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莊的地貌景點 羅莊的地貌景點介紹
導讀:羅莊的地貌景點 羅莊的地貌景點介紹 1. 羅莊的地貌景點介紹 2. 羅莊周邊旅游景點大全 3. 羅莊游玩的地方有哪些 4. 羅莊區地形圖 5. 羅莊地勢最高的地方 6. 羅莊好玩的景點 7. 羅莊區的風景名勝 8. 山東羅莊區附近有什么景點 9. 羅莊周圍的景點推薦 10. 羅莊旅游景點 11. 羅莊的地貌景點介紹圖片
1. 羅莊的地貌景點介紹
招賢村鎮駐地 相傳元代建村,原名隋家店子,毀于明初戰亂,官府為重建此情,出榜招賢,以求再興發達,故名招賢,后分為一、二、三、四4個行政村。主要姓氏有張、王、邢、宋、徐、唐、袁、米、李、董等。
汀溝店 明末苑氏建村,初名小店子,后朱氏在此開店。毀于匪寇。后朱、陳二姓重建汀溝村,改名汀溝店。主要姓氏有于、張等。
西汀溝 明洪武年間于氏遷此。汀溝為魚得水,議分東、西兩村,此村在西,故名。1959年,修仕陽水庫時遷此,改名紅衛。1981年恢復原名。主要姓氏有于、梅等。
東汀溝 村名由來及沿革同西汀溝。主要姓氏有于、王等。
董事坡 明初董氏由海東遷莒,十世分居于此,因地處嶺坡,故名。主要姓氏有董、趙、王、周、范等。
七里溝子 明末徐氏遷此建村,因村有大溝,故名。主要姓氏有陳、賈等
大鋪 明永樂間柳氏自柳家莊遷入,后孔氏遷入開設店鋪,故名。主要姓氏有于、王、崔、陳等。
小鋪 明末孔子六十一代孫遷此,隨大鋪而取名。主要姓氏陳、管、翟、孔等。
呂家莊 1968年由仕陽水庫庫區呂家莊遷此,改名前進。1981年復為原名。主要姓氏有于、王、管等。
姚家泉 明初姚氏遷此建村,因所處洼下澇濕,故名。主要姓氏有崔、陳、張、潘、仲等。
高家橋 明洪武年間高氏自山西遷之石嶺后分居此地,當時村西有石橋,故名。主要姓氏為高姓。
石家官莊 明末石氏遷此墾種官田,取名石家官莊。主要姓氏有管、時等。
前門家官莊 清代門家管莊門氏遷此立村,因在原村前,故名。主要姓氏有門、韓等。
后門家官莊 明天啟年間門氏遷此種官田、以姓氏命村,后立前村,故名。主要姓氏有門、管等。
李家莊子 清初孫氏立村,初名孫家小莊,后李氏遷入,村漸大,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有李,陳等。
大羅宅 1369年(明洪武二年)管氏從膠東遷此,初名挪宅,明中葉小羅宅村立,此村改名大羅宅。主要姓氏有孫、管等。
小羅宅 明中葉管氏建村,北臨大羅宅而得名。主要姓氏有管,王等。
大窯 1369年(明洪武二年) 管氏由海州遷莒,居小窯,因以燒窯為業漸演為大窯。主要姓氏有管、高等。
王家坡 明洪武年間王氏由海曲迂此,初名王家嶺,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有王、李等。
沙溝 明初楊氏于此立村,初名楊家草溝,后袁氏遷入,村中有河構,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有苑、高、王、陳、葛等。
楊家坡 明洪武初于氏住小綠汪村,1968年從庫區移此立村,名紅旗。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有揚、鄭、王等。
柳家莊 明永樂年間,柳氏丘此立村,冠以姓氏而村名。主要姓氏有柳、齊等。
東瓦屋 明洪武年間陳氏自直隸遷莒城,崇禎年間又遷此立村,以燒瓦為業,故名。主要姓氏有陳、李等。
程家莊 明洪武年間程氏建村,以姓命村名。主要姓氏有管、王、張等。
后仕陽 明洪武初于氏建村,村西原有石佛寺,“大侍養”碑、清初寺毀,村以此名,后演為今名。主要經氏有于、王等。
前任陽 明代建材,原與后仕陽一村,1961年分置此村,名前仕陽,主要姓氏有于、楊、李等。
小仕陽 清乾隆年間,劉氏自沂水逃荒至此。依仕陽名立小仕陽。主要姓氏有王、劉、葛等。
何家曲坊 明永樂年間何氏自莒城遷此村。原以設坊制曲為業、故名。主要姓氏有何、單等。
程家曲坊 明朝程氏遷此定居,設坊制曲,故名。主要姓氏有程、季等。
李家曲坊 明末李氏自江蘇 遷此設坊制曲,故名。主要姓氏為李姓。
車家曲坊 明洪武年間車氏由車家春生遷此,以制曲為業,故名。主要姓氏有車、單等。
周家曲坊 元末周氏遷此立村,初名周家莊,因設坊制曲,故名。住姓氏有周、賈、徐等。
張家曲坊 1467年(明成化三年)張氏自濟南遷此立村,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張、田等。
武家曲坊 1626年(明天啟六年)武氏遷此立村,清初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武、董、李、劉等。
賈家嶺 明初建村,因東北靠嶺,故名。主要姓氏有賈、秦等。
山頭 原名楊家莊,明初李氏自江蘇遷此,村靠山頭嶺,取名山頭。主要姓氏有張、李。董、王等。
管家洼 1966年管氏從大窯遷此,名向陽,因地洼下,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有管、秦等。
趙家官莊 明末肖氏遷此建村。名肖家官莊,后徐、何、趙三氏繼入,改名小官莊,1981年更為今名。主要姓氏有趙、陳、張、賈等。
西黃埠 明初宋氏遷此。村東有土埠,寺院古跡,先名黃土埠,后演今名。主要姓氏有宋、王、田等。
東黃埠 明末黃埠分居兩村,此村居東,故名。主要姓氏宋姓。
北黃埠 明中葉陳氏遷此立村。后王氏遷入,因處黃埠北、故名。主要姓氏有王、李等。
陳家土嶺 明洪武年間陳氏自直隸遷莒,崇禎壬午年遷此避難,因有土嶺。故名。主要姓氏有陳、梁等。
祝家樓 明末祝氏自祝家樓遷此,為念故籍,仍名祝家樓。主要姓氏有祝、荊等。
天井汪 1959年修仕陽水庫遷此,主要姓氏有王、周、辛等。
徐家屯 明中葉金氏遷此墾田立村,初名金家官莊,后徐、朱、張遷入,改名大官莊,1981年更為今名。主要姓氏有徐、張、金等。
管家屯 1968年小窯管氏部分住戶遷此立村,村名文革,1981年改今名。主要姓氏有管、張、陳等。
小羅莊 1471年(明成化七年)朱氏自黃埠析居于此,初名小挪莊,后演為小羅莊。主要姓氏有宋、于、陳、謝等。
大羅莊 明成化年間宋氏自黃埠析居于此。主要姓氏有宋、楊、王、梁、趙、陳等。
前石汪峪 明成化年間李氏建村,因在后石汪峪前,故名。主要姓氏有呂、薛、許、王等。
后石汪峪 因村后山峪中有石汪。故為村名,明末前石汪峪立,此為后石汪峪。主要姓氏有王、宋等。
大土嶺 清嘉慶年間崔氏由崔家四山子遷此,初名崔家土嶺,村前又立小土嶺,此為大土嶺。主要姓氏崔、翟等。
小土玲 明初崔氏由桑園里莊遷此,初居大土嶺、后移此立村,故名小土嶺。主要姓氏有崔、葛等。
風臺溝 清初崔氏于此立村、因村北有風臺山,村前有溝,故名風臺溝。主要姓氏有崔、趙等。
馬家店子 明洪武年間馬氏遷此,靠大路開店為業,后為村名。主要姓氏有馬、苑等。 ·
相家官莊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相氏自桑園遷此,墾官田立村,故名相家官莊。主要姓氏有相、趙等。
