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江水 攜手向世界 成眉同城 “都”是一家“青”

竹博會驚艷世界。
岷江上游,坐落著因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而聞名的都江堰市。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岷江下游,坐落著以崇祀蠶叢氏“青衣而教民農桑,民皆神之”而得名的青神。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此處的先民便開始用竹編簸箕養蠶、編竹器用于生活。如今,擁有“竹編藝術之鄉”美譽的青神,依舊向世人彰顯著非遺手工藝品的精妙之處。
同飲一江水、同屬四川盆地邊緣的兩地,都走上了同樣的開放發展之路:根植本土文化遺產,打造世界矚目的文旅產業;探索發展多種產業多種模式,美麗鄉村不斷振興;不斷塑造讓人眼前一亮的城市IP……

特色產業振興鄉村。
立足非遺 文旅產業譜新篇
都江堰市 活化傳承 未來可期
巍巍雪山奔流而下的岷江水,不斷滋潤著成都平原。4月2日,2021都江堰放水節“放水大典”在都江堰景區人字堤溢洪道舉行。作為天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四川省重要民俗節慶、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節震撼啟幕。
“砍榪槎——放水——”隨著主祭官一聲令下,河心一群青壯年堰工舉起利斧,奮力砍斷榪槎上的竹索,兩岸堰工齊力拉動繩索放倒榪槎,瞬時岷江水奔流而下,猶如千軍萬馬向天府平原浸潤開去。
“放水咯!放水咯!”灌區群眾奔走相告,紛紛向水中投放活鴨,竹竿打水頭,舀頭水敬神,共同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放水大典”上,圍堰、祭拜、砍榪槎放水、打水頭等都是最精彩和震撼的環節,再現了兩千多年前都江堰放水盛況,展示了川西平原多姿多彩的社會風貌,講述了當年李冰父子帶領灌區人民建堰治水的動人故事。
近年來,都江堰市持續推進遺產文物保護與利用,青城山—都江堰遺產地世界文化遺產年度監測報告填報獲評“2019年度中國文化遺產年度優秀監測報告”,青城山—都江堰獲評“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活化利用最佳案例”。2021年,都江堰市將繼續對標國際國內優秀旅游景區,加快景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深入開展景區智慧經濟場景應用打造,為景區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未來五年,都江堰市將努力打造成都旅游消費中心和全國旅游強市典范,奮力開創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將積極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打造文旅新場景,展示優雅時尚的城市新形象。同時,將引進和新建博物館、美術館、劇場、音樂廳等文化設施8座以上,新增基層文化中心示范點10個、社區美空間20個,推出“最成都·生活美學新場景”15個。該市還將創建全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創建新旅游·潮成都旅游目的地8個,打造和引進2個省級以上有影響力的知名音樂品牌活動。

竹里巷子生態時尚。
青神縣 以竹為媒 聯通世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青神先民用竹篾編“箕”養蠶,初步形成一套竹編技藝。唐代張武率縣民編竹簍填石攔鴻化堰,提水灌溉農田,使竹編得到更大發展。明代青神竹編應用更廣,青神人余承勛進京考取進士后授職翰林院修撰,他所用的書箱、膳食盒等均以竹絲編織而成。
入清以后,青神精美的竹編宮扇聲譽鵲起,被清廷列為貢品。后來青神竹編繼續傳承發展,抗戰期間,縣人曾編成細竹絲斗笠,寫上“抗戰到底”的字樣,用以慰勞抗日將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神竹編進一步發展創新,編織出名人字畫、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等多種精美的藝術品,其中,《中國百帝圖》《清明上河圖》等竹編藝術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內金獎。
以竹為媒聯世界,小竹編撰大文章。“青神竹龍”成功申報“最長竹編舞龍”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通過持續實施非遺傳承行動,青神縣發揮陳云華、張德明、殷超等竹編大師引領作用,建立培訓基地65個,培訓巴西、厄瓜多爾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竹產業從業者6000余人。青神榮獲“竹編藝術傳承國際范例獎”。
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國際(眉山)竹產業交易博覽會、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等先后在青神舉行。青神縣開展竹編全球宣傳推廣計劃,在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開展專題巡展,與哥斯達黎加等4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依托20萬畝竹林,青神縣推動竹生態、竹產業、竹文化融合發展,竹制品實現了從傳統家庭編織到民間手工作業,再到產業化經營的進階之路。目前,該縣形成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等25類、3000多種產品體系,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竹產業綜合產值超過48億元,帶動4萬農戶實現戶均2.2萬元以上的年增收。

放水大典震撼中外。(資料圖片)
承載詩意 美麗鄉村入畫來
都江堰市 文化為脈 鄉村更美
“幾點飛霜浸眉頭,北望九洲過蜀州。”南宋詩人陸游巡游至如今的都江堰市石羊鎮七里詩鄉,入住布金寺,留下《夜宿布金寺》優秀詩篇。“七里詩鄉”名字由此而來。
多年來,這里的農民詩人忙時種田閑寫詩。2003年,邱崗、程光林、周興強、劉宗德等人發起成立了“柳風農民詩社”,如今已有百余名會員。原汁原味的農民詩歌成為七里詩鄉農耕文化的支點和內核。
自2015年起,這 里幾乎每年舉辦中國(都江堰)田園詩歌節,為弘揚曲水流觴的原鄉文化加分不少。春天舉行菜花節,秋天舉辦農民豐收節、中秋節,各種詩會活動讓游人體驗到這里獨有的詩情。
七里詩鄉林盤景區是成都市AAA級林盤景區、中國田園詩歌小鎮的文化傳承核心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街薅秧歌”實景演出地、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六個分會場之一。
如今的七里詩鄉,雞犬相聞、稻香撲鼻,“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溢滿田園鄉愁,優美的鄉村環境讓人倍感舒適。
在青城灣濕地莊園喝喝茶,到林盤院落逛一逛,于西林書院吟誦國學經典……“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旅游模式,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人深入體驗到鄉村旅游的魅力。
當地還著眼產業培育,大力推進勞作變體驗、田園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特產品變旅游商品,引導群眾培育出文化民宿、鄉愁體驗、農博展示、音樂演繹、詩書畫院等10余種新興業態,研發出詩鄉米酒、稻草編藝等12種精深加工農產品和文創產品,建立“七里詩鄉”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即時消費。

