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報恩寺旅游簡介 大報恩寺誰建的
導讀:建大報恩寺旅游簡介 大報恩寺誰建的 1. 大報恩寺誰建的 2. 大報恩寺還在嗎 3. 大報恩寺為誰建的 4. 大報恩寺為什么叫大報恩寺 5. 大報恩寺建成時間 6. 大報恩寺百科 7. 大報恩寺前身 8. 大報恩寺修建了多少錢 9. 大報恩寺什么時候重建的 10. 大報恩寺復建
1. 大報恩寺誰建的
南京三藏塔位于南京玄武湖南岸的小九華山山頂。1944年2月28日為供奉大唐三藏玄奘法師頂骨而建造,故名三藏塔。玄奘法師部分頂骨歸葬小九華山三藏塔有一段曲折的經歷。《金陵梵剎志》載:“古跡三藏塔,唐時建在寺內左,宋天禧寺僧可政往陜西紫閣寺得唐玄奘頂骨,歸塔于此。”據史載:三藏塔建于端拱元年(988年),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玄藏頂骨遷葬于寺的南岡,上建三藏墓塔,為喇嘛塔形式。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天禧寺遺址上建造大報恩寺,其中琉璃塔稱“第一塔”。另在三藏塔前建三藏殿。清代凌大德所繪《大報恩寺全圖》中,清楚的繪制著在報恩寺的東院、禪堂正殿后面的土山上,有一座喇嘛塔形三藏墓塔,并注明“三藏塔”字樣。太平天國時期,大報恩塔毀于太平天國內訌的戰火,三藏塔的上部也遭到破壞,被土覆蓋。所幸三藏殿無損,至今保存完好。
1942年的初冬,侵占南京的日軍部隊,在三藏塔遺址上建造“稻垣神社”,挖地基時挖出一個石函,石函兩面刻有文字,記載唐玄奘遺骨輾轉來寧的遷葬經過。日軍連夜對塔基進行發掘,并嚴密封鎖消息,直至1943年2月3日才見披露于汪偽的《民國日報》。23日,日軍因輿論所迫,在發掘的原地,由日方高森部隊交給當時的偽國民政府,由偽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長褚民誼接收。移交的文物中有頂骨、金佛像一座、納骨小龕及玉飾寶、古錢等。此后決定將玄奘頂骨及石函重新安葬。初定于南門外的普德寺,后改在玄武湖邊的小九華山。
2. 大報恩寺還在嗎
大報恩是建初寺和阿育王塔
3. 大報恩寺為誰建的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貢妃而建,高80米,9層8面,周長百米。這項工程耗時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軍工達10萬人,耗資248.5萬兩銀子。據傳,塔建成后,9層內外共設篝燈146盞,每盞芯粗1寸左右。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大報恩寺,是大報恩寺的核心建筑,高78.2米,九層八面,周長百米。這項工程耗時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軍工達10萬人,耗資248.5萬兩銀子。塔建成后,9層內外共設篝燈146盞,每盞芯粗1寸左右。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4. 大報恩寺為什么叫大報恩寺
大報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其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后中國的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國的佛教中心,與靈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下轄百寺。 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明永樂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歷時達19年,耗費248.5萬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整個寺院規模極其宏大,有殿閣30多座、僧院148間、廊房118間、經房38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 ?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5. 大報恩寺建成時間
沈陽東陵報恩寺 ,在疫情過后就開了。
現在沈陽包括市內市外的各種寺廟院全都開放了,可以供人游覽。
沈陽東陵公園報恩寺,始建于大清初年間,原為皇家(努爾哈赤)護陵存亡之寺,后經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多次修建,經歷風霜,歷代興廢,使這座山水寶寺至今已無考究。
6. 大報恩寺百科
大報恩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其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后中國的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國的佛教中心,與靈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下轄百寺。大報恩寺的歷史從孫吳開始,歷經各朝,有過長干寺、天禧寺等名字。
現在的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明永樂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歷時達19年,耗費248.5萬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整個寺院規模極其宏大,有殿閣30多座、僧院148間、廊房118間、經房38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
7. 大報恩寺前身
中國四大園林是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 頤和園,集歷代皇家園林之大成,薈萃南北私家園林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 歷史悠久的中國園林,具有與歐洲古代園林不同的獨特體系,無論是帝王營造的皇家園林,還是官宦豪富興建的私家園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頤和園博采各地造園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并蓄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和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園林。 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園內分宮廷區,萬壽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占地約290公頃。 進東宮門前行,便是以仁壽殿為中心的宮廷區。仁壽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門兩旁有兩塊青石分別象征著孫悟空和豬八戒佇立警衛。