西雙廟 明初郁氏建村先名郁家莊。天啟年間戰氏自萊陽遷入,隨東雙廟而名。主要姓氏有戰、劉等。
東雙廟 明初劉、吳二姓遷洪羅店立村,因多水災修二廟,以禳災,故名。主要姓氏有盧、李、張、孫等。
徐家春生 清初魏氏自魏家石河遷此立村,名魏家春生,后徐氏遷入,人丁漸旺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有徐、董、夏等。
前王家春生 清初王氏自云門移此立村,因在王家春生前,故名。主要姓氏有王。田等。
后王家春生 1369年(明洪武二年)王氏自江蘇云臺山遷此立村,取吉祥名王家春生。主要姓氏有王、劉、殷等
梁家春生 清初仲氏遷此立村 · 后陳姓入改名陳家春 生,繼梁氏遷入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梁、陳 、馬等。
岳家春生 明正德華間岳氏自山西遷莒之東關,后分一支居此,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岳 陳、劉、梁等。
車家春生 明代車氏居此立村,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車、趙等。
鳳凰莊 1877年(清光零三年)劉氏落戶于此、因有土墩名鳳凰臺。故為村名。主要姓氏有劉、梁等、
崔家四山子 清康熙年間崔氏立村,地勢四面環山,故名。主受姓氏有崔、馮等。
梁家四山子 清康熙年間梁氏立村,四周環山取名梁家四山子。主要姓氏有梁、單、潘等。
西宅科 1666(清康熙五年)張氏由曲坊分居此地,村落依山傍水,取名宅科,1959年修仕陽水庫移遷今址,沿用原名。主要姓氏有張、葛等。
古路官莊 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袁氏自河北棗強縣遷厲家疃,后遷此,因村靠大道故名。主要姓氏有王、袁等。
季家莊 清代季氏自東莞河西遷此,初名季家洼,后改令名。主要姓氏為季姓。
大河東 明初董氏立村,原由海東十八村遷張解,后遷此,因處沭河東岸故名大河東。主要姓氏為董姓。
小河東 清初張氏建村,隨大河東而名小河東。主要姓氏為董姓。
東全寨 明永樂年間朱氏建村,所處曾設軍營扎寨,民得保全,故名。主要姓氏有張、王等。
西全寨 明嘉靖年網王氏自新泰東都遷莒河北圈,三世分支遷此,傳永樂掃北時曾在此安軍營寨,戰為村名。主要姓氏有王、杜、袁等。
左家莊子 明永樂年間丁氏建村,初名前普安,后莊氏遷入改今名。主要姓氏有張,馬等。
仕家莊子 明洪武年間仕氏自海東遷此,以姓氏命村。主要姓氏有徐、武、倪等。
普安 1369年(明洪武二年)田氏立村,村原有“普救庵”,村隨廟街名。后為今名。主要姓氏為田姓。
孫家臺子 1626年(明天啟六年)孫氏立村,因地處高地,故名。主要姓氏為孫姓。
王車臺子 1369年(洪武二年)王氏自歷城遷此,因地形高,故名王家臺子。主要姓氏有王、吳等。
2. 羅莊周邊旅游景點大全
在臨沂南面。
羅莊區,隸屬于山東省臨沂市,位于山東省南部。北靠蘭山區,東與河東區和臨沂經濟開發區隔沂河相望,西為臨沂高新區,西、南兩面與蒼山縣接壤,東南與郯城縣為鄰。行政區域土地面積500平方千米,下轄5個街道、3個鎮,211個行政村和社區。[1][2]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羅莊區常住人口為679333人。[16] 羅莊區是臨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魯南蘇北重要的交通樞紐。京滬高速公路和206國道縱貫南北,臨棗高速公路、臨嵐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兗石鐵路橫穿北部,江泉高架路北接臨沂北城新區和蘭山主城區,曲阜-臨沂高鐵獲批將建;距臨沂飛機場10千米,2小時達廣州深圳,1小時達北京上海;距日照、嵐山、連云港三大港口僅百千米,距青島港150公里。百里沂河穿境而過,水運發達。羅莊區境內名勝古跡有寶泉寺、億萬年前化石、雙月湖、萬畝國家級臨沂武河濕地公園等。[3][1]2020年,羅莊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2.2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6%,完成一般預算收入22.43億元。[17]
中文名羅莊區
外文名Luozhuang District
別名扈臺,湖臺,扈城,羅湖
行政區劃代碼371311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景點
更多
4
山東臨忻羅莊區特產
更多
4
快速
導航
建置沿革西周(前1046—前771年)時期,滅商的周王,實行封邦建國的分封制。羅莊區境分屬魯國和郯國卿? ??夫的“采邑”。啟陽邑、祝丘邑、中丘邑都是分封“采邑”的地名。
羅莊區春秋(前770—前476年)時期,沿襲西周分封制,這一區域仍為魯國(郯國已成為魯國的附庸國)卿大夫的“采邑”。中葉以后,魯國被“三桓”專權,公室的土地和人民被瓜分,這一區域被魯國季孫氏割據。戰國(前475—前221年)時期,推行以郡縣為基礎的君主集權制和分封食邑制。初期,魯國推行哀公季康子“用田賦”政策,秦商鞅變法后,效仿秦國的君主集權制,在這一地區設置開陽縣。羅莊區境屬魯國開陽縣。楚滅越滅魯后,江北廣大地區成為楚國的領地,并在長城(今蒼山縣長城鎮)置襄賁縣。羅莊區境分屬楚國開陽縣和襄賁縣。秦朝(前221—前207年)時期,秦統一中國后,全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這一地區置郯郡及屬下啟陽縣。羅莊區境屬郯郡啟陽縣。西漢(前206—8年)時期,實行郡、國并行制,其下設縣。漢高帝改郯郡為東海郡,轄郯、蘭陵、襄賁、啟陽等38個縣。羅莊區境分屬東海郡襄賁縣和啟陽縣。漢景帝時,為避景帝劉啟諱,改復開陽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并在開陽縣城北諸葛城析置臨沂縣,羅莊區境分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襄賁縣和開陽縣。東漢(25—220年)時期,初沿襲西漢郡縣制。建武十七年(41年),改瑯琊郡為瑯琊國(建都于莒)。建初五年(80年)遷都于開陽城。區境分屬徐州刺史部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郯縣。中平五年(188年),改徐州刺史部為徐州,形成州、郡(國)、縣三級制。區境分屬徐州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襄賁縣。三國(220—265年)時期,區境屬曹魏政權轄地,區劃基本沿襲漢制,只是將郡改為國,實行國、縣兩級制。