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人的精神
古往今來,江門人以自己的言行意志,以自己的經歷感悟,締造了江門人精神。那么,“江門人精神”的具體涵義是什么?我們又應如何繼承江門人精神、增加新活力、建設新江門呢?記者日前分別采訪了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以及鳳群、梅偉強兩位副教授。
什么是“江門人精神”? 從江門地區的文化發展過程來看,江門人具有“開放、包容、務實、創新”這四種精神品格。
開放:就是不封閉,敢于看外面的世界,甚至飄洋過海走出去。
包容:主要是由于江門地區幾千年的歷史形成、積淀下來形成的地域文化品格,并成為五邑人精神內涵之一。五邑本地人從最早的古越族包容北方人,后來又包容了西方外來文化,顯示了其包容性。
務實:五邑人在學習、借鑒別人的東西時有一個特點:以我為主。由于五邑靠海,五邑人也有海洋的性格,海納百川的胸懷。五邑人不管理論上的條條框框,只要自己覺得有用就夠了就選擇,非常實際。
創新:五邑人有文化吸收與創新的能力。尤其是大量的僑鄉建筑,就是其能力的展示。從僑鄉建筑本身,又把中國的鄉土建筑與技術與西方技術糅合,像碉樓又有對聯、壁畫、灰雕等中國的東西。這就是吸收與創新。 我認為“江門人精神”,可以用這幾個字概括:“兼收并蓄,務實求新。”
具體解釋就是,江門人尤為善于吸收海外尤其港澳各種有益的經驗,廣開思路,為我所用,這一點,從開平碉樓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可略見一斑。另外江門人比較務實,不尚空談,很少保守,對新生事物容易接受。 江門人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開放、包容、自信、進取。
開放:江門成為僑鄉,主要是鴉片戰爭之后,出洋的人較多,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華僑將西方先進的文化帶了回國,像輪船、汽車、電話、公司股份制等技術、文化就是華僑帶回來的。
包容:心胸廣闊,容納百川,不排外,敢于接受新鮮事物,并且予以傳播、學習。
自信:始終對自己有信心,不卑不亢。盡管學習西方的東西,但也不摒棄中國傳統的精華文化,愛國愛鄉,保持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進取:勤奮、艱苦創業、勤儉持家,與時俱進,以自己的雙手創造新生活。
發揚“江門人精神”有何意義? 發揚“江門人精神”,可以更體現出五邑僑鄉的特色,加強江門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建設新江門。
用“江門人精神”建設新江門
首先應大力提倡“江門人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經濟的發展。當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環境、交通、人際關系等變好,人們對文明的追求也會變成一種自覺的追求。其次,要建設文化名市,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然會出現文化建設的高潮。江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在發展,當我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高潮時,“江門人精神”的提倡和發揚就成為必然趨勢,“江門人精神”反過來也會促進江門經濟的發展。 “江門人精神”在今天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如今的兼收并蓄,不僅要吸收海外有益的經驗,也要吸收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的有益的經驗。另外,還要大量吸引內地優秀的人才,加入到建設新江門的行列中去。江門也有引進內地人才,但力度還不大。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應該對他們的一些實際問題,諸如家屬安置、孩子入學等,給予及時妥善解決,讓內地人才來江門,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才能把根留住。
務實求新也是如此,務實固然重要,但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求新。求新是檢驗一個城市有無生命力的標?
?。雖然江門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周邊兄弟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江門人絕不能安于現狀,要摒除陳舊的傳統觀念,開拓創新。只有繼續發揚務實求新的精神,不斷迎“新”送“舊”,開創新局面,才能建設好一個新江門。
Hash:f98ba7043914b635ab97f580a0076707dfc2cbf1
聲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