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水稻一年可種兩季,為什么不是全國的糧食主產省區?
廣西水稻一年可以種兩季不假,但廣西全境的水稻總產量在全國只能排名第九,甚至已經低于隔壁的廣東,拋開不適合種水稻的省份不談,以廣西的水稻總產量數據來看,確實算不上水稻主產區,而如果將全國各種類糧食都算作在內,那廣西不但算不上糧食主產區,甚至都排不進前二十。直接原因與廣西的耕地面積,以及土壤類型、土壤肥力有關,間接原因也與廣西的發展模式有關。
首先說一下廣西的耕地面積,如果比較省份總面積,那廣西自治區以23.76萬平方公里的數據,排名全國第九,但廣西因為處在云貴高原邊緣,屬于兩廣丘陵的一部分,所以平原、河谷面積占比只有25%左右,而廣西的耕地大部分就位于這為數不多的平原、河谷之上,典型的像右江河谷、潯江平原、賓陽平原等,但這些平原在其他省份往往被認為是“盆地”。根據最新的耕地面積統計,廣西總耕地面積是44000 平方公里左右,僅占總面積的18%左右,耕地面積少自然糧食產量低。
再一個是廣西的土壤類型、肥力,廣西全境根據地貌不同,主要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黃壤、黃棕壤等,其中平原、河谷的土壤以赤紅壤為主,也就是說廣西的耕地基本都是赤紅壤,這類土壤酸度普遍較高,而有機質、氮元素、磷元素等含量卻不高,雖然水稻種植對土壤肥力的要求不算高,但用在畝產量的比較上卻會出現明顯差異。比如東北黑土耕地,江蘇黃壤、棕壤耕地的水稻畝產都遠高于廣西,所以廣西成不了水稻主產區,嚴格意義上講,廣西耕地更適合種植熱帶特有作物,而種植水稻則略顯一般。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廣西的經濟發展模式,廣西的耕地面積由建國初期的持續增長,到近些年的持續下降,已經明顯反映出,越來越多的廣西人不再單純以耕地為生。因為廣西隔壁就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珠三角,與種地相比,很多廣西年輕人更愿意去珠三角淘金,所以廣西的耕地也在不知不覺中出現荒廢現象,即便沒有完全丟棄,也很可能出現原先一年兩季的種植,變成當下一年一季種植。前些年廣西的水稻總產量還略高于廣東,排在全國第八,而近些年因為數據下滑,已經降到全國第九。
綜上所述,一個地區能否成為糧食主產區,與自身先天的地勢地貌、耕地類型有很大關系,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還是集中在三大平原之上,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明顯更具有先天優勢,這一點廣西無論如何無法相比。不過,廣西以如此的地貌,糧食達到如此產量也難能可貴,雖然成不了全國糧食主產區,但像甘蔗、青梅、金桔、毛竹等產量卻著實不低,尤其是黑皮甘蔗,廣西全境的產量幾乎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所以因地制宜,術業有專攻,成不了糧食主產區也沒什么。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Hash:baeafcfdea5fabe4333714aea73ddd98a09da332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