魏黃初年間(220—226年)改東海郡為東海國。區境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襄賁縣。西晉(265—316年)時期,短暫的統一中國,又恢復分封制。晉初復改東海國為東海郡,晉惠帝時又改東海郡為東海國,但區劃從屬似沿用三國舊制。區境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東晉、十六國(317—420年)時期,東晉初期沿用西晉舊制,但“五胡十六國”分裂割據后,羅莊區境曾先后屬東晉、后燕、南燕和北魏轄地,區劃沒有大的變化,仍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最初,南朝勢力發展到此,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劉宋時,復置徐州,除瑯邪國復瑯琊郡,廢除開陽縣、臨沂縣,并入即丘縣(為郡治,在今臨沂城東湯河一帶)。羅莊區境屬徐州瑯琊郡即丘縣。隋朝(581—618年)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簡化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二級制。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直接以州統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分即丘縣另置臨沂縣。煬帝時再經省并,改沂州為瑯琊郡。大業元年(605年),省即丘縣并入臨沂縣。羅莊區境屬瑯琊郡臨沂縣。唐朝(618—907年)時期,沿襲隋朝時期的州、縣兩級制。武德四年(621年),析臨沂縣置蘭山縣(遺址在今褚墩鎮蘭山屯村)和昌樂縣(遺址在今高都街道辦事處程莊一帶)。武德六年(623年),廢除蘭山縣和昌樂縣,復并歸臨沂縣。貞觀元年(627年),設置“道”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羅莊區境屬河南道沂州臨沂縣。北宋、遼(960—1127年)時期,宋初為了消除地方割據勢力,對地方上的府、州,則另設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職權。至道三年(997年),又將全國劃為15路,這一地區為京東路管轄。熙寧年間(1068—1077年),復分為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治青州),實行路、州、縣? ?級制。羅莊區境屬京東東路沂州臨沂縣。南宋、金(1127—1279年)時期,地方行政區劃與北宋略同。金大定八年(1168年)改京東東路為山東東路(治青州)。羅莊區境屬山東東路沂州臨沂縣。元朝(1271—1368年)時期,忽必烈采用漢法建立了一套統治全國的行政機構以鞏固中央集權。中央建立中書省,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但山東直屬中書省,稱為“腹里”。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在山東東南部置益都路(治益都,今青州)。羅莊區境屬中書省益都路沂州臨沂縣。明朝(1368—1644年)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初沿襲元制。洪武元年(1368年),將臨沂縣省入沂州(散州,仍為縣級)。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共分13布政使司和2直隸。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隸州)、縣(州)兩級。取消路一級,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屬兗州府。羅莊區境屬山東布政使司兗州府沂州。清朝(1644—1911年)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基本上沿襲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置道一級,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制。在山東南部置兗沂曹濟道,領兗州、沂州、曹州、濟寧四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沂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設附郭蘭山縣(疆域與原散州同)。羅莊區境屬山東省兗沂曹濟道沂州府蘭山縣。中華民國初期,各地行政機構十分混亂,北洋政府成立后,下令廢除府、州,在省與縣間增置道一級,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二年(1913年)改蘭山縣為臨沂縣。羅莊區境分屬北洋政府山東省濟寧道臨沂縣和郯城縣四區的褚橋保、柳莊保。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實行省、縣兩級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8月,在臨沂增設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羅莊區境屬山東省第三行政專員公署臨沂縣和郯城縣五區的褚橋鄉、柳莊鄉。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國斗爭,羅莊區境成為沂蒙紅色文化發祥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中共臨郯縣委在三重村(今屬羅莊區傅莊街道)成立,不久又在大丁莊(今屬羅莊區湯莊街道)成立了臨郯青年救國團縣團部(在抗日民主政權未建立前,行使政府職權)。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旬,在臨沂城重新組建中共臨沂縣委、臨沂縣政府。羅莊區境分屬華東局濱海區臨沂縣和魯南區趙镈縣,境內有臨沂縣的朱陳區、冊山區和趙镈縣二區(沂堂)、十二區(褚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在沂河以西,祊河以南析置臨西縣。羅莊區境分屬華東局魯南區三專署臨西縣和蒼山縣。境內有臨西縣朱陳區、冊山區和蒼山縣二區(沂堂)、十二區(褚墩)。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臨沂城光復后,撤銷臨西縣,其轄區復歸臨沂縣。