環境整治扮靚鄉村。(資料圖片)
青神縣 產業為基 推動振興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蜀中寫了21首詩。這21首詩里,在青神所作的《峨眉山月歌》極為有名:“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多年后的今天,李白旅居過的青神大地,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竹里巷子便是一例成功實踐。竹里巷子位于青神縣青竹街道蘭溝村3組,采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對區域內農房和業態進行改造,打造出竹里香網紅火鍋店、竹里竹藝美學館、竹里人家民宿等獨具特色的網紅打卡點,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打卡留念。
同樣是在蘭溝村,新落成不久的“竹里院子”也讓人過目難忘。這是全國首家竹藝精品主題酒店,有著小青瓦、粉白墻、飛檐斗角,處處可見精美的竹編產品,如竹燈罩、竹手提包、竹花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世界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云華帶領的竹編團隊,為“竹里院子”特別制作的精美竹編作品不可不提。《瀟湘竹石圖》《赤壁賦》《定風波》等經典作品,以竹編的方式呈現,廣大游客紛紛為非遺藝術的光彩點贊。
在岷江邊的高臺鎮百家池村,椪柑產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這里的面貌。在政策的扶持下,村民人均年收入從5年前的7400余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3萬元,村里的椪柑園區獲評“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果農自創的生態水果品牌“橘香百家”也越來越響。
有了經濟基礎,村里建起了村? ?館,“青神柑橘發展館”也在這里落戶。這是川內首個柑橘發展館,分為柑橘的歷史背景、生長條件、綠色防控、蝶變過程等6個不同單元內容,讓游客能對青神柑橘的過去和未來有充分了解。

七里詩鄉承載鄉愁。(資料圖片)
打造新IP 激發城市新活力
都江堰市 “熊貓之都” 再迎新寵
青城山、二王廟、離堆公園、南橋……這是曾經到都江堰,游客必去的景點。如今,如果依然只知去這些地方,說明旅游攻略沒有做足。
去年5月,位于都江堰市的成都融創文旅城一亮相,便以集創樂園、融創雪世界、融創水世界、高端酒店群、國際會議中心、融創茂、濱湖酒吧街等豐富業態于一身的特點,推動全市從簡單的觀光游向具有特色文化體驗的休閑度假游轉變,改善都江堰“夏滿冬空”的旅游結構,形成“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歡聚文旅城”的西部文旅新三角。
今年4月3日,清明假期首日,位于都江堰城中心的仰天窩廣場正式對外開放。由著名荷蘭藝術家、大黃鴨之父費洛倫泰因·霍夫曼設計的“特大號”大熊貓自拍藝術品雕塑在萬人矚目中驚艷亮相,成為都江堰“城市新地標”。
據霍夫曼自述:“作品中熊貓舉起手機進行自拍,具有很強的娛樂性。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悠閑自在的姿態,也是對當地生活一種藝術語言的表述,將給每一位觀者親切、愉悅的感覺”。他希望能通過這件藝術品,讓人們更深刻了解都江堰這座“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遺產”之城、這座名副其實的“熊貓之都”。
在都江堰,除能看到大熊貓雕塑、大熊貓玩偶、大熊貓形象的出租車外,還能在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看到各種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本體。毫不夸張地說,熊貓已經成為都江堰除水利工程、道教文化之外的又一城市IP。
青神縣 邂逅“螢寶” 浪漫觀螢
“螢火蟲,這兩年才開始大規模出現。”對熟悉青神螢火蟲的旅游業從業者羅女士來說,上一輪看到螢火蟲大規模出現,還是小時候的事情了。
2020年初的螢火蟲季,到天池村等鄉村觀看漫山遍野的螢火蟲,品嘗青神特色水果、美食,已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春日必修課”。
同年11月4日,世界螢火蟲研究專家付新華教授來青調研時說:“螢火蟲對生態環境要求非常高,是一類非常好的可視化的生態指示物。”他認為,青神的螢火蟲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說明了青神的自然環境處在非常好的水平。
近年來不斷增多的螢火蟲,是青神縣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明證。在此基礎上,青神縣將螢火蟲作為城市IP來推廣。
2021年螢火蟲季,不變的是漫山遍野的螢火蟲,但亮眼的“明星”當屬新晉網紅:以螢火蟲為原型的卡通形象“螢寶”。“螢寶”有著明黃色的外觀、大大的眼睛,夜晚觸碰按鍵,可閃閃發光,非常呆萌,像極了大自然中的螢火蟲。
相關文創企業負責人表示,設計“螢寶”,是希望大家不要去野外 捕捉螢火蟲,而是通過購買文創產品,文明地把“螢光”紀念品帶回家,起到倡導大家文明觀螢的作用。
在青神觀螢地出口,人手一個的“螢寶”,標志著螢火蟲已成青神除竹編以外另一城市IP。
一江水養一家人。相似的地理環境,同樣擁有獨特的文化遺產,都江堰與青神,正互為借鑒、攜手前行。
【來源:眉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Hash:83745004008bedf06fbd06e661c78e0cb2147069
聲明:此文由 瀟湘晨報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