殿中平床上設寶座、屏風、掌扇、鼎爐、鶴燈等,屏風上有九條巨龍,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然而,在宮廷區的玉瀾堂,卻記載著一段皇權失落的凄涼歷史,光緒皇后住在玉瀾堂后的宜蕓館。宜蕓館西北的樂壽堂,則是慈禧太后的處所。據說,她起居于斯,每天飯費就要花掉白銀60兩。在仁壽殿北面不遠處是德和園,是清代所建三大戲臺最大的一個(另處有故宮的暢音閣和承德避署山莊的清音閣),每年慈禧做壽,都有吉祥戲目演出。從樂壽堂往西過邀月門,有一條728米的長廊,這條中國園林建筑中最長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條錦帶將遠山近水和園內各種建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長廊上8000多幅彩色繪畫,構成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洋溢著濃重的民族文化氣息。 出長廊,進排云門,面前就是緊依萬壽山的排云殿。沿殿兩邊斜線上行,穿德輝殿,登114級臺階,就到了萬壽山的佛香閣。這座八面三層四生檐的佛香閣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內供接引佛,當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標志,也是中國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從佛香閣下望,東側有轉輪藏,西側有寶云閣,又名銅亭。銅亭的鑄造用銅207噸,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閣往上是頤和園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稱“無梁殿”內部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拱券支撐頂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稱絕活。 萬壽山以南,是碧波蕩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蘇堤而建的西堤,將湖面分為東西兩半,西堤有六座橋梁,以玉帶橋最為有名,遠遠望去,如玉帶輕飄。據說,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愛游西堤。慈禧曾在這里化裝成漁婆,命太監李蓮英扮成漁公,二人合影留念。與西堤相接的東堤是一道石造長堤,中段有仿盧溝橋而建的十七孔橋,望柱上有神態各異的石獅564只。昆明湖煙波浩渺,氣象萬千。三座大島,十七孔橋等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頤和園三大景區,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美景;各式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筑3000余間,不同特點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聯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設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從而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范。 作為清代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頤和園記錄了宮廷生活的許多史實,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側面。萬壽山古稱甕山,山下之湖名甕山泊,明代被喻為杭州西湖,稱為“西湖景”,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登臨,留下許多優美詩篇。由于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氣襲人,這樣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營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園最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暢春園、圓明園)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園,即頤和園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籌備慶賀太后60壽辰的名義,乾隆帝大興土木修建清漪園,甕山改名萬壽山,甕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三山五園”皆化為焦土,所有珍寶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簾聽政后對清漪園進行復建,并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造景百余處,雖然寓意繁豐,但突出地體現著皇權與神權的至高無尚,無一處不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無一處不滲透著民族文化的豐厚蘊涵。 這座歷史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自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達數百萬人,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游參觀熱點之一。1998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 久居宮廷的帝王們都樂此不疲地外出巡視.兩千年來歷代皇帝為其出行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離宮(又稱行宮),至今保存完好的極少.然而,清代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仍煥發著昔日的風采,成為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 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選定在這里建行宮.康熙42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52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莊的圍墻.雍正朝代暫停修建.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墻內約占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筑杰作. 