羅莊區境分屬華東局魯中南區濱海專署臨沂縣和臺棗專署蒼山縣。境內有臨沂縣朱陳區、冊山區和蒼山縣的二區(沂堂)、十二區(褚墩)。1950年5月,撤銷魯中南行政區,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1983年9月,撤銷臨沂縣,恢復臨沂市;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專區設立地級臨沂市。原縣級臨沂市撤銷后,設立蘭山、羅莊、河東3個區;1995年2月12日,羅莊區作為縣級行政區正式動作,行使管理職能。[2]行政區劃區劃沿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5月撤銷魯中南行政區,以濱海專區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羅莊區境屬山東省臨沂專區臨沂縣。初期,分別為城關區(一區)、朱陳區(七區)、冊山區(八區)。1952年3月增設羅莊區(十五區? ??駐傅莊)、白莊區(十六區)。1955年10月改朱陳區為朱隆區。1958年2月撤區并鄉,城關尚稱鎮,朱隆、冊山、羅莊、白莊一律改區稱鄉。
黃山鎮1983年9月,撤銷臨沂縣,恢復臨沂市。1984年4月,城關鎮劃分為金雀山、銀雀山、蘭山3個辦事處;羅莊境內的岑石公社改為岑石鄉,冊山公社改為冊山鄉,傅莊公社改為傅莊鎮,羅莊公社改為羅莊鎮,白莊公社改為白莊鄉,程莊公社改為程莊鄉。1991年1月,撤銷白莊鄉設立盛莊鎮。1993年9月,撤銷冊山鄉設立冊山鎮。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專區設立地級臨沂市。原縣級臨沂市撤銷后,設立蘭山、羅莊、河東3個區,隸屬臨沂市。羅莊區轄羅莊鎮、傅莊鎮、盛莊鎮、冊山鎮、程莊鄉、岑石鄉6個鄉鎮,226個行政村。1995年2月12日,羅莊區作為縣級行政區正式動作,行使管理職能。1996年10月9日,程莊鄉、岑石鄉分別更名為西高都鄉、羅西鄉。1997年1月14日,撤銷西高都鄉設立西高都鎮。1999年4月30日,設立雙月湖街道辦事處,將羅莊鎮的朱陳北村、八塊石村、湖西崖北村、湖西崖西村、湖西崖東村5個村,羅西鄉的前崔莊村、后崔莊村2個村和盛莊鎮的大白衣莊村、小白衣莊村2個村劃歸雙月湖街道辦事處管轄。2000年5月11日,撤銷羅莊鎮,設立羅莊街道辦事處;撤銷盛莊鎮,設立盛莊街道辦事處;撤銷傅莊鎮,設立傅莊、湯莊2個街道辦事處,將原傅莊鎮的湯莊村等20個村劃歸湯莊街道辦事處管轄。2002年2月1日,撤銷冊山鎮,設立冊山街道辦事處;撤銷西高都鎮,設立高都街道辦事處;撤銷羅西鄉,設立羅西街道辦事處。2008年3月,羅西街道辦事處劃歸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2010年1月,原屬蒼山縣的沂堂鎮劃歸臨沂市羅莊區管轄。2011年1月,原屬郯城縣的黃山鎮、褚墩鎮劃歸臨沂市羅莊區管轄。2011年8月9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將臨沂市羅莊區湯莊街道并入傅莊街道,雙月湖街道并入盛莊街道。至此,羅莊區形成了5街(羅莊、傅莊、盛莊、冊山、高都街道)3鎮(沂堂鎮、黃山鎮、褚墩鎮)的行政區劃格局。[2]區劃詳情截至2018年末,羅莊區轄羅莊街道、傅莊街道、盛莊街道、冊山街道、高都街道(5個街道),沂堂鎮、褚墩鎮、黃山鎮(3個鎮),區政府駐地羅莊街道。[4][5][6]地理環境位置境域羅莊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8°05′至118°25′,北緯34°45′至35°03′。北靠蘭山區,東與河東區隔沂河相望,西與蒼山縣接壤,南與郯城縣為鄰。南北最大縱距31.3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9.5千米。行政區域土地面積500平方千米。[5][1]地形地貌羅莊區境內以平原、丘陵兩種類型為主,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是沂河沖積平原,西部多為丘陵。境內地質構造比較古老,處于沂沭斷裂帶西側,其構造體系大部分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地層主要出露古生界、中生界地層,在沂河沖積平原覆蓋有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按出露地層從老到新依次是:(1)奧陶系,巖性主要有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的白云質灰巖、角礫泥灰巖、泥灰巖及泥質灰巖,總厚度687—750米,主要分布在高都、付莊及冊山等街道辦事處;(2)石炭系,巖性為頁巖、砂巖、殘余鐵礦、粘土頁巖及煤層等,總厚度267—317米、主要分布于羅莊、盛莊、高都、冊山、付莊等街道辦事處;(3)三疊系,巖性為砂巖、頁巖、粘土巖、砂質頁巖夾煤層,厚度達355米,零星分布于羅莊、雙月湖街道辦事處。(4)白堊系,巖性為砂巖、砂礫巖、凝灰質角礫巖,僅分布在高都街道辦事處的東部。(5)第四系松散沉積物,主要分布在沂河附近,其巖性為沖洪積亞沙土、亞粘 土及中粗砂夾礫石,部分地區為中細沙。[7]山脈羅莊區境內山脈均起自蒙山,共有大小山嶺48座,海拔55米至272.4米,相對高差217.4米。慶云山位于冊山、付莊、羅莊三個街道辦事處交界處。石猴山,原名五子山,位于雙月湖街道辦事處湖西崖村西。蟠龍山,位于羅莊街道辦事處山南頭村西北。響馬嶺,位于盛莊街道辦事處紅土屯村西。青風嶺,位于盛莊街道辦事處花埠圈村西,兩嶺系姊妹嶺。鳳凰嶺,位于付莊街道辦事處西部。[7]氣候羅莊區境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春季回暖較快,少雨多風,空氣干燥,常發生春旱,又由于受寒潮侵襲,易發生晚霜凍和倒春寒危害。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雨量集中。秋季氣溫下降迅速,降水變率大,常出現初霜凍、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冬季空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干冷天氣較多。常年盛行風向多為西北、北、東北、東南和西南風,旱、澇災害較為嚴重。[7]水文羅莊區境內有沂河、武河、南涑河、陷泥河、燕子河五大河流,共有25條干支流,河流總長度186千米,分屬沂河河系和中運河河系,統屬淮河水系。沂河,又稱沂水,發源于沂源縣松山北麓,全長574千米,流域總面積1.07萬平方千米,有大小支流入羅莊區境內,為羅莊、河東兩區界河。