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準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后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準,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擴展資料: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后、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杰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杰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臺,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于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于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準和原則之后,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百度百科-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1.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進行考察,即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絕對要求。
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舞臺,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只有考察歷史人物個人背后的社會歷史條件,發現歷史規律,才能了解歷史人物活動的實質。
如評價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樣認識他殘暴的原因。如果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就會發現他的殘暴是秦統一六國后經濟迅速發展加速了統治階級腐朽的結果,是權力過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結果。
如果不考慮當時的歷史條件,很容易把他的殘暴歸結為單純的個人品德問題,這樣的認識不僅流于浮淺而且還有很大危害,讓人們把由根本制度帶來的問題誤認為是皇帝個人的品質問題,避重就輕,從而掩蓋了歷史真像。?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背景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 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2.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恩格斯說:“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欲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
如評價商鞅,就需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他的主要活動,特別是變法措施逐條剖析,從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隸主貴族勢力,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經濟和掌握政權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的正確結論。?
3.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這是確定歷史人物歷史作用的最根本標準。對不同類別的歷史人物,在確定其歷史作用時應有不同側重。
4.注意把握歷史人物的總體特征。
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如對唐太宗應看其作為一代明君的一面;對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維護統一的一面,又要從歷史轉型的角度看待他,這將有助于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看待歷史人物,從是否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來把握和評點歷史人物。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5.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和點評歷史人物。
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把歷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環境中去認識,采用中外對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為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后一個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如果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處于這一歷史轉折期的康熙,我們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擴展資料:
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明確以下四點: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再次要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同當時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之間的聯系;最后還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總之,對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依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因為單獨的個人并不總是以他所屬的階級為轉移(中國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的經歷即為證明)。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簽”。
第三,要正確處理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既要注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后果,尤其應把客觀后果放到評判的首位。這樣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歷史的復雜性所要求的,動機和效果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是矛盾的,“好”的動機有可能帶來“壞”的后果;“壞”的動機 ?在特定條件下又能帶來“好”的結果。
第四,要正確處理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關系。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主要應著眼于他的歷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說成是“漢賊”,就是從封建正統的道德觀出發,用道德評價取代了歷史評價,是錯誤的。
參考資料:評? ?-百度百科
Hash:0a9ade4011c3a8a5641840ea151444a2ce0967c4
聲明:此文由 Mike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