山莊根據地形劃分為四大景區:宮殿區,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建有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洲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富有一派江南景色;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岳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 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營造,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筑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山莊融南北建筑藝術之精華,園內建筑規模不大,殿宇和圍墻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計策,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墻,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于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它象征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清朝建國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籠絡中國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此在營建避暑山莊的同時,在其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普寧寺是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前者仿拉薩布達拉宮后者仿扎什倫布寺修建.這些建筑藝術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團結,又起到民族間建筑文化交流的作用.山莊周圍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政治寓義十分明確.從收效看也確實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如今,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早已對外開放,每年盛夏季節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去觀光.1994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于婁門內東北街178號,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郁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颙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后,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后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余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于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后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后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筑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后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范圍。同治二年,清軍攻占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蘇南行署蘇州? ?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并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余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筑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占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占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蕩,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回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園東部疏朗自然,野趣橫生。池水縈繞,崗嶼錯落,芳草遍地,林木蔥郁。黑松、金桂、青楓、香樟、玉蘭等古木佳樹廣植園中,與竹塢曲水、平崗遠嶼相映照,頓生古曠、山野之趣。園中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放眼亭(亦稱"補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名"天泉"。 園的中部長廊迂回,亭閣疏朗,水面彎環,園中有園,系全園精華之所在。倚虹亭又稱東半亭,依墻而筑,三面臨空,廊如臥虹。西半亭以月洞門通往西部,題額“別有洞天”。“倚虹橋”長不逾丈,雕鏤古樸,系明代遺構。主亭“遠香堂”古樸精美,屹立于山池之間,透過窗格,四周景物盡收眼底。遠香堂東有土石假山一座,山頂有"銹綺亭",亭內懸有“曉丹晚翠”額。山南有"枇杷園"小院,布局簡潔,內有玲瓏館和嘉實亭,枇杷、芭蕉、竹叢與山石、亭館相掩映,閑適風雅,獨具魅力,為有名的園中之園。 院東有 "聽雨軒"自成園落。山東以花墻為隔,為又一閑亭小院"海棠春塢"。有倚虹亭西眺,亭橋貼水,綠陰蔽岸,報恩寺塔遙遙相望,波光塔影,為園林接景一絕。"小飛虹"廊橋躍然清流之上。旱船"香洲"集亭、軒、樓于一體,玲瓏別致。此外,梧竹幽居、倚玉軒、荷風四面亭、得真亭、小滄浪、志清意遠、玉蘭堂、見山樓等俱為佳構。園西部臺館分峙,水廊起伏。中為一"之"字形水池,池東有一波形曲廊沿墻挑出水面,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池南主廳為鴛鴦廳式,北名"三十六鴛鴦館",南稱"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因館南小院種有山茶名種"十八學士"而得名。