流經盛莊、西高都、冊山三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流長18.5千米。武河,又稱邳蒼分洪道,系清康熙年間為引沂濟運而開挖,1957年,為承泄江風口分洪閘分泄沂河洪水又進行了開挖。武河全長74千米,羅莊區境內流長5千米,是高都街道辦事處、冊山街道辦事處與郯城縣的界河。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均流入武河。南涑河,發源于蘭山區義堂鎮堰西村,全長40.5千米,總流域面積250.3平方千米,由蘭山區馬廠湖鄉流入。陷泥河,發源于蘭山區大嶺鎮的南沙埠莊村西北,全長31千米,流域面積180.6平方千米,由蘭山區金雀山街道辦事處流入,流經盛莊、高都、冊山三個街道辦事處,境內流長22.74千米。[7]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羅莊區已發現的有煤炭、鋁釩土、石灰石、砂粘土、鐵礦石、焦寶石、瓷石、花崗石、矸土等40余種。煤炭主要分布于羅莊、付莊、冊山、湯莊等街道辦事處,儲量7024.36萬噸。鋁釩土主要分布于盛莊街道辦事處,儲量242萬噸。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冊山街道辦事處,儲量1.8噸。沂河河床沙層平均深15米左右,儲量達2.02億噸。[7]共5張
資源水資源羅莊區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1.2億立方米,可供開采量7763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少50立方米,是中國人均占有量的1/6。[7]生物資源羅莊區有玄參、太子參、全蝎等野生藥材近百種;狐貍、野兔、刺猬等野生動物20余種;喜鵲、烏鴉、山斑鳩、環頸雉等鳥類50多種。[7]人口截至2017年末,羅莊區總人口69.83萬人。[5]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羅莊區常住人口為679333人。[16]
3. 羅莊游玩的地方有哪些
羅莊歡樂谷游樂場項目在助力將“國華新城”打造為“活力新城”的同時,也要將傳統文旅產業和新興電商產業相結合,將旅游客群與倉儲式折扣零售倉結合形成新文化新零售集群,打造長三角旅游開發的后花園,是一家以圍繞現代親子主題的眾多IP及獨特游藝體驗的大型室內主題樂園,也是目前山東省內極具創意、面積最大的室內親子樂園,也是一個好玩的場所。
4. 羅莊區地形圖
龍卡汽車卡有每周一次的優惠洗車服務。
當洗車服務門市價等于或低于15元時,持卡人無需支付費用即可享受洗車服務;當洗車服務門市價超過15元時,超出部分由持卡人使用汽車卡積分(? ??換比例為4‰,即每1000積分兌換4元人民幣)支付,積分余額不足時使用現金支付。建行官網可以查詢具體洗車點,登錄建行信用卡主頁,選擇頁面下方左側“卡天地”中的龍卡汽車卡,然后在頁面右側點“全國洗車網點及積分換油方式查詢”,在地圖中選擇汽車卡辦卡所屬省市,即可查詢當地全部洗車點信息。另外微信關注“龍卡信用卡”,也可以查詢。5. 羅莊地勢最高的地方
山東莒縣各村名的來歷?
公婆山的來歷
招賢村鎮駐地 相傳元代建村,原名隋家店子,毀于明初戰亂,官府為重建此情,出榜招賢,以求再興發達,故名招賢,后分為一、二、三、四4個行政村。主要姓氏有張、王、邢、宋、徐、唐、袁、米、李、董等。
汀溝店 明末苑氏建村,初名小店子,后朱氏在此開店。毀于匪寇。后朱、陳二姓重建汀溝村,改名汀溝店。主要姓氏有于、張等。
西汀溝 明洪武年間于氏遷此。汀溝為魚得水,議分東、西兩村,此村在西,故名。1959年,修仕陽水庫時遷此,改名紅衛。1981年恢復原名。主要姓氏有于、梅等。
東汀溝 村名由來及沿革同西汀溝。主要姓氏有于、王等。
董事坡 明初董氏由海東遷莒,十世分居于此,因地處嶺坡,故名。主要姓氏有董、趙、王、周、范等
七里溝子 明末徐氏遷此建村,因村有大溝,故名。主要姓氏有陳、賈等
大鋪 明永樂間柳氏自柳家莊遷入,后孔氏遷入開設店鋪,故名。主要姓氏有于、王、崔、陳等。
小鋪 明末孔子六十一代孫遷此,隨大鋪而取名。主要姓氏陳、管、翟、孔等。
呂家莊 1968年由仕陽水庫庫區呂家莊遷此,改名前進。1981年復為原名。主要姓氏有于、王、管等。
姚家泉 明初姚氏遷此建村,因所處洼下澇濕,故名。主要姓氏有崔、陳、張、潘、仲等。
高家橋 明洪武年間高氏自山西遷之石嶺后分居此地,當時村西有石橋,故名。主要姓氏為高姓。
石家官莊 明末石氏遷此墾種官田,取名石家官莊。主要姓氏有管、時等。
前門家官莊 清代門家管莊門氏遷此立村,因在原村前,故名。主要姓氏有門、韓等。
后門家官莊 明天啟年間門氏遷此種官田、以姓氏命村,后立前村,故名。主要姓氏有門、管等。
李家莊子 清初孫氏立村,初名孫家小莊,后李氏遷入,村漸大,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有李,陳等。
大羅宅 1369年(明洪武二年)管氏從膠東遷此,初名挪宅,明中葉小羅宅村立,此村改名大羅宅。主要姓氏有孫、管等。
小羅宅 明中葉管氏建村,北臨大羅宅而得名。主要姓氏有管,王等。
大窯 1369年(明洪武二年) 管氏由海州遷莒,居小窯,因以燒窯為業漸演為大窯。主要姓氏有管、高等。
王家坡 明洪武年間王氏由海曲迂此,初名王家嶺,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有王、李等。
沙溝 明初楊氏于此立村,初名楊家草溝,后袁氏遷入,村中有河構,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有苑、高、王、陳、葛等。
楊家坡 明洪武初于氏住小綠汪村,1968年從庫區移此立村,名紅旗。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有揚、鄭、王等。
柳家莊 明永樂年間,柳氏丘此立村,冠以姓氏而村名。主要姓氏有柳、齊等。
東瓦屋 明洪武年間陳氏自直隸遷莒城,崇禎年間又遷此立村,以燒瓦為業,故名。主要姓氏有陳、李等。
程家莊 明洪武年間程氏建村,以姓命村名。主要姓氏有管、王、張等。
后仕陽 明洪武初于氏建村,村西原有石佛寺,“大侍養”碑、清初寺毀,村以此名,后演為今名。主要經氏有于、王等。
前任陽 明代建材,原與后仕陽一村,1961年分置此村,名前仕陽,主要姓氏有于、楊、李等。
小仕陽 清乾隆年間,劉氏自沂水逃荒至此。依仕陽名立小仕陽。主要姓氏有王、劉、葛等。
何家曲坊 明永樂年間何氏自莒城遷此村。原以設坊制曲為業、故名。主要姓氏有何、單等。
程家曲坊 明朝程氏遷此定居,設坊制曲,故名。主要姓氏有程、季等。
李家曲坊 明末李氏自江蘇遷此設坊制曲,故名。主要姓氏為李姓。
車家曲坊 明洪武年間車氏由車家春生遷此,以制曲為業,故名。主要姓氏有車、單等。
