文化的一位領導,說話有一定的分量。羅基富先生希望我能提供紅軍回憶的資料。可惜,我當時手上無此資料,沒能告訴羅基富先生。
后來,聽一位到全州紅辦工作的一位姓唐的同志也說,他聽當地老人講,大坪沒架浮橋。“孤證不立”,但先后有兩人這么說了。我真覺得有必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不然以后的人就更難搞清了。紅軍經過這里,才八十多年,就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可見后人考證幾百年前的歷史是真不容易的。
自此日起,我想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紹水鎮洛口村是中央主力紅軍從湘江東岸到達湘江西岸的第一個村落,村民集中居住區洛口張家村離洛口碼頭不到1公里。為了解紅軍過湘江的事,2018年8月2日我和當時在全州紅辦工作的王文勝先生與潘麗同志到紹水鎮洛口張家村采訪。
走進洛口張家村
當地老人都說紅軍架了浮橋。這年84歲的張嗣長說,紅軍到他們村借了樓板與門板,這些東西都是向開商鋪的商人借的。紅軍架浮橋不只是一板浮橋,由于人多,架了兩板浮橋,但架浮橋的地方不是碼頭,因為碼頭窄,改在洛口碼頭上游一點、拍攝電視渡口下游一點的壁子石山架浮橋過的江。當時有位十七八歲的紅軍名叫賴寧子,走到村里走不動了,就流落在這里給一個叫張和斌的人家打工,放牛。這位紅軍沒有結婚,1950年回了老家。
84歲的張嗣長老人講述過去他所知道的往事
熱心的老人擔心我們找不到真正的過渡處,告訴我們紅軍當年過渡的具體地點。
張嗣長老人說這是紅軍上岸處,現在荒草叢生
根據張嗣長老人的講述,紅軍真正架浮橋的地點是以下這一區域。
站在大坪渡口拍攝湘江西岸紅軍架浮橋處
有張嗣長老人的講述,我感到心中踏實,但要說服人,可能還比較欠缺,我仍繼續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2018年9月10日,桂林市黨史系統工作者培訓會上,當時發現桂林市黨史研究室黃利明科長有一個講課材料,有一張圖片,我急忙用手機拍攝下來了。照片說2016年時記者采訪102歲老人支義青。當年他用他們船隊的商船幫助紅軍在大坪渡口架浮橋的情況。這應該是有說服力的。
支義青向記者講述他們幫紅軍架橋的事
2019年7月3日,筆者在當代廣西網看到《當代廣西》記者周劍峰采訪的一篇文章《【記者再走長征路】百歲老人支義青:撐船架橋協助紅軍渡過湘江》,此文非常詳細。文中講述他采訪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田村105歲的支義青老人當年撐船架橋協助紅軍渡過湘江的故事。據支義青老人介紹,他生于1914年,現今105歲,舊籍全州縣鳳凰鎮人。14歲開始做船工,17歲去湖南長沙劃過船,20歲又回到家鄉鳳凰鎮。1934年湘江戰役批紅軍部隊路過全州,“當時河岸兩邊沒有橋梁,想要快速渡江必須架橋,就得征用當地船只來架設浮橋,于是紅軍就去找了當地的百姓借船、借門板等。出于對紅軍的信任,支義青也冒著生命危險,帶著自己的船只加入到架設浮橋的隊伍中。支義青老人回憶,當時湘江邊還聚集了很多從周邊村莊過來的船只,由于打仗,船工們都很害怕,但是看到那么多的紅軍傷痕累累、遍體鱗傷,依然不顧一切地往前沖,慢慢地他們就不怕了。搭橋時,他們用肩膀拉著船,喊著口號一步一步把船拖到江里,排成一排,固定在江中,然后用木頭搭在船上,再用木板和門板鋪在木頭上,浮橋就這么搭建好了。”支義青老人說:“浮橋搭好后,紅軍都是六七個人并排同時從橋上走過。”支義青老人還介紹,紅軍十分優待架橋的船工,每人每天給1塊大洋做報酬,那些船只、門板在他們離開后又原樣還給了當地百姓。紅軍走后,支義青繼續做著船工,1940年來到華江定居至今。
他是民工,不是紅軍,羅基富先生想找紅軍的回憶,這還不能算數。2019年10月,我終于發現當過紅軍的人曾經講述這段往事。這人叫劉華連,原名劉詩澤,江西省贛縣白石鄉人。1934年參加紅軍,湘江戰役后轉移途中因傷掉隊,留在了興安。
老紅軍劉華連曾是少共國際師戰士
2019年10月1日《桂林晚報》有記者蘇文娟寫有《父親攀著戰友的遺體爬出湘江》一文,詳細講述這件事。講述人陸志元為劉華連之子,1949年出生,現居興安。劉華連16歲參加少共國際師。“ 12月1日,少共國際師師長彭紹輝按照軍團部命令,指揮部隊從全州大坪渡浮橋過江。一陣激烈的遭遇戰后,部隊邊打邊撤,父親還記得,當時犧牲的戰士全部掉進了江里,江水都是紅的,他也掉進了江里。“我父親不會游水,只能攀著戰友的尸體,慢慢爬出江水。”此段講述還披露一個細節,即走在紅一軍團最后面的少共國際師在前往大坪的途中,是遭到國民黨軍軍追殺的。
那位寫書的人不承認紅軍在大坪渡口架浮橋的事,引起全州紅辦另一位同志的注意,他出差時發現紅一軍團第十五師(少共國際師)師長彭紹輝曾寫有《彭紹輝日記》,在他的《彭紹輝日記》第48頁就有記載,他便拍攝下來,將照片發給了我。 《彭紹輝日記》記載了大坪架有浮橋
彭紹輝時任紅一軍團15師(即著名的少共國際師)師長,率師直屬44團執行戰斗任務。據《彭紹輝日記》十二月一日記載:“我趕回師部通知部隊立即出發。在九時之前須渡過湘江(已搭浮橋),跨越湘桂公路。部隊行進至大坪附近時,聞全州方向槍聲甚急,迅即由浮橋通過,向咸水圩前進。”
從以上證人與史料可以看出,紅軍在大坪架有浮橋,應該是可靠的。
蔣廷松
Hash:3131d2fbde5e13e68c4a35c690c2ddbc88e38e03
聲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