池南端有八角形"塔影亭",倒映水中,宛如寶塔。從亭頂窗格到地面,都拼成八角形圖案,是園中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園西竹籬笆內系1954年辟建的盆景園,現有樹樁盆景50余種計700余盆,有老梅、迎春,山茶、紫藤、杜鵑、石榴、紫薇等,千姿百態,極具風韻。其余還有留聽閣、笠亭、與誰同坐軒、拜文揖沈之齋(倒影樓)、宜兩亭諸勝。 拙政園初建時"廣袤二百余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共有若墅堂、夢隱樓等31景。嘉靖十二年文征明作《王氏拙政園記》,依園中景物繪圖31幅,各系以詩。現拜文揖沈之齋內嵌有清代所鐫文氏園記。 園中部枇杷園以南的住宅建于清代,主要建筑為康熙年間遺構。中軸線上有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其間還有磚雕門樓、明代紫藤,外有隔河照墻。東路有鴛鴦花籃廳、四面廳等。此宅于1992年辟為蘇州園林博物館。 留園:大閶門外留園路,明中葉為? ??泰時“東園”,清嘉慶間(約公元1800年左右)劉恕重建,以園中多白皮松,故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舊有十二峰,為太湖石之上選。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間歸盛康,易名留園。園占地五十市畝,面積為蘇州諸園之冠。 是園可劃分為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為主,環繞山石樓閣,貫以長廊小橋。東部以建筑為主,列大型廳堂,參置軒齊,間列立峰斧劈,在平面上曲折多變。西部以大假山為主,漫山楓林,亭榭一二,南面環以曲水,仿晉人武陵桃源。是區與中部以云墻相隔,紅葉出粉墻之上,望之若云霞,為中部最好的借景。北部舊構已毀,今又重辟,平淡無足觀,從略。 中部:入園門經二小院至綠蔭,自漏窗北望,隱約見山池樓閣片斷。向西達涵碧山房三間,硬山造,為中部的主要建筑。前為小院,中置牡丹臺,后臨荷池。其左明瑟樓倚涵碧山房而筑,高二層,屋頂用單面歇山,外觀玲瓏,由云梯可導至二層。復從涵碧山房西折上爬山游廊,登“聞木樨香軒”,坐此可周視中部,尤其東部之曲溪樓、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及遠翠閣等參差前后、高下相呼的諸樓閣,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間。南面則廊屋花墻,水閣聯續,而明瑟樓微突水面,涵碧山房之涼臺再突水面,層層布局,略作環抱之勢。樓前清水一池,倒影歷歷在目。自聞木樨香軒向北東折,經游廊,達遠翠閣。是閣位置于中部東北角,其用意與拙政園見山樓相同,不過一在水一在陸,又緊依東部,隔花墻為東部最好的借景。小蓬萊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皆幾與水平。如此對比,容易顯山之峻與樓之高。曲溪樓底層西墻皆列磚框、漏窗,游者至此,感覺處處鄰墟,移步換影,眼底如畫。而尤其舉目西望,秋時楓林如醉,襯托于云墻之后,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戀不已。北面為假山,可亭六角假山之上,其后則為長廊了。
8. 大報恩寺修建了多少錢
牛首山遺址公園將利用天然的礦坑建成地宮,供奉佛頂骨舍利;并在地宮之上修建“佛頂塔”,與現有的牛首山弘覺寺塔相互輝映,再現牛首山雙塔奇觀。
在遺址中重光的佛頂骨舍利被遷至新建的牛首山遺址公園的地宮內保存,與琉璃塔分踞南京兩處名勝之地。
2006年,南京市開始全面發掘明代大報恩寺遺址,當年年末即在遺址內發現宋代長干寺九層琉璃塔塔基和塔底地宮。2007年,南京市決定在原址重建大報恩寺及琉璃塔。為了對遺址核心區進行全面的保護,又讓民眾得以親眼目睹遺址全貌,將在整個遺址核心區上方建透明質保護罩。此外為了延續歷史記憶,重現歷史風貌,將在遺址上方建輕質保護性建筑,建筑外形仿照宋代長干寺琉璃塔,塔身由輕鋼和玻璃制成,高度和原塔保持一致,夜晚城內可看到燈光展示的五色琉璃塔形象。
為了保護佛教圣物,同時依循佛頂骨舍利如法如儀、清靜莊嚴的供奉原則,社會關注的“佛頂骨舍利”將與大報恩寺遺址分別,另藏南京牛首山遺址公園。
“牛首山作為佛教"牛頭宗"的發祥地,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同時與大報恩寺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經過宗教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以及佛教界和文物界研究同意,南京市確定在牛首山遺址公園內建地宮安奉佛頂骨舍利。”牛首山遺址公園將利用天然的礦坑建成地宮,供奉佛頂骨舍利;并在地宮之上修建“佛頂塔”,與現有的牛首山弘覺寺塔相互輝映,再現牛首山雙塔奇觀。
9. 大報恩寺什么時候重建的
王健林,1954年10月出生,四川蒼溪元壩鎮人。出生于四川省 綿陽市,高級工程師。1970年入伍,1986年畢業于遼寧大學,同年7月進入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任辦公室主任,1989年進入房地產行業,1992年8月任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公司總經理。1993年3月任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4年來,萬達集團及王健林個人對社會的各項慈善公益捐助現金累計超過28億元,是中國慈善公益捐助最多的民營企業之一,七次榮獲中華慈善獎。2010年11月8日,王健林個人向金陵大報恩寺重建工程捐贈10億元人民幣。
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中華慈善史上最大數額的單筆個人捐贈。2013年以860億凈資產問鼎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首富
10. 大報恩寺復建
不負勝地有奇景,
且邀明月登九層。
這是報恩塔檐柱上的對聯。
蘇州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位于蘇州老城的中心地帶,巍峨壯闊,是名副其實的地標性建筑。塔高76米。塔是江南典型的九層八面磚身木檐樓閣式,器宇軒昂,尺度巨大,綠蔭環抱在塔四周,雄偉中又增添了幾許江南的嫵媚。
據記載,蘇州報恩寺源自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孫權為燕國夫人陳氏建佛寺于此,初名通玄寺。后周顯德二年(955)在故地建報恩寺,俗名北寺。報恩寺塔則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元豐年間毀而復建,南宋建炎四年(1130)又毀于戰火。今塔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重建,明清幾度修葺。1965年至1967年又全面整修,2005年至2006年再修。
Hash:a8ddd3951a8b326f95851e34af3e30d2923c6acf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