周家曲坊 元末周氏遷此立村,初名周家莊,因設坊制曲,故名。住姓氏有周、賈、徐等
張家曲坊 1467年(明成化三年)張氏自濟南遷此立村,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張、田等。
武家曲坊 1626年(明天啟六年)武氏遷此立村,清初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武、董、李、劉等。
賈家嶺 明初建村,因東北靠嶺,故名。主要姓氏有賈、秦等。
山頭 原名楊家莊,明初李氏自江蘇遷此,村靠山頭嶺,取名山頭。主要姓氏有張、李。董、王等。
管家洼 1966年管氏從大窯遷此,名向陽,因地洼下,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有管、秦等。
趙家官莊 明末肖氏遷此建村。名肖家官莊,后徐、何、趙三氏繼入,改名小官莊,1981年更為今名。主要姓氏有趙、陳、張、賈等。
西黃埠 明初宋氏遷此。村東有土埠,寺院古跡,先名黃土埠,后演今名。主要姓氏有宋、王、田等。
東黃埠 明末黃埠分居兩村,此村居東,故名。主要姓氏宋姓
北黃埠 明中葉陳氏遷此立村。后王氏遷入,因處黃埠北、故名。主要姓氏有王、李等。
陳家土嶺 明洪武年間陳氏自直隸遷莒,崇禎壬午年遷此避難,因有土嶺。故名。主要姓氏有陳、梁等。
祝家樓 明末祝氏自祝家樓遷此,為念故籍,仍名祝家樓。主要姓氏有祝、荊等。
天井汪 1959年修仕陽水庫遷此,主要姓氏有王、周、辛等
徐家屯 明中葉金氏遷此墾田立村,初名金家官莊,后徐、朱、張遷入,改名大官莊,1981年更為今名。主要姓氏有徐、張、金等。
管家屯 1968年小窯管氏部分住戶遷此立村,村名文革,1981年改今名。主要姓氏有管、張、陳等。
小羅莊 1471年(明成化七年)朱氏自黃埠析居于此,初名小挪莊,后演為小羅莊。主要姓氏有宋、于、陳、謝等。
大羅莊 明成化年間宋氏自黃埠析居于此。主要姓氏有宋、楊、王、梁、趙、陳等。
前石汪峪 明成化年間李氏建村,因在后石汪峪前,故名。主要姓氏有呂、薛、許、王等。
后石汪峪 因村后山峪中有石汪。故為村名,明末前石汪峪立,此為后石汪峪。主要姓氏有王、宋等。
大土嶺 清嘉慶年間崔氏由崔家四山子遷此,初名崔家土嶺,村前又立小土嶺,此為大土嶺。主要姓氏崔、翟等。
小土玲 明初崔氏由桑園里莊遷此,初居大土嶺、后移此立村,故名小土嶺。主要姓氏有崔、葛等。
風臺溝 清初崔氏于此立村、因村北有風臺山,村前有溝,故名風臺溝。主要姓氏有崔、趙等。
馬家店子 明洪武年氏遷此,靠大路開店為業,后為村名。主要姓氏有馬、苑等。
相家官莊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相氏自桑園遷此,墾官田立村,故名相家官莊。主要姓氏有相、趙等。
西雙廟 明初郁氏建村先名郁家莊。天啟年間戰氏自萊陽遷入,隨東雙廟而名。主要姓氏有戰、劉等。
東雙廟 明初劉、吳二姓遷洪羅店立村,因多水災修二廟,以禳災,故名。主要姓氏有盧、李、張、孫等。
徐 家春生 清初魏氏自魏家石河遷此立村,名魏家春生,后徐氏遷入,人丁漸旺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有徐、董、夏等。
前王家春生 清初王氏自云門移此立村,因在王家春生前,故名。主要姓氏有王。田等。
后王家春生 1369年(明洪武二年)王氏自江蘇云臺山遷此立村,取吉祥名王家春生。主要姓氏有王、劉、殷
梁家春生 清初仲氏遷此立村 · 后陳姓入改名陳家春生,繼梁氏遷入改為今名。主要姓氏梁、陳 、馬等。
岳家春生 明正德華間岳氏自山西遷莒之東關,后分一支居此,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岳 陳、劉、梁等。
車家春生 明代車氏居此立村,隨鄰村而名。主要姓氏有車、趙等。
鳳凰莊 1877年(清光零三年)劉氏落戶于此、因有土墩名鳳凰臺。故為村名。主要姓氏有劉、梁等、
崔家四山子 清康熙年間崔氏立村,地勢四面環山,故名。主受姓氏有崔、馮等。
梁家四山子 清康熙年間梁氏立村,四周環山取名梁家四山子。主要姓氏有梁、單、潘等。
西宅科 1666(清康熙五年)張氏由曲坊分居此地,村落依山傍水,取名宅科,1959年修仕陽水庫移遷今址,沿用原名。主要姓氏有張、葛等。
古路官莊 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袁氏自河北棗強縣遷厲家疃,后遷此,因村靠大道故名。主要姓氏有王、袁等。
季家莊 清代季氏自東莞河西遷此,初名季家洼,后改令名。主要姓氏為季姓
大河東 明初董氏立村,原由海東十八村遷張解,后遷此,因處沭河東岸故名大河東。主要姓氏為董姓。
小河東 清初張氏建村,隨大河東而名小河東。主要姓氏為董姓。東全寨 明永樂年間朱氏建村,所處曾設軍營扎寨,民得保全,故名。主要姓氏有張、王等。
西全寨 明嘉靖年網王氏自新泰東都遷莒河北圈,三世分支遷此,傳永樂掃北時曾在此安軍營寨,戰為村名。主要姓氏有王、杜、袁等。
左家莊子 明永樂年間丁氏建村,初名前普安,后莊氏遷入改今名。主要姓氏有張,馬等。
仕家莊子 明洪武年間仕氏自海東遷此,以姓氏命村。主要姓氏有徐、武、倪等。
普安 1369年(明洪武二年)田氏立村,村原有“普救庵”,村隨廟街名。后為今名。主要姓氏為田姓。
孫家臺子 1626年(明天啟六年)孫氏立村,因地處高地,故名。主要姓氏為孫姓。
王車臺子 1369年(洪武二年)王氏自歷城遷此,因地形高,故名王家臺子。主要姓氏有王、吳等。
6. 羅莊好玩的景點
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年)。滅商的周王,實行封邦建國的分封制。羅莊區境分屬魯國和郯國卿大夫的"采邑"。啟陽邑、祝丘邑、中丘邑都是分封"采邑"的地名。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沿襲西周分封制,這一區域仍為魯國(郯國已成為魯國的附庸國)卿大夫的"采邑"。中葉以后,魯國被"三桓"專權,公室的土地和人民被瓜分,這一區域被魯國季孫氏割據。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推行以郡縣為基礎的君主集權制和分封食邑制。初期,魯國推行哀公季康子"用田賦"政策,秦商鞅變法后,效仿秦國的君主集權制,在這一地區設置開陽縣。羅莊區境屬魯國開陽縣。楚滅越滅魯后,江北廣大地區成為楚國的領地,并在長城(今蒼山縣長城鎮)置襄賁縣。羅莊區境分屬楚國開陽縣和襄賁縣。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時期。秦統一中國后,全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這一地區置郯郡及屬下啟陽縣。羅莊區境屬郯郡啟陽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時期。實行郡、國并行制,其下設縣。漢高帝改郯郡為東海郡,轄郯、蘭陵? ??襄賁、啟陽等38個縣。羅莊區境分屬東海郡襄賁縣和啟陽縣。漢景帝時,為避景帝劉啟諱,改復開陽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此時的州刺史部屬于監察區,不是行政區劃),并在開陽縣城北諸葛城析置臨沂縣,羅莊區境分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襄賁縣和開陽縣。
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初沿襲西漢郡縣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瑯琊郡為瑯琊國(建都于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遷都于開陽城。區境分屬徐州刺史部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郯縣。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徐州刺史部為徐州(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國)、縣三級制。區境分屬徐州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襄賁縣。
三國(公元220-265年)時期。區境屬曹魏政權轄地,區劃基本沿襲漢制,只是將郡改為國,實行國、縣兩級制。魏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年)改東海郡為東海國。區境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襄賁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時期。短暫的統一中國,又恢復分封制。晉初復改東海國為東海郡,晉惠帝時又改東海郡為東海國,但區劃從屬似沿用三國舊制。區境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
東晉、十六國(公元317-420年)時期。東晉初期沿用西晉舊制,但"五胡十六國"分裂割據后,羅莊區境曾先后屬東晉、后燕、南燕和北魏轄地
7. 羅莊區的風景名勝
沒有高家園,沂蒙山旅游區位于山東省中南部,包含沂山景區、蒙山云蒙景區、龜蒙景區,核心景區面積148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所在地、世界著名養生長壽圣地。
沂蒙山分布在幾個縣市內,沂山,蒙山成就沂蒙山。并不是說該區域內全部是山,整個沂蒙老區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它廣義的范圍,是指以山東省臨沂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沂蒙曾處于同一個行政區劃(沂州府、瑯琊道、臨沂專區、臨沂地區等)下,之后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沂蒙的概念沒有變,大致包括臨沂市3區9縣(包括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沂南縣、沂水縣、郯城縣、費縣、平邑縣、蘭陵縣、莒南縣、蒙陰縣、臨沭縣等),濰坊市臨朐縣,淄博市沂源縣,日照市全部區域,以及新泰、泗水,棗莊山亭區、市中區、嶧城區,江蘇省連云港、邳州、新沂、贛榆、東海等的部分地區。
8. 山東羅莊區附近有什么景點
1、鄧州花洲書院
4A景區文物保護單位
花洲書院,始建于宋代慶歷年間,位于河南省鄧州市人民東路,占地面積為211畝。書院因百花洲而得名,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誕生地,也是范仲淹講學創立的學堂。書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的五進四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由講堂、春風堂、藏書樓等建筑組成,清代建筑春風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完好。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人民東路114號
2、八里崗遺址
文物保護單位
八里崗遺址位于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1957年被發現。八里崗遺址1957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八里崗
3、福勝寺塔
文物保護單位
福勝寺塔又稱梵塔,位于河南省鄧州市城區大十字街西南角,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二十五日,該塔為八角椎形、仿樓閣式、密檐浮雕的磚塔。塔原為十三層,元末? ??兵毀,變為七層,明代洪武初由僧子顏重修。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塔基地宮。2006年北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大十字街
4、太子崗遺址
文物保護單位
太子崗遺址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穰東鎮南600米的太子崗上,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研究南陽盆地史前文化的重要遺址。太子崗遺址高出地面9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出土有石器、鴨嘴形足鼎、斂口圓唇罐、小口卷沿罐、高領罐、深腹罐、折腹豆、紡輪等文物,文化分屬仰韶和屈家嶺文化。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穰東鎮
5、河南鄧州湍河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濕地公園
河南鄧州湍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河南省鄧州市,總面積1699.7公頃。湍河國家級濕地公園以湍河河道為主體,由西北向東南呈帶狀走向,北起境內羅莊鎮與內鄉交界,南止南鄧公路大橋沿河道向南500米,規劃總長度54公里,兩側湍河護堤外沿30米,平均寬度300米,總規劃面積1699.7公頃,其中濕地面積1530.5公頃,濕地率為90 %。公園規劃整體布局分為五個功能區: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文化路與濱河路交叉口東北100米
6、鄧州博物館
地址:河南省鄧州市古城路
9. 羅莊周圍的景點推薦
臨沂周邊好玩的旅游景點 ,蒙山旅游區, 沂水地下大峽谷旅游區 ,沂水天然地下畫廊旅游區,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鄉留虎峪 ,沂水雪山彩虹谷旅游區 ,羅莊盛能游樂園旅游區, 莒南天佛旅游區 ,臨沂王羲之故居, 臨沂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 ,費縣指動石旅游區 等等
10. 羅莊旅游景點
蒙陰中山寺,中山寺位于一片茂密的山林中,古寺山道崎嶇,松柏蔽日,溪水潺潺, 周圍群山環繞,鳥語花香。
蒙陰九女山,九女山是古老秀美的道教圣地,神奇悠久的美麗傳說,雄渾俊秀的山勢,濃厚的文化底蘊給九女山景區增加了許許多多的神秘。
蒙陰百花峪,百花峪內有5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天蒙峰、大云峰、小云峰、東大樓峰和西大樓峰。山高林密,風景宜人。峪內動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是一座天然動植物園。
平邑大洼,大洼坐落在龜蒙頂東麓,云蒙峰南側,三柱峰西側,因其四面峰巒環列,中間平凹,一徑通幽。
蘭陵會寶湖,會寶湖周圍山水相融,湖光山色,白帆點點,是人們水上游覽用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該景區處于文峰山、抱犢崮兩大景區中心地帶,可將兩大景區融為一體。
臨沂人民公園,公園內綠地蔥郁,鮮花織錦,亭臺軒榭,巧奪天工,各種游樂設施精彩紛呈。
李公河濕地公園,公園內有生態涵養、娛樂休閑、文化休閑、活動休閑、生態展示五個區域。
臨沂濱河景區,這是臨沂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園博園,總面積69公頃,共建設38個展園,分為全省十七設區城市主題展園區和臨沂各縣區主題展園區。
臨沂市科技館,在這里,科技世界、生活百科、天地萬象、生命奧秘……孩子們能找到所有奇幻的想象,和最具夢幻的展覽。作為臨沂市科技文化設施建設標志性工程之一,臨沂市科技館目前已面向全體市民和游客免費開放了!
書法廣場,廣場內共刻制1080位書法家的1320幅書法作品,很多文人的聚集在此,是愛好書法之人的好去處。
? ?凰廣場,廣場設計以鳳凰為主題,整個景點筑臺于西北,展翼于西南,以棧橋為脈,以碧水為羽,依勢造景,構思新穎,其鳳凰飛騰的外型與沂河構成龍鳳呈祥的壯美景觀。
沂蒙廣場,在沂蒙廣場建設著大型紅色雕塑群——沂蒙精神雕塑,寓意著沂蒙精神在沂河岸畔千古留芳,沂蒙廣場也因此而得名。沂蒙精神雕塑群共分“參軍參戰”、“支前大軍”、“沂蒙頌歌”三部分。
小埠東觀壩廣場,小埠東橡膠壩是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
陽光沙灘,沂河邊金色的陽光沙灘,是許多臨沂人的熱愛,在這里沒有海一樣可以享受海邊的浪漫。
臨沂市博物館,臨沂市博物館已身處北城新區一座高顏值的建筑里。是的,這座4本巨書疊加造型建筑,收藏了臨沂城最貴重的一萬多件文物,每一件都值得你去好好了解它的歷史。
羅莊區雙月湖,羅莊雙月湖是每個羅莊人的記憶……這里有石橋,有湖水還有各種各樣的雕塑。
國際雕塑園,茶余飯后,可以來雕塑園看看,如果不懂,只是逛逛也是挺好的,園子挺大的,夠你逛上很長時間。
生生園,秋天生生園里的景色非常優美,銀杏樹枝繁葉茂,石徑小路、花海花溝美不勝收,每年都能吸引來眾多攝影師前來拍攝,尤其是金秋季節,生生園里更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11. 羅莊的地貌景點介紹圖片
臨沂平均海拔約為87.9米。臨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東南部和魯東丘陵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條。 主要山脈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控制著沂沭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以沂、沭河為中心,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向南構成扇狀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面積比例為1:2:2。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莒南等縣。地勢較高,一般海拔400米以上。
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區外圍,沂水、沂南、莒南、蘭山、蘭陵、臨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東分布最廣,一般海拔200米─400米。
平原有沂沭河沖積平原、山間溝谷平原、澇洼平原。沂沭河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東部、河東、蘭山、羅莊、蘭陵、郯城。
澇洼地平原主要分布于蘭陵和郯城南部。臨沂(línyí)因臨沂河而得名,別稱“書城”、“瑯琊”,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南鄰蘇北。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圈結合點、東隴海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素有“齊魯襟喉、徐淮鎖鑰”之稱。現轄12個縣區和3個開發區,總人口1081萬,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平原、山區、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是山東省人口面積第一大市。
Hash:90d433ebc669c2f1c3c9933a411a373a920863fc
聲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